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莉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重慶 402160)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為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效力,應當基于可持續發展視域,探索生態農業模式的現實發展路徑,推動我國農業金融體系的健全,使農業得到可持續穩定發展,合理發揮生態農業的現實價值,挖掘該經濟模式的改革潛能,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建設應當嚴格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不可違背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否則將給生態農業發展造成不可逆損失。筆者認為,生態農業模式發展運行背景下,生態農業的發展主要是圍繞生態系統,對現階段的農業生產開發模式進行有效完善優化,進而達到生態農業預期開發目標。
農業生產,主要以土地資源為主,在氣候環境、自然季節的變化規律下,合理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生產設備儀器,才能有效提升農業生產值,使土地資源投資開發效益明顯提高。在土地附加值得到提升后,新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了農戶的投資經濟收益,發揮生態農業的運行價值[1]。
通過對生態農業系統分析可知,生態農業作為運行的有機體,具有鮮明的系統性特征。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生態農業的系統性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指明方向,保證了經濟發展的共生性。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我國未來生態農業模式在發生演變時,應當科學統籌規劃,有效配置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科學高效利用資源,提高農業經濟的整體生產力,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經濟的運行現實效力。
在生態農業背景下,農業生產結構與運行方式將會重構,在加入技術資源后,科學配置農業生產的各個要素,能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水平,使我國農業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保證農業經濟新模式的運行整體穩定性與長效性。
通過對我國生態農業模式深入解析可知,該種經濟模式基于鮮明的共存性,即經濟的開放性與隱性共存,使自身不斷完善優化,充分發揮其運行價值。該經濟模式中的開放性,主要是指涵蓋各種科學技術與人力資源,而其中的隱形特征,即指對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社會的生態承載力等。
在對我國近年來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現狀分析可知,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的推動旨在改變傳統耕作方式與農業生產理念,以實現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實際生態模式運行過程中,將使用大量的高新技術與設備,對農業生產進行現代化管理經營。在標準化、規范化的技術要求下,可保證農業生產的效率與質量。
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當合理推廣生態農業模式,科學合理規劃國土資源,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突出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改善社會生態承載力與環境生態承載力[2]。
在可持續發展視域下,為推動生態農業的長效發展,發揮生態農業的現實運行價值,應當充分重視“三農問題”。“三農問題”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只有合理解決“三農問題”,才可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可行性。在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農村務農人員不斷流失,使“三農問題”更為突出。為此,國家相關政府應當主動出臺提升扶持政策,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以不斷壯大農業生產隊伍,打造新時代職業農民,使得農業生產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生態農業模式建構過程中,應當合理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辟農業經濟發展新路徑,如農村電子商務、農業跨境貿易、農產品直播銷售、農產品品牌營銷等,以提升農業市場的信息流通效率,加快對農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側重現代機械化、信息化建設,挖掘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潛能,使得生態農業模式得到有效發展,發揮出生態農業模式運行價值,助力農村脫貧工作開展,有效提升農業工作者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在生態農業模式發展過程中,仍需遵循自然生態的一般規律,保證生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部分地區發展生態農業時,沒有有效考量生態平衡問題,盲目追求農業經濟的產值與增長率,使自然環境受到一定破壞,無法保證生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由此可見,在生態農業發展時,應當綜合統籌多個條件因素,如開展農業生產管理工作時,需合理均衡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嚴格遵循地區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證農業生態得到持續發展。為此,在產業化引進、項目開發前,必須開展科學嚴謹地考察評估。必要時需進行實地試驗,通過試驗數據,評估農業開發項目的可持續性,使得農業產業化項目引得進、穩得住、能致富,充分發揮出農業產業化項目的現實價值[3]。
規?;a管理是生態農業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在農業生產規?;l展過程中,可根據農業項目的開發特點,探索不同的規模化生產方式,如農業種植合作社、村企合作組織、外包合作方式等,使土地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值。在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過程中,應科學評估當下的農業生產項目,若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理念,應當逐漸落實退耕還田工作,使得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證相關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
通過對生態農業結構進行解析可知,產業鏈交叉融合使生態農業的結構較為復雜。在生態農業發展路徑探究過程中,應當考量實際生產問題,深入分析農林漁牧等相關資源,進而協調管理、合理配置資源,保證生態農業模式得到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態模式不可照搬,在實際生態發展路徑探索過程中,應當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因地制宜進行模式開發,汲取其他地區成功的開發經驗,不斷完善和優化本地區的生態農業經濟模式,如河流魚類的捕撈周期、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等,相關工作人員需科學全面規劃,進而制定合理的生產管理方案,促進農業生產工作的可持續開展。
由于生態農業模式非常依賴地區的生態環境,而不同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同,在生態模式開發過程中,相關部門應當對地域性差異進行全面評估,突出對各個環節的高效控制,保證生態農業模式開發的有效性與可持續性[4]。
筆者認為,在生態農業模式建構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認識到資源管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若無法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則不能達到生態農業模式開發預期目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當突出綠色節能無污染,以保證生態農業運行的可持續性。如農業種植生產管理時,應當杜絕農戶使用劇毒類化學藥劑,避免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在對農作物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可采取生物防治的工作方式,以保證防治工作的有效性與可持續性。
在生態農業模式開發過程中,應當針對新能源進行合理開發,如光能、風能、生物能等,有效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形成生態循環的能源供應系統,降低農業生產中的能耗,保證農業生態模式具有非常強的可持續性。如部分地區進行沼氣系統開發,部分地區進行風力發電并網系統開發,部分地區進行光伏發電并網系統開發。通過對清潔綠色能源的有效開發,可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能耗,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經濟產值,推動我國農業生態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視域下,為推動農業生態模式發展,政府應當有效完善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如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通過優惠政策,促使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如農業專項扶貧資金、綠色農業信貸資金、農業產品稅收優惠政策、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通過特定的優惠政策與社會支持,使集約型農業經濟新樣態得到可持續發展[5]。
在農業服務體系完善過程中,應當細化農業服務工作,以保證農業生產方式得到有效升級,如農業水利體系的有效完善升級、亂采亂墾行為的嚴肅處罰、偽劣農產品的堅決打擊。營造良好的農業生態服務環境,便于農業生態經濟產業鏈的發展壯大,不斷挖掘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時代潛能,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綠色節能發展。
文中對我國農業生態發展現實路徑進行分析探索,基于可持續發展視域,對不同發展路徑進行闡述,旨在闡明農業生態模式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未來,在我國農業模式發展過程中,應當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圍繞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引進現代信息技術,建構新時代農業生態發展新模式,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