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震
(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委黨校 河北衡水 053100)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應對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予以集中動員,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落實到位,并持之以恒,強調扶貧的同時更應注重扶志、扶智,對于深度貧困地區,應重點攻克其脫貧任務,以在2020年全面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摘除所有貧困縣的“帽子”,使區域性整體性貧困得以徹底解決,實現真脫貧、脫真貧戰略目標[1]。
近年來,棗強縣始終堅持把精準扶貧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局,以堅實的推進措施確保政策落地、創新產業就業扶貧模式、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扶貧工作呈現產業興起、基礎夯實、政策落地、群眾滿意的良好態勢。
棗強縣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南端,面積892 平方公里,耕地92 萬畝,553 個行政村,人口40 萬。自2012年被確定為省級貧困縣以來,棗強縣始終堅持把精準扶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傾全縣人民之力全力實現脫貧,2018年9月被省政府批準退出貧困序列,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目標。雖然棗強縣已經“摘帽”,但扶貧工作仍未停步。
近年來,棗強縣瞄準“高質量完成減貧任務、成效考核取得好等次”兩大目標,突出“產業就業、政策落實、規范提升”三大重點,積極探索、創新突破,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18年脫貧932 戶2 379 人,24 個貧困村出列;2019年脫貧664 戶1 332 人,13 個貧困村出列;2020年完成全部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脫貧工作。
對于貧困群眾而言,其經濟上的貧困勢必會影響到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充實性,鑒于此,扶志扶智為必要且重要舉措,可促使多管齊下、綜合發力及上下聯動機制的有力構建,使脫貧攻堅工作開創新格局,從而自根源上斬斷貧窮。近來,針對棗強縣部分貧困村所予開展的扶志扶智工作做出了初步調研。總體而言,對于扶貧先扶志且扶志扶智有機結合等的重要性,大部分干部及村民均表示認同。但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客觀問題,主要如下。其一,在扶志與扶智二者間,更加傾向于后者。其二,在扶志扶智工作的開展中,貧困人口主動融入的積極性偏低。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一方面與既往長期存在的貧困戶“等靠要”這一被動式扶貧模式具較強相關性,其對貧困戶產生了較為深遠的思想觀念影響,雖政府部門致力于改變這一局面,但尚未從根本上予以良好解決;另一方面,在扶貧工作中,如何做到對貧困者物質、心理乃至精神等多方面需求予以兼顧,開創更契合人精神世界的發展規律,使之成為豐富的扶貧扶志形式,尚需更為完整且全面的規劃及整體布局。
通過在棗強縣部分貧困村的調研后發現,棗強縣始終把產業就業扶貧作為解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根本途徑,堅持“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鞏固”原則,創新扶貧產業就業模式,實現了產業全覆蓋,提升了貧困群眾的就業素質,增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但是當前的扶貧產業供給相較于貧困人口就業需求尚存在缺口,需進一步擴大產業覆蓋面,提高貧困人口就業率。
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在扶貧工作中,并非以脫貧摘帽為終點,而應以此作為新生活的起點,針對不斷有新的貧困問題出現或欠發達的問題,應將置于鄉村振興戰略中予以納入并解決[2]。棗強縣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統籌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關系,在完成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建設美麗鄉村,努力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村的長期穩定發展。
(1)經全面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促使群眾自覺學法并嚴格守法,從而依據法律維護自身權益;應對群眾意愿予以充分的尊重,于集思廣益中獲取更順應民意和發揮更佳扶貧效果的策略措施,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扶貧項目中,促使其不斷增強自我發展動力及信心。
(2)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和大學生村官的作用,做足貧困群眾情緒疏導工作,幫助貧困戶轉變“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積極引導以辛勤的勞動,你追我趕,盡快達成脫貧致富目標。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每年都對農村“兩委”干部、大學生村官、扶貧干部等人員進行有關“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知識培訓,進一步提升了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信心和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能力。
