郝曉燕
(長治市屯留區林業局 山西長治 046100)
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使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但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給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影響。為了有效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加強林業產業建設與發展,提高森林資源覆蓋率與存儲量成為重中之重。目前,我國在林業產業建設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在經濟建設與發展進程當中,林業產業逐步成為最為核心的要素,不僅有非常突出的經濟效益,還有十分明顯的生態效益,為了充分發揮林業產業的優勢,應當基于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科學合理應用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這是實現林業產業持續穩步發展的關鍵,同時這還關乎國家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為此,基于當前林業資源發展現狀,進一步深入分析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旨在推動林業產業建設,實現林業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為人們創造更加宜居而又舒適的健康環境[1]。
社會、生態以及林業彼此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關聯性,所以在新時代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應當充分明確未來林業產業發展方向,推動林業產業持續穩步發展。但如何充分發揮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的優勢,提高現代林業產業發展水平,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對林業產業資源需求量不斷增長,無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不斷加劇。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國家陸續推出相關政策法規,將林業資源建設和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并構建完善的生態林業發展體系。通過我國第九次林業資源調查情況來看,目前我國有約2.0 億hm2總面積,森林覆蓋率21.63 %,并在世界范圍當中,森林覆蓋率位居世界第5[2]。
當前我國林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主要有如下特征。林業發展規模日漸擴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林業資源影響很大,但是以木材加工來獲取豐厚利潤的發展形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同時新型產業也在快速發展。林業改革逐漸深入,森林產品、生物制藥以及森林旅游等相關產業緊隨其后獲得巨大發展。同時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群體、區域氣候條件對當地林業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開展林業規劃設計和造林技術工作中,要有效協調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在造林技術層面,應當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以有效改善空氣質量,降低城鎮化發展差距,減少空氣污染。造林工程開展過程中,應當努力為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保證本地住戶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提高其生活質量,更好地保證新型城鎮的快速發展[3]。
造林規劃主要是與實際情況充分結合,科學擬定造林規劃設計方案,內容主要包括林業造林的規模、造林部署、工程進展與造林技術等。造林規劃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充分了解林木種植區域環境地貌特征、土壤條件、氣候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等,全面統籌分析,充分體現造林規劃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在造林規劃設計工作中,要充分發揮造林區域的土地功效,促進樹木快速增長,確保樹木生長有著有利的生長環境。[4]在林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造林規劃原則性非常突出,同時還有明顯的系統性特征,因此造林規劃涉及很多方面內容,僅依靠人力還遠遠不夠,無法充分體現其科學性,所以可以在林業規劃設計內容中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通過模擬設計,保證設計效率與質量,不斷完善造林剩余工作。日常造林設計規劃過程中,為了確保造林規劃更加嚴謹,應當遵循共享性原則和方便性原則,目前開展造林工程工作都是由主管部門共同進行,只有合理共享相關信息資源,才能提高各部門之間工作協調性,加強彼此的溝通,保證高質量完成工作任務;方便性原則主要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控制與減少造林工程當中資金投入以及工作量,便于后續造林工作順利開展[5]。
2.2.1 依照條件要求對造林地點科學選擇,突出造林景觀
造林工程開展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要科學確定造林數量,明確造林范圍與造林環境,確保其經濟利益,依照實際條件合理選擇造林地點。選擇造林地點時,應當認真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依照區域林業規劃相關要求,合理確定造林位置次序,并依照不同的位置合理挑選樹種,不斷擴大造林面積。另外,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對企業的帶動作用,與其共同進行造林建設,保證造林效率和質量,提高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2.2 選擇合適的造林樹種
在造林工作開展過程中,科學選擇樹種更有利于其健康生長,增加造林工程經濟利潤。因此,在造林樹種選擇過程中,必須要對區域地形、地貌、地質特征、土壤特征、環境氣候等各方面因素,展開全面的研究和探討,確保外部生長環境更加適宜樹木健康生長。同時在造林規劃設計工作中,應當選擇本土化樹種以及適宜當地生長的、優質的鄉土樹種,鄉土樹種更適宜當地氣候環境和土壤條件。在引進外來樹種過程中,必須要針對性做好可行性調研工作,嚴格遵守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樹種特性,充分考慮造林區域的海拔高度、土壤條件以及氣候條件等,科學選擇樹種[6]。
新時期發展背景下對林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推動林業持續健康發展,應當充分發揮造林技術優勢,促進樹木持續快速生長。在造林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合理選擇造林技術,不斷提升造林水平,而且還要重視工作人員專業技能與能力的發展,進而順利實施造林技術。下文主要探討分析適地化物種、樹種多樣化、結構復層化等幾個方面。
造林規劃設計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結合當地實際,開展測土配方研究,科學合理選擇種植樹種,對不同苗木種類的生長條件、光照條件、土壤條件和地下水位等展開詳細的分析與對比,依照區域具體實際,合理選擇樹種,保證樹種健康生長,確保與當地環境相適應,提高樹種成活率。如冬青類植物生長過程當中對光照條件需求較大,因此可以將冬青類植物栽植在造林地邊緣,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資源;土壤酸度較高的造林地,可以選擇油茶、馬尾松等樹種。
實施造林工程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不同生態系統群落的豐富度,進一步提升其平穩性,對各種種類的樹苗同時開展栽植工作。由于不同樹苗種類有不同的生長特點,所以在造林規劃設計工作中,如何科學配置樹苗,全面體現其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所以在造林工程實施過程中,應當保證造林樹種多樣化,充分發揮造林技術優勢,科學配置林地的土壤、水分以及空間等資源,保證森林生物多樣化,構建穩定的生態鏈,推動林業產業持續穩步發展。
在實施造林工程過程中,不僅要充分體現森林生物的多樣化特點,而且還要重視森林林分結構復層化。而要體現這一特點,工作人員在林業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更加協調地配置各種樹種,合理分布樹種,保證樹種的高低錯落,構建復層林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地分配造林區域空間,體現森林的層次性,增強其抵抗能力,實現林業資源持續穩步發展,保證森林系統更加完善。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應當充分把握當前良好的發展機遇,為林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具體工作實際應當加強試驗性種植,科學選擇樹種,跟蹤監視數種具體生長情況,充分考慮苗木成活率與生長周期,并以此為前提,廣泛推廣種植,直到找尋到最佳樹種。
伴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城市化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使得林業產業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最為核心的產業之一。基于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對林業經濟增長形勢的影響,進一步加強造林規劃設計和造林技術研究,提高林業造林水平,推動林業生態建設,不僅關乎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還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從而為人們營造舒適健康的城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