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律想象論綱

2021-12-03 05:50:34
關鍵詞:想象主體法律

姚 建 宗

(海南大學 法學院,海南 ???570228)

作為人所特有的思維形式,想象不僅與人的存在息息相關,而且與人的生活如影相隨。從某種意義上說,想象力的狀況既決定了人們真實生活的狀況又決定著人們對未來生活愿景的規劃,既決定人們思想的廣度又決定著人們思想的深度,既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厚度同時也決定著人類文明的生命活力。毫無疑問,缺乏想象力或者想象力的枯竭必將導致思想的貧乏。無論是在法律的理論領域還是在法律的實踐領域,無論是從事物的本來邏輯還是從人類法律生活事實來看,法律想象都不能缺席,也從不曾缺席。而在我們的法律生活中,真正缺失的,恰恰是我們對法律想象的自覺意識和熱切關注(1)[奧]阿道夫·巴拉赫:《法與想象》,舒國瀅譯,載《清華法律評論》第一卷第一輯(2006年)。國內法學界僅有個別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法與想象問題有所涉及。比如,廖奕的《思想實驗與法學的想象力》,載《法制日報》2012年1月18日第10版;高家偉的《放飛公法學的想象力》,載《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劉翀、龔廷泰的《論美國制定法解釋中的想象性重構》,載《江海學刊》2014年第4期;王云清的《制定法解釋中的想象性重構》,載《法律科學》2017年第3期;徐斌的《帝國的法律想象與治理:評〈法律東方主義:中國、美國與現代法〉》,載《人大法律評論》2017年第1期。。

一、想象及其意義

現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薩特認為:“想象并不是意識的一種偶然性的和附帶具有的能力,它是意識的整體,因為它使意識的自由得到了實現;意識在世界中的每一種具體的和現實的境況則是孕育著想象的,在這個意義上,它也就總是表現為要從現實的東西中得到超脫。由此不難得出,對現實的東西的所有知覺都必須在想象中顛倒過來;但是,由于意識總是自由的因而便總是‘在一種境況之中’的,所以,它在每時每刻也總是具有造就出非現實的東西的具體的可能性。”而且,“人之所以能夠從事想象,也正是因為他是超驗性自由的”,“反過來說,曾經成為一種心理和經驗的功能的那種想象,卻又是世界當中的經驗的人的自由的必要條件”[1]。我國有學者指出:“心理學研究認為,想象是人的頭腦在改造記憶中舊的表象,創造新的形象,或者創造將來有可能實現的事物形象的創造性形象思維活動??梢娤胂蟪浞诛@示了人的自由創造的本質力量?!盵2]還有學者認為:“想象是人的意義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人存在于世必須時時刻刻在運用的一種能力,想象是把人的心靈中不在場的意義于心靈中在場化的能力。想象有先驗的與經驗的兩個基本類型:先驗的想象在人的形式直觀中,給予對象的最低形式完整性;經驗的想象則在過去印象滯留形成的經驗基礎上,對面對的各種問題給出原本不在場的理解。想象主要分為日常的與創造的兩個基本功能。日常的想象保證人能籌劃解決將要采取的行動,或保證與他人的社會交流;而創造的想象,在藝術與科學中,在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發揮重大作用。”[3]由此我們可以大體上獲知:想象,乃是人們對自己頭腦中所存儲的各種事物的表象進行個性化的意識改造和加工以再現事物的形象或者創造出事物的新形象的思維活動過程。想象是屬于人的自主意識和獨特能力,只有在想象中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完全的獨立、自主和自由。

歐洲思想史上,很多思想家都對想象做過探討。比如,普洛克魯斯(Proclus,412-485)把感覺、想象、意見和理智視為人的認識方式或者說想象是人的一種認識方式;笛卡爾把想象、理智、感覺、記憶都看作是人的精神認識真理的才能[4];維柯認為,“人類本性和人類文化的產生發展都有賴于想象,想象就是創造,就是本體”[5];康德把想象力劃分為“再生的想象力”(reproduktive Einbildungskraft)和“創造的想象力”(produktive Einbildungskraft)兩種類型,前者指“回憶或聯想的能力”,它“只是受制于經驗規律即聯想律的”,后者則一方面具有“把先后在時間中呈現的各種感覺因素結合為單一整體的感覺對象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聯結感性直觀和知性概念”,“正是想象力才使知性概念與感性直觀結合為經驗知識”[6];胡塞爾認為想象和感知都是“直觀行為”,“感知和想象都以直觀內涵為基礎”,“想象奠基于感知”,“感知的標識是它所具有的自身展示的體現內容,想象的標識是它所具有的類比性的體現內容,感知的特征是體現,想象的特征是再現”[7];薩特認為“想象是意識的一種意向活動。意識的意向性是指意識總是關于某個異于自身之物的意識,因此,在想象的過程中意識總是超出自身指向一個對象,即想象物”,“意識對于想象物的構建或創造離不開知識(savoir),想象不可能脫離知識而存在,因為‘與(想象的)意向不可分離地聯系在一起的知識,精確對象(以) 這樣或那樣(的形式顯現),綜合地補充(對象的)性質’(Sartre,1940)。而且,作為想象意識必不可少的構成性要素的知識,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知識”[8]。