(3)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及踐行營造良好氛圍,在貧困區域樹立時代新風尚,改善舊的鄉風民俗,及時且積極地將群眾更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深入傳播,豐富和充實其精神生活,并激發其內心對于美好生活所抱有的期望。縣委宣傳部定期組織縣直部門、各鄉鎮志愿者到社區、農村進行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知識的宣傳;縣委黨校充分發揮思想大熔爐作用,定期組織教師通過“道德大講堂”及“進農村”“進企業”等活動進行宣傳;縣婦聯、縣教文體局通過開展“親自實踐閱讀、親情關愛”培訓等推動扶智與扶志宣傳。棗強縣各部門將不斷豐富形式,加大精神扶貧力度強度,真正通過扶志與扶智相結合使棗強縣貧困群眾真正實現全面小康、永不返貧。
(1)創新“集中養殖、貧困戶參與”模式,針對地方特色開展養殖產業。比如“扶貧奶牛”項目,貧困戶可申請扶貧小額貸款,先行購買3 頭奶牛于河北百榮牧業公司施以集中養殖,與百榮牧業公司、“政銀企戶保”金融服務中心、牛奶收購企業君樂寶,簽訂三方協議,并由君樂寶依據市場價格進行長期牛奶收購,在這一過程中,貧困戶在刨除養殖成本后,每年可有五千余元收入。每頭奶牛每年可產牛犢1 頭,牛犢出售用于還貸,待貸款期限截止時,所未償還部分可經由大牛出售予以有效補充;在貸款全部還清后,至少可剩2 頭奶牛持續創收;經過三年,牛犢娩出、牛奶出售,可確保貧困戶獲得持續收益;同時,有意愿和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到養殖企業打工,以此模式發展的“扶貧肉羊”“扶貧合同豬”“扶貧肉鴨”等,帶動622 戶貧困戶獲得收益。
(2)開展“集中種植、貧困戶參與”模式,發展“扶貧林、小雜糧(節水作物)等生態種植產業。扶貧林做到“政策助力、保障給力、群眾出力”三力合一,對發展林果等經濟林項目的貧困戶予以補貼,第一年1 350 元/畝,后四年各700 元/畝,并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種植矮稈農作物提高收入,項目涉及159 個村,面積1 023 畝,帶動貧困戶380 戶。小雜糧(節水作物)圍繞農業種植產業結構調整、地下水壓采、環境保護等政策,對貧困戶予以引導,進行谷子、馬鈴薯及高粱等的種植,因其更高效節水,并且每畝補貼500 元,涉及283 個村,面積4 242 畝,帶動貧困戶1 372 戶。
按照“小組生微”“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的模式,以“農業產業園區、農村新型社區、生態園區”同建共建(三區同建),帶動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1)突出規劃引領。將全縣553 個村規劃為16 個居委會、128 個中心村,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打造功能齊全、產業興旺、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新型農村社區。
比如棗強縣全力打造特色小鎮的富民工程,玫瑰小鎮就是很成功的探索。玫瑰小鎮位于棗強縣棗強鎮八里莊村,八里莊于2016年被評定為“省級休閑美麗鄉村”“衡水小鎮”和“省級低碳社區示范點”。在其區域內設置的有農業體驗區、玫瑰深加工區、農產品區、玫瑰采摘區、景觀苗木種植區、餐飲區等旅游觀光區域,目前年接待游客7 萬人次。《平原槍聲》紅色旅游基地項目建設規劃正在籌備中,屆時將打造成京津冀旅游精品線路,并將其樹立成最佳紅色旅游地之一,從而全面推動經濟、文化及景區聯動模式構建。
(2)突出合力共建。整合涉農資金,實行精準投放,重點支持貧困村“三區同建”工作;拿出土地指標部分收益用于貧困村、社區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先后由泰華集團、恒潤集團等5 家企業累計投資11 億元以上;引進貴和、欣苑、吉祥等龍頭企業,投資建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采摘農業和休閑農業等,輻射帶動周邊貧困村,使貧困戶流轉土地有“租金”、入股得“股金”、打工享“薪金”,建立農民長效增收機制,真正實現農民“居住在社區、工作在園區”,帶動113戶386 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3)突出統籌發展。把“三區同建”作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齊農村發展短板的突破口,著力打造“一鎮兩園三社區四大產業”的東北部鄉村振興示范區,即八里莊玫瑰小鎮;貴和、欣苑兩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八里莊、南北陳、沈村三個省級新型農村社區;玫瑰種植深加工、肉羊養殖深加工、設施棚菜種植、林下間作種植四大產業,輻射5.2 萬畝耕地,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總的來說,棗強縣大力推進實施精準扶貧工作,既是響應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的總體戰略安排,又是推動棗強縣經濟民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棗強縣通過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實現貧困戶的穩定增收致富,繼續推動扶貧脫貧工作不斷向前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努力建成“經濟強縣、美麗棗強”,為建設“美麗河北”繼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