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 張容
幼兒攻擊性行為指當他們因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對他人產生的身體、語言等方面的攻擊行為。此行為在幼兒2歲時就有可能出現,一般3-5歲是發展高峰期,以后逐漸減少,同時存在性別差異,男孩總體的攻擊性行為(尤指肢體攻擊)顯著高于女孩,而女孩大多以言語攻擊。幼兒攻擊性行為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如果沒有及時正確干預,還會延續至青年和成年,導致其存在心理缺陷、社會適應困難等,甚至會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勒布(Loeber)的研究發現兒童早期的攻擊性行為可有效預測其今后的不法行為和犯罪。
先天性因素(如基因、氣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攻擊性行為的產生。父母遺傳給孩子的神經類型影響了氣質,如膽汁型,情緒容易激動、愛哭愛鬧;孩子先天基因缺陷,如性染色體為XXY的人比普通人更易產生攻擊性行為;幼兒大腦皮層發育、肢體運動神經發展不完善,控制力差……但生理特性不占主導作用。
1.教養方式。父母的情緒表達、言行舉止和對幼兒的教育態度等與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生有顯著關系。專制型的家長對幼兒管教嚴厲、高度控制,使用強硬的規則甚至是暴力的方式限制了幼兒獨立自主的成長空間,這將導致幼兒低自尊和嚴重的挫折感,形成過度被動、依賴或產生極強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同時還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攻擊他人的行為模式。放任型家長對幼兒極少或根本沒有限制,溺愛和縱容也會使幼兒趨于反叛和攻擊。這類幼兒的需要一旦受到限制,就會以反抗來達到目的,而采取攻擊性行為。
2.同伴關系。幼兒在和同伴交往時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沖突,胡琳認為攻擊性行為會受個體在同伴群體中互動經驗的影響。幼兒可能因為社會性發展不足,與同伴出現沖突后,解決問題時而不知所措,做出了簡單粗暴,傷害同伴的舉動,使他漸漸被同伴群體排斥,同伴關系變差。有研究表明,充斥沖突的友誼、同伴的消極反應(如哭泣或沉默)、同伴群體的拒絕、排斥和侵害都會強化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3.大眾傳媒。隨著科技的發展,幼兒經常在不經意間看到動畫片、電視劇和游戲中的暴力畫面,幼兒模仿能力很強,不能準確地明辨是非,即使是不善攻擊的幼兒,都很容易模仿周圍人或影視片的攻擊性行為,如幼兒會拿著玩具寶劍模仿武打片、玩具槍模仿暴力游戲等。如果經常看或接觸的話,還會加強幼兒的攻擊心理,從而影響其實際的舉止。
案例:幼兒彤彤經常和周圍的小朋友發生矛盾,不是抓人就是推人。
1.不排除有生理因素的影響,也許彤彤天生氣質上易沖動,或身心發育不完善,大腦控制不了自己的肢體。
2.可以推斷出彤彤的同伴關系不好,不會解決同伴交往中的沖突,以攻擊為錯誤的處理方式,缺少社交技能,所以常有矛盾。
3.彤彤可能自尊心不高,想通過攻擊同伴引起家長、教師的注意,或者不會應對消極情緒--同伴沖突帶來的挫折感。
4.彤彤的家庭可能沒有和他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系,或家庭教養方式有問題,導致同伴關系差、自控力差。
5.彤彤可能經常看暴力的動畫片等。
案例:彤彤的家長非常頭疼,覺得講道理和打沒用,懷疑彤彤不適合集體生活。
1.家長沒有正確認識和看待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沒有真正了解彤彤攻擊行為背后的原因,沒有及時傾聽彤彤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要,再采取引導和糾正,而是直接講道理和打彤彤。
2.家長教養方式有問題,以錯誤的暴力行為解決幼兒的攻擊性問題,這不僅強化了幼兒的反抗心理,更是讓幼兒從家長身上學到用暴力處理問題這種錯誤方法,陷入惡性循環。
如果幼兒有先天的生理問題,當他們表現出難教養的時候,家長要調整好心態,營造一個輕松、寬容的氛圍,不能嚴厲打擊或警告幼兒愛哭愛鬧等自然特征,避免增強他們易怒易反抗的心理,導致攻擊性行為不受控制地產生。父母的榜樣作用、家庭的民主管教方式、親子的安全型依戀關系與家庭的和諧氛圍都對幼兒同伴關系、社會性發展等有積極的影響,起到改善幼兒對同伴的認知、提高自身安全感和自尊心的作用,從而有效減少攻擊性行為。
父母在管教的時候,無論幼兒犯了什么錯,攻擊、撒謊等,都要先對他的行為和原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千萬不能直接采用情緒化、惡劣和暴力的言行來攻擊幼兒作為懲罰、解決問題的手段,這反而讓幼兒學到了消極處理問題的方法;父母積極的情緒表達、理解和控制能讓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更關注自己和同伴的情緒,更好地發展自我調控能力、應對消極情緒。
良好的師幼關系是教師解決幼兒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研究發現,師幼關系越親密,滿意度越高,沖突越少,同伴侵害水平就會越低。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師觀和教育觀,平等對待和尊重每一位幼兒;與幼兒共情,通過擁抱、撫摸和支持來給幼兒安全感;善于自我調節情緒,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幼兒的一切問題,并正確看待。日常生活中,家長和教師要幫助幼兒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繪畫、家園讀書療法、角色游戲等策略有意提高幼兒的自尊、認知和社交能力;表揚幼兒任何的親社會行為,讓幼兒得到肯定表揚后,意識到這樣的行為能得到大人支持,繼而更傾向親社會行為。
家園共同重視幼兒的精神生活。教師要提醒家長幫幼兒選擇適宜的電視節目和健康的游戲,如果涉及暴力畫面,家長要及時講解畫面的真實度和原因,讓幼兒對暴力角色和攻擊行為有正確的認識。
1.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有錯誤行為是很正常的,大人首先要了解彤彤攻擊性行為背后的動機,要與他積極地交流,傾聽他的想法,再對癥下藥。
2.建立良好的親子、師幼關系,給足幼兒合適的愛,感化彤彤的攻擊心理和行為,提高幼兒的自尊、安全感和認知發展水平,同時家長和教師自身要言行一致,發揮好榜樣作用。
3.幫助彤彤改善同伴關系、理解他人情緒,通過角色游戲等活動教會彤彤社交技能;創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彤彤自己解決問題,提高自我效能感;與彤彤制定規則,通過獎勵或懲罰來抑制他的攻擊行為;引導他看正能量的影視作品,對暴力畫面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父母多帶彤彤參加社區親社會活動,并獎勵他積極的行為。
4.家庭、幼兒園和社區要營造和諧的氛圍,避免暴力、攻擊行為經常出現,保護彤彤的身心健康發展。
總之,要正確看待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原因,再進一步采取正確的策略進行引導和干預。促進幼兒人格和諧發展,需要家園與社會各方面共同的努力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