想象作為人所特有的意識活動與思維過程,既塑造著人自身的社會身份與社會角色,又塑造著人所處的社會,從而不斷地改造和完善著自身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正是想象使人不僅逐漸認識而且不斷地改造著自身的社會主體形象與主體性格。這是想象對于人自身的意義,即將人塑造成為社會人或者說社會主體。有學者指出,“關于人類及其思想發生學的考察表明,人類的理性、意識能力,起源于由條件反射即‘種概念’發展而來的聯想即‘類概念’的活動中。聯想,本質的內容就是想象”[9]69,因為“想象活動則完全是在主體的意向指導下進行的。意向本身就或明或暗地集中體現或內含著主體的審美好惡、價值態度、人生追求、理想信念等因素”[9]110。另一方面,正是想象使人不斷提升著自身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識能力與行動能力,并不斷地按照自身的愿望實際地塑造著自身所處其中的社會狀況與生活世界。這是想象對于社會的意義,即將社會塑造成為可欲的或者理想的社會。在想象中,“主體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狀態及內部世界的自我取向,在對事物的肯定性理解中實行對它的否定性理解,在對事物的現實感受中進行對它的未來料想,在對事物的形象表達中加進了對它的價值追求。它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能動的主觀性把握和主觀性改造”。也就是說,“主體經過自己的想象,把客體中那些不符合或不能體現主體要求的因素舍棄,而把那些能滿足或能表達主體要求的因素提煉出來或加以放大,使其成為被主體高度契入自我因素的理想化對象。同時,想象的目的和意義很大程度上是在為思想實驗、行為方式研究以及通過各種具體的構物造型所進行的觀念的或意象的設計服務”[9]110。這是因為,從根本上來說,“無論何種形態的想象,都試圖站到人類反思人生、洞悉生命的高度來認識人與世界的一切關系”[10],或者說,由于“想象活動不僅指向過去,而且指向未來。從想象活動的時間特性來說,又是屬于未來世界的,是人類尚未經歷過的。因此,它能夠承載人類的希望”[11]。具體說來,人通過想象塑造社會和人的生活世界,實質上就是人的社會想象,“社會想象是使人們的實踐和廣泛認同的合法性成為可能的一種共識”[12]18,而且“當一種理論滲透和轉變社會想象的時候……人們會開始從事、即興發揮或者被納入新的實踐中。新的前景使得這些實踐變得有意義,這種前景是在理論中首先被闡述的,也是使實踐變得有意義的語境。這樣,實踐的參與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獲得新認識。新認識開始界定他們世界的輪廓,而且,最終可以變成預想中事物的框架,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了”[12]24。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社會想象史,不僅“人類社會是一種集體性想象的建構”[13],而且想象也是“民族國家得以創制的方式和渠道”[14];在具體國家(社會)內部,不僅人們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想象“直接地決定了社會心態的特點”,因此“我們要從社會現實根源以及人們對此的社會想象那里去尋找社會心態的前因,從而決定如何更好地培育社會心態”[15],而且作為“一個國家的精神基礎,一個民族共同體的精氣神”的,也作為“社會團結的基礎”和“集體意識的共同反映”的“國家的心靈”,其建構同樣需要新的積極的社會想象[16];在國家(社會)與國家(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世界之前景上,也需要嚴肅認真的社會想象[17]。

想象似乎天然地與文學和藝術有緣而與文學和藝術領域之外的其他學科無關,想象歷來也都被視為文學和藝術領域的專屬事項,它既構成文學和藝術作品內在品質的重要方面,又成為人們理解文學和藝術作品的重要途徑,因為“作為‘人學’的文學,它的想象性敘事,無疑是更關乎人的存在的敘事,是對人的情感、心理、日常生活等的審美關注的敘事。通過文學的敘事想象,人類超越現實的生存秩序,在想象的文本中獲得一幅美好生活的圖景”[18]。在藝術領域“想象能給現實經驗摻入過去和未來情境中的美好內容,在藝術中創造一個異于現實的世界”[11],而文學和藝術領域之外的自然科學、技術學科、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等,似乎始終是立足于對真實的客觀事實——自然事實、社會事實、思維事實的探索、認知和闡釋形成各自的思想、理論和理論體系而與想象無關。但真實的事實并非如此。因此,無論從邏輯推論來看還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來看,文學和藝術領域之外的包括自然科學、技術學科、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在內,想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別,但確實沒有任何一個學科不與想象相關。在人文學科中,除了文學和藝術之外,哲學同樣與想象相關:一方面正如前文對“想象”的闡釋所談到的,“想象”本身就是哲學家們研究的對象,另一方面哲學研究本身也需要“理論想象”[19]531[20-22]。即使是歷史學,也是離不開想象的,“歷史想象與歷史學的關聯恰恰是歷史學的特殊性造成的,即歷史學家所研究的對象恰恰是每當研究開始而歷史已不在場”,所以柯林伍德在其《歷史的想象》一文中對歷史學做出了“常識的歷史學”、“批判的歷史學”和“構造的歷史學”的劃分,歷史想象恰恰與“構造的歷史學”直接相關[23];赫勒就把“歷史想象”和“技術想象”作為“現代性想象制度的核心概念”,“歷史想象以過去為維度,以追憶、懷舊等情感為價值體現,技術想象則以未來為定向,追求以技術為導向的新穎,即認為越新就越好”,“這兩種想象制度的相互制衡構成了現代性的文化及文明的運動軌跡”[24];當代著名歷史哲學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1928—2018)就認為“想象在歷史表現的過程中無處不在”,有學者解說認為,“史學家在為了表現歷史而預構歷史領域時,預構是一種想象的行為;史學家在運用比喻描繪一幅由存在著辯證張力的不同要素構成的一致性圖畫時,比喻中包括了想象的色彩;史學家在為讀者展示過去時,讀者必須通過自己的想象創造出那種他沒有親身經歷過的歷史……因此,歷史與想象須臾不可分離,它總是想象的創造,如果我們仍然主張歷史必須以真實為其根本特征,那么真實絕不是與實在的吻合,而是指想象恰當地構造了一種心理上的歷史性存在,使人們認為它是真實的”[25]。在社會科學領域,政治學尤其是政治哲學不能沒有想象,因為“政治哲學其最終的目的乃是對人類的生活進行美好的設計與想象,它是以人的存在為根本出發點的,是對人類存在秩序的想象性探索”,從根本上來說,“美好生活的想象往往在理念政治(政治哲學)的層面獲得充分的體現,雖然在具體的政治制度執行中也存在著對美好生活的承諾,但這種承諾常常得不到應有的信任,但事實上政治乃是人的一種必要的生活方式,無論是現實的政治生活還是想象的政治理念。雖然著眼于現實政治秩序的變革有利于完善我們切實的生活,但對具有烏托邦性質的政治理念的想象似乎對我們更有吸引力,不僅因為現實政治的革新以此為參照,也因為它意味著改變、不確定、激情和一種充滿夢幻的美好詩意的生活方式,對這種生活的想象本身其實是人更需要的,它不需要一定實現,也根本無法實現,這也不一定就是逃避,但卻是人順利生存下去的理由”[18];社會學對社會問題的研究同樣需要想象,無論是對社會的整體研究[13][15-16][26],還是對社會具體領域的研究比如對社會治理的研究[27];經濟學研究也不時運用想象[28],“理性人”或者“經濟人”的假設、“看不見的手”的市場假設其實也就是想象?!氨M管科學研究需要細致地收集和記錄事實,積累和分析材料,然而,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科學研究者還必須具備撇開對事實作邏輯考察,而把思維元素聯結成新的形象系統的能力”[2],所以自然科學領域各個學科運用想象更是司空見慣。笛卡爾就運用想象創立了“解析幾何”,而“通過解析幾何,我們可以構建一些可見的圖形、線條、平面或空間從而為我們表達圓、曲線、三角形等多種形式,也從而使得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事物”[4];意大利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在總結人類科學史上對于“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這個問題的認識成果時也一再表明,從古希臘的留基伯、德謨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到后來牛頓提出世界由“空間”、“時間”和“粒子”構成,法拉第和麥克斯韋提出世界由“空間”、“時間”、“場”和“粒子”構成,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世界由“時空”、“場”和“粒子”構成并在1915年進一步提出世界由“協變場”和“粒子”構成,量子力學認為世界由“時空”和“量子場”構成,而量子引力理論認為世界由“協變量子場”構成,在這一漫長的科學認識歷程中,每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發現和科學理論的提出,那些做出了決定性貢獻的科學家的“直覺”和“想象”在其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9]。因此,貝弗里奇在其有關科學研究的著作中不僅專章論述了“直覺”而且專章論述了“想象力”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30]。

二、法律想象的內涵闡釋

其實,人類的生活根本就離不開想象,人類社會進步的每一個臺階,既是思想家們的想象所結出的累累碩果,也是由思想家們的想象所壘砌起來的。歐洲“啟蒙”運動中,眾多思想家的社會想象造就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并塑造了其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制度事實。歐洲主要國家的權力結構與權力配置方式、美國獨立戰爭之后其《憲法》所確立起來的獨特的三權分立的政治法律架構、歐盟的建立等等,無不是思想家們豐富的社會想象的觀念產物與現實顯現。中國自近代以來清末的立憲改革[31]、20世紀初中國的“啟蒙”[32-33]和新文化運動[34-35]、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實質上都是思想家和政治家對中國社會和國家的想象以及基于這些想象所進行的社會建設實踐。當然,也有很多思想家的想象還依然只是想象,并沒有得到現實體現,比如趙汀陽教授的“天下主義”[36]、許紀霖教授的“新天下主義”[37-38]、任曉的“世界主義”[39]和劉擎的“新世界主義”[40]等等,但這種想象也可能正是社會建設的前奏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但在法律和法學領域,可能囿于“居中”而“公正”地“定分止爭”的自我形象及其功能設定,通常情況下,“想象”都不怎么受到待見而往往被排除于法律和法學之外。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誰說應該由法律隨行其統治,這就有如說,唯獨神祇和理智可以行使統治;至于誰說應該讓一個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消除獸欲,雖最好的人們(賢良)也未免有熱忱,這就往往在執政的時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神祇和理智的體現?!盵41]這一段話人們往往也以“法律是遠離激情的理性”來加以概括,其所表征和刻畫的也正是法律基于其普遍性、一般性、規范性和統一性特點而展現出來的公正而權威的理性形象,而這種冷峻的形象向人們所傳遞的似乎正是法律與想象無涉的信息。

但這種“法不容情”所造就的法律的“理性”硬漢形象并非事實真相。至少,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宗旨實為“法意與人情”[42]兼顧,追求“天理”、“國法”和“人情”“三位一體”的統一[43],力求做到“情法兩盡”[44],司法實踐也以“用法恒得法外意”為追求的大境界[45]63-107,這些都與當時人們對“法(律)”的身份及其功能認知與想象密切相關,比如法家思想家慎到就說“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慎子·逸文》),《唐律疏議》強調“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唐律疏議》卷一《名例律》疏),甚至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也都認為“合情合理,即是好法”,“法律是本乎人情的”[45]57,61。這表明,“法律”并非只有“理性”,其中也必然包含著“情感”之類“非理性”成分,法律的實踐也并非只有“理性”的張揚,其中也滲透著“人情”和“天理”之類“非理性”要素。這些“非理性”的“人情”之類成分恰恰來自于,并體現著真實的人的“人性”,正是“人性”所包含著的“烏托邦”情結造就了真實的人們對各自的生活世界的想象,這其中就必然包含著對作為真實的人們真實生活的一個維度和側面的法律生活以及法治生活的想象[46-47]。所以,法律的存在及其實踐在事實上和邏輯上都是離不開想象的,人的法律生活不能沒有法律想象(2)中國法治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法律職業共同體?!胺陕殬I共同體”實際上就是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法學界和中國法律界的一個重要的“法律想象”。參見季衛東的《法律職業的定位》,載《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本華的《法律職業者階層的形成與中國法制現代化》,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3期;強世功的《法律共同體宣言》,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3期。。

“法律想象”,也可以稱為“法律的想象”,其所指的是人們對頭腦中儲存的有關法律及其實踐、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現象、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規范之間關系狀況的知覺材料即表象,進行思維加工和記憶改造,形成有關法律及其實踐、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現象、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規范之間關系狀況的新的形象和意象的過程及其結果。這表明:

第一,法律想象是一種社會想象?!吧鐣胂笫巧鐣黧w超越現實存在的集體性構想,它包括神話想象、宗教想象、歷史性想象、思想性想象和共同體想象等多種想象形態。社會想象決定社會意志與社會行動,社會想象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生長源泉,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在傳統社會中,由倫理、宗教與民族等因素產生的社會想象作為一種文化生態一直處于自在狀態。在現代國家,社會想象控制社會與影響歷史的自為性特征越來越明顯,特別是進行社會設計與社會規劃的社會想象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制定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梢哉f,具有科學與理性特征的社會想象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性與建設性作用愈來愈重要。”[26]作為具體社會想象的法律想象,是以構思、建造和不斷完善法律這種社會工程及其實踐機制與環節從而使其發揮最優社會效果為對象的,法律想象所及包括一個國家(社會)的法律制度在整體上的精神風格與品格、具體的法律規范與法律規范體系、具體的法律制度與法律制度體系、法律組織與機構及其系統、法律與其他非法律的各種社會現象以及非法律的各種社會規范體系之間雙向多層次的復雜關系、法律運行的各個環節和方面以及法律實踐的諸領域及其實際效果等等。

第二,法律想象必須以基本的有關法律及其實踐、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現象、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規范之間關系狀況的必要知識和理論為基礎,這些知識和理論構成法律想象的知覺材料即表象,是法律想象的思維加工和記憶改造的對象。法律想象的結果既可以表現為對“過去”的歷史上存在的、“現在”的現實就存在的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的法律及其實踐的實證性知識和以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法律思想、法律理論形式存在的理論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再現性”法律想象[9]99,也可以表現為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未來”可能存在的理想狀態的法律及其實踐的新的法律知識以及以新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法律思想、法律理論形式存在的理論知識,我們可以稱為之“創造性”法律想象[9]99??梢?,法律想象并非完全自由的想象,而是有限自由的想象,這就與文學和藝術領域的想象有很大的區別。

第三,法律想象的主體在邏輯上具有開放性,可以包括真實存在的所有的人,但因為有作為法律想象基礎的知覺材料的限制,因此法律想象的主體在事實上又不可能是真實存在的所有的人,而一定是具備有關法律及其實踐、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現象、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規范之間關系狀況的必要知識和理論的那部分人,特別是法律界專門從事法律實務工作和法學界專門從事法學理論研究的這些人,乃是法律想象主體的核心部分?;蛘哒f,法律想象的主體主要是法律職業人和對法律有特別關切和興趣的非法律職業人。法律想象既包括主體對法律及其實踐、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現象、法律與非法律的其他社會規范之間關系狀況的想象,又包括主體的自我想象,也就是說主體對自身身份的認知、對自身使命的意識、對自身責任的自覺,都會對主體的法律想象產生重要影響。正因為如此,不同的主體,其法律想象所獲得的法律意象各不相同,具有極其明顯的主體差異性。

第四,法律想象一般都是以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的法律及其實踐的歷史樣態和現實境況為參照的,表現為對法律及其實踐的歷史樣態和現實境況某種程度的否定和不認可,并以校正和彌補法律及其實踐的歷史樣態和現實境況中那些不獲肯定和認可的部分和方面為意向和指引,創設和型構主體所期待的理想法律及其實踐樣態的新形象和新意象。這樣,以法律及其實踐的歷史樣態和現實境況為地基和出發點的法律想象過程及其結果,也就顯現出了在“現在”的時間點上對于“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理想的時間的超越性,也顯現了在“現在”的時間點上的“所在”的空間對于“過去”的歷史所居的空間和“未來”的理想所居的空間的超越性,法律想象的時間和空間的超越性是以法律想象主體所在的時間點和空間點為定位基點的。也就是說,如果法律想象主體以新時代的中國為時間點和空間點,那么其法律想象就是貫通“中”“外”的“古”“今”與“未來”。

第五,法律想象的思維過程既有非理性的諸如情感、直覺的參與,又有理性的參與,因此也會存在分析、綜合、比較、反思、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環節。主體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對法律想象及其結果影響較大。一般說來,法律想象主體對“過去”的歷史上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既包括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上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又包括其他國家(社會)“現在”所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的想象,基本上是以“觀察者”的立場和思維所進行的法律想象,其“設身處地”的“代入者”身份進行的法律想象不可能構成重點,這種情況下的法律想象主要是以相關“法律知識”為主體的“再現性”法律想象;但法律想象主體對自身“所處”或者說“生活于其中”的本國(社會)“現在”或者“現時代”所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以及“未來”可能存在的理想狀態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的想象,則是以“觀察者”與“生活者”(“體驗者”)雙重身份而以“生活者”(“體驗者”)身份為主的立場和思維所進行的法律想象,這種情況下的法律想象主要是以“法律創造”(“法律改造”)為主體的“創造性”法律想象。

盡管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法律想象所呈現的樣態各不相同,所以也就有很多不同標準之下的類型劃分,但從其具體內容來看,在現實的法律生活世界中,法律想象既包括主體對法律存在及其實踐的實體想象,又包括主體對在思想和觀念上支撐法律存在及其實踐的理論想象。

三、法律的實體想象

法律的實體想象是主體以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及其實踐樣態為參照和藍本,對理想的法律整體存在樣態及其理想的實踐狀況新形象新樣態的意識建構。法律的實體想象在法律想象中占主導地位,是法律想象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成分。

(一)法律的精神想象

法律的精神想象是主體基于對具體法律及其實踐狀況蘊含著的法律精神的認知和理解,也基于對具體法律及其實踐的法律精神的正當性、合理性與妥當性狀況的理解和認識,對具體法律及其實踐的理想樣態所應當具有的精神風貌和形象的意識構造與想象。法律的精神想象實質上就是主體對于具體法律及其實踐的理想樣態的基調選擇,也就是對具體法律及其實踐的理想樣態所應當蘊含的觀念意識的風格與特色的選擇。

一般說來,法律及其實踐所蘊含著的內在精神或者說其所顯現出來的基調、風格與特色,人們大體上都是以其意識形態意義上的特點來命名的,比如說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群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等。但如果拋開這些意識形態標簽,真實的法律及其實踐所蘊含著的或者人們對法律及其實踐的精神想象所表達的法律及其實踐的精神存在樣態,實質上主要體現為法律及其實踐如何對待和常規性地處理如下因素之間的關系,即:

國家與個人。法律及其實踐的精神基調是以國家為重還是以個人為重,這是法律及其實踐的精神存在樣態的核心指標。無論是公法還是私法,法律及其實踐將其對國家的保護(比如名譽、財產)毫不猶豫地置于對個人的保護之先、之上,這樣的法律及其實踐則肯定的是國家主義取向的法律及其實踐,相反則是個人主義取向的法律及其實踐。

專制與民主。法律及其實踐是否允許其效力所及的主體暢所欲言、自主行為、自我負責,體現的法律及其實踐的精神基調是專制還是民主,專制性的法律及其實踐只允許法律上的特權者為所欲為、肆意妄為,而絕不允許法律上的無特權者有任何言論和行為上的自主空間,法律上的特權者言出法隨、以言代法,基本上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和限制,而法律上的無特權者則毫無自主自由言行和彼此商議共同言行的空間。前者為專制特色的法律及其實踐,后者則為民主精神的法律及其實踐。

管制與自由。法律及其實踐以對社會主體尤其作為個體的社會成員的言行的強力管制、監控和限制為特色,作為個體的社會成員的言行毫無自由可言,則其精神存在樣態以管制為特色而缺乏自由的基因,反之則屬于以自由為精神存在樣態的法律及其實踐。

權力與權利。法律及其實踐以公權力及其掌控者的利益與訴求為首要考量因素并竭盡所能滿足其要求,而毫不顧及或者漠視被權力或者權力掌控者所支配、控制和約束的個人、群體和組織,其精神特質為權力支配的法律及其實踐;相反,將公權力及其掌控者的利益與訴求置于以個人為核心的個人、群體和組織的合法、合情、合理的利益與訴求之下,以個人、群體和組織合法、合情、合理的利益與訴求為首要的優選項而將公權力及其掌控者的利益與訴求放在無害于前者的次要地位者,其精神特質為權利至上的法律及其實踐。

人治與法治。正式賦予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按照其隨性的意志、愿望和想法,將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隨時而出的言論、隨時做出的行為舉動作為所有社會成員言行舉止必須一體遵循的規矩和準則來行動,也就是將其作為有效且權威的法律與規則,換句話說,賦予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口含天憲、言出法隨而可以隨時隨地以言代法、以言廢法的法律及其實踐,其精神特質就是人治的法律及其實踐。相反,任何人都必然居于法律之下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及其實踐以防范和廢除任何人的特權并嚴格限制公權力以防其被濫用,同時將充分保障普通公民平等的法律權利為己任的法律及其實踐,其精神特質就是法治的法律及其實踐。

統治與治理。法律及其實踐所展現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性權力的層層支配和以普通公民為起點的自下而上無條件的層層服從的關系,普通公民的言論、行為、利益和訴求不成其為法律及其實踐關注的核心和重點,或者說法律及其實踐所重點關注、考量和保障的乃是社會精英階層與精英人士的權利、利益與訴求,這樣的法律及其實踐的精神特質就是統治型的。而將權力的重心與核心置于為普通公民的權利、利益和正當訴求服務,將權力與權利做協調與平衡性的配置,尊重普通公民的自由與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將普通公民以自我行為、自我負責為核心且將必要的寬容與妥協置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自治與公權力的妥當行使相結合,尋求社會秩序的長治久安,這樣的法律及其實踐的精神特質就是治理型的。

毫無疑問,以個人主義為基礎、滲透民主自由精神、堅持權利至上、踐行法治理想、致力于合作共治乃是現代法律精神的體現,確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但由于法律想象主體自身特殊的日常生活經歷特別是法律生活經歷、文化與知識儲備狀況、價值認知與價值評判、生活規劃與生活理想期待等方面客觀上存在的差異,其對法律的精神想象當然也就很不一樣地呈現出多元化的樣態,不同主體的這些法律精神想象的意象不僅很可能大不相同,而且某些主體的法律精神想象也極有可能恰恰與現代法律精神直接對立,同時主體的法律精神想象的具體意象反映在具體的法律概念、法律規范、法律制度、法律組織與機構設置上也很可能彼此矛盾甚至直接沖突。

(二)法律的本體想象

法律的本體想象是主體對法律的歷史與現實存在樣態以及法律的理想存在樣態進行想象的思維過程及其結果的意象。以時間和空間為視角來觀察,主體以自身所處的時間點和空間點為基點針對本國(社會)“過去”即“歷史”上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法律樣態所進行的想象,針對其他國家(社會)“過去”即“歷史”上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法律樣態所進行的想象,針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現在”或者“現實”存在的法律樣態所進行的想象,所獲得的相應的意象,屬于“再現性”的法律想象;主體以自身所處的時間點和空間點為基點針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未來所可能存在的理想法律樣態所進行的想象,所獲得的相應的意象,則屬于“創造性”的法律想象,是超越于主體所處的“現時代”的法律想象。以具體內涵為視角來觀察,無論是“再現性”法律想象還是“創造性”法律想象,法律的本體想象大體上會涉及法律價值與法律原則想象、法律概念想象、法律規范想象、法律制度想象、法律組織想象等主要方面。

法律價值與法律原則想象既是主體對“歷史”和“現實”中實際存在的法律樣態所蘊含或者可能蘊含的法律價值與法律原則的意象的思維與意識挖掘,以客觀描述和再現為特色,也是主體對“未來”可能存在的理想法律樣態所應當蘊含的法律價值與法律原則的思維與意識建構的意象,以正當性、合法性和實踐性的主觀賦予為特色。

法律概念想象是主體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和“現實”中實際存在的具體法律所使用的核心概念與基本概念的意象的思維與意識的構造,也包括主體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未來”的具體法律的理想樣態所可能使用的核心概念與基本概念的思維與意識構造的意象。法律概念想象既涉及法律概念的內涵又涉及法律概念的外延。比如2015年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48條第2款第2項“依照本法必須批準而未經批準生產、進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須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的”藥品,“按假藥論處”,該規定所使用的“假藥”概念就曾引起我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這實際上就是關于“假藥”概念的社會想象,2019年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就將該項規定取消;又例如2021年1月22日剛剛通過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二條“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新增了第三項“主動供述行政機關尚未掌握的違法行為的”,著名律師王才亮先生就撰文對該項規定所使用的“供述”概念提出了嚴肅的批評[48],這種反思批評實際上也就是對具體法律中的具體法律概念想象。法律概念想象不僅僅止于具體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方面,同時還包括具體法律之中以及整體法律制度之中的法律概念體系的實存樣態與可能樣態。

法律規范想象既是主體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實際存在的具體法律的法律規范與規范體系的思維與意識構造的意象,也包括主體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未來的具體法律的理想樣態所可能具有的法律規范與規范體系的思維與意識構造的意象。主體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實際存在的某一領域(比如“私法”領域)具體法律(比如“民法”)的法律規范體系(比如“物權”法律規范體系、“合同”法律規范體系、“侵權”法律規范體系等等)的思維與意識構造的意象,以及對該領域具體法律未來理想的法律規范體系的可能樣態的思維與意識構造的意象,實際上就是對某一領域具體法律所包含的具體法律制度以及全部法律領域整個法律制度體系(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想象。法律規范想象與法律制度想象始終關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維度,既包括“再現性”想象又包括“創造性”想象。

法律組織想象是主體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在歷史和現實中存在和在未來可能存在的以法律的創制與實施為職責的專門組織機構的思維與意識構造的意象,既包含著“再現性”想象又包含著“創造性”想象。一般來說,人們都是把法律組織作為法律的專門性的符號象征,將其視為人格化的法律的化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通過法律組織與法律建立起特殊的社會聯系的,所以,法律組織的形象在人們腦海里也最為鮮活生動。同時,法律功能的顯現、作用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與法律組織及其職能發揮密切相關,主體的法律組織想象的意義確實不可小視,基于法律組織想象的意象在現實中得以展現的法律組織或者法律機構的組建與改革,乃是法律制度建設及其實踐的重要方面。

事實上,法律的本體想象就是主體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法律制度在“過去”(歷史)、“現在”(現實)和“未來”(理想)某個時間維度上“存在”的“整體”狀況的思維與意識構造的意象。同時,法律價值、法律原則、法律概念、法律規范、法律制度、法律組織等正是作為“整體”而“存在”的“法律”的內在構成成分,因此,法律的本體想象也可以稱為法律的“內部”想象。

(三)法律的關系想象

法律始終是處于人們真實的生活世界之中的人造存在物,其產生、存在、發展,其功能與作用的發揮,都是以人們真實的生活世界為基礎、背景并受生活世界的限定和約束的。法律的內容來自于人們生活世界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重大的實質性要求,法律的作用發揮也依賴于并受制于人們生活世界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因此,法律的存在樣態、實踐與發展無不與人們生活世界中的這些“非”法律的元素直接相關,法律想象也因此不能不顧及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

主體在法律想象中一方面在宏觀上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作為“非”法律的“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因素”,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法律制度在“過去”(歷史)、“現在”(現實)和“未來”(理想)的存在及其實踐與“非”法律的這些“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法律如何吸收或者接受這些“社會因素”對法律所提出的種種要求——法律如何受到這些“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因素”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實質性影響,以及法律的存在及其實踐又如何反過來對這些“非”法律的“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因素”的存在及其社會作用的發揮施加或積極或消極的種種影響,形成法律與“非”法律的這些“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因素”在事實狀態或者理想狀態的“互動”的意象;另一方面,主體在法律想象中又在中觀、微觀層面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作為“非”法律的“社會規范系統”,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法律制度在“過去”(歷史)、“現在”(現實)和“未來”(理想)的存在及其實踐與“非”法律的這些“社會規范系統”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法律如何吸收或者接受這些“社會規范系統”對法律的實際影響——法律如何受到這些“社會因素”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實質性影響,以及法律的存在及其實踐又如何反過來對這些“非”法律的“社會規范系統”的存在及其社會作用的發揮施加或積極或消極的種種影響,形成法律與“非”法律的這些“社會規范系統”在事實狀態或者理想狀態的“互動”的意象。這兩個方面的法律想象同樣都包含了“再現性”想象和“創造性”想象的元素。

法律既是人們生活世界中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因素”,也是人們生活世界中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系統”。無論是從法律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因素”與“非”法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這些“社會現象”或者“社會因素”的相互關系來看,還是從法律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系統”與“非”法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這些“社會規范系統”的相互關系來看,這兩個層面的“關系”所展現的正是法律存在及其實踐的“外部”狀況,因此,法律的關系想象也可以稱為法律的“外部”想象。

四、法律的理論想象

從人類文明史來看,思想也好,理論也罷,無論它們以何種形式呈現出來,在實質內容里面必然包含著想象,想象往往也直接地成為思想家提出自己的思想見解、構造屬于自己的理論的出發點。比如法國的傅立葉、圣西門、摩萊里、德薩米、梅葉、巴貝夫,英國的歐文、托馬斯·莫爾,意大利的康帕內拉,他們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顯然就是以理論想象為主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霍布斯、洛克的理論中的“自然狀態”,哈特將人類社會存在的五個自然事實、一個自然目的作為展開自己理論的邏輯起點,并以一個想象的將主要的義務規則作為社會控制的唯一手段的小型社會為其思想展開的場景,凱爾森對基本(基礎)規范效力的“假定”,羅爾斯對“無知之幕”的設置,等等,也都無不是理論想象的實例。

法律理論是人們運用概念與概念體系對法律及其實踐所包含著的道理和規律進行的系統化闡釋與說明,基于其直接針對的對象與相應的邏輯層次的位置區別,法律理論可以區分為包括“具體法律科學”和“一般法律科學”在內的法律的科學理論以及法律的哲學理論(“法律哲學”或者“法哲學”)[49]。無論是法律科學理論還是法律哲學理論,它們在不同的邏輯層面對法律及其實踐所包含著的各種道理和規律的揭示與展現,都絕對不是僅有“客觀”的事實“描述”和“理性”的邏輯“分析”就能夠達到目的的,在任何情況下,任何形式的法律理論都是絕對離不開法律的“理論想象”的。恰如孫正聿教授所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瘣垡蛩固沟倪@句名言,不僅適用于科學發現和藝術創作,也適用于哲學研究。哲學研究離不開文獻積累、思想積累和生活積累,然而,哲學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積累’,而在于‘創新’。哲學的‘創新’,就是熔‘三個積累’于一爐所激發的‘理論想象’,并以哲學的理論想象賦予哲學范疇以新的思想內涵。”[19]531法律的理論想象幾乎伴隨著主體對法律及其實踐進行理論概括、歸納和闡釋的每一個環節和方面,主體的理論想象力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也決定著法律理論所涵攝和揭示的法律道理和規律的廣度與深度。法律的理論想象包含并受制于理論思維和理論概括的如下環節和方面:

第一,法律存在知識的理論想象。法律理論所依附的必然是法律本身,法律知識自然是法律理論的基礎,也是法律理論的主要思考對象。任何一個從事法律理論思考和研究的人,都絕對不可能對古往今來不同國家(社會)中的法律做到了如指掌,甚至對本國(社會)現實中存在的真正有效的法律的實際情況也都不可能真正了解。從事法律理論思考和研究的人們,其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與現實中存在的法律的實存狀況(法律的實體存在)這種對象性知識的獲得與掌握,無論是通過閱讀和學習還是通過實地考察,都只可能知道一個“大概”的狀況,即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獲得這些國家(社會)的法律曾經、現在是個什么樣子,為什么會成為這個樣子,以及它們在社會中實際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的確切的信息與知識。無論通過何種方式和途徑來獲得作為法律理論思考對象的任何具體的法律存在的知識,都需要人們的法律想象。這些想象可能與真實的法律存在狀況一致,也很可能與真實的法律存在狀況不一致(有一些偏差)甚至完全錯誤。人們由此對法律存在的真相及其所包含著的道理的揭示和闡釋顯然就不可能那么準確,換句話說就是,法律理論所表達的法律存在的真相與道理一定是添加了主體的理論想象成分的。

第二,法律實踐知識的理論想象。人們不僅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存在的知識只能做到獲得“大概”的情形和狀況,而且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實踐情況也同樣只能獲得“大概”的情形和狀況的認知。作為人們法律理論思考的對象,即使對本國(社會)現實的法律實踐狀況比如立法、執法、司法的狀況,人們依然只能憑借有限的“知識”(存儲的既有“知識”和新增的“知識”)進行描繪和刻畫。這種描繪和刻畫與藝術家在寫生的基礎上進行繪畫創作沒有太大的差別,都需要想象的參與,比如無論是執法還是司法,都很可能遇到一個具體的法律規定的真實意思究竟如何理解的法律解釋問題。無論是采用文義解釋、目的解釋、體系解釋、法意解釋、當然解釋、合憲性解釋、限縮解釋、擴張解釋還是采用社會學解釋、倫理學解釋、經濟學解釋、歷史解釋、比較法解釋等等,其實都有一個對具體法律文本規定的原意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也就是具體法律文本規定的真實“意思”和“意圖”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進行想象及其意象的比較和確定把握的過程。所以,法律理論所表達的法律實踐的真相與道理也一定是添加了主體的理論想象成分的。

法律理論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存在及其實踐狀況的把握,都是“大概”或者“大致”把握,難以做到“形神兼備”,可能會偶然“得意忘形”,因此,法律理論所揭示和闡釋的法律存在及其實踐所包含的“道理”與“規律”,無論以“普遍性”“一般性”“共同性”或者“共通性”來為其著色,還是以特殊時空與特別情勢環境的“特殊性”“個性”“特色”來命名,其實都只能是“片面的”“有限的”“不完滿的”。而且,如果沒有理論想象,法律理論就難以成型,正因為有了理論想象的積極參與,法律理論才顯現出非常明顯的主體個性與多元的存在狀態。

第三,法律思想資源的理論想象。法律理論(其實任何理論都一樣)的真實根基固然是由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存在及其實踐狀況來打造的,但同時也是由人類文明史中的思想資源來加以培植的。古今中外既有的法律思想和理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其他學科的思想和理論,甚至自然科學領域相關學科的思想和理論(科學哲學、科學史),毫無疑問都是或者可能是法律理論的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都會啟發、滋養、豐富法律理論。但是,這些思想資源成為具體法律理論的養分,需要法律理論家自身的解讀、闡釋和吸收。且不說不同國家(社會)思想家的思想因為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記載和表達,其含義和意義負載難以在別的語言文字中得以準確再現,即使同種語言文字所記載和表達的思想家的思想,不同的人所做的理解和認知也往往差別很大,歧義在所難免。這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日常生活含義與特殊的學術含義之間的差別,更是思想家本人的個性與社會閱歷帶來的深刻影響。于是,人們對古今中外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思想家的思想的解讀與認知便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深的個人烙印,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到底人們對任何思想家作品的思想解讀都始終是有他們自己的思想與理論想象參與其中的解讀。因此,任何法律理論在當然包含著主體對相關法律理論的理論想象的同時也必然包含主體對別的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論的解讀與理論想象。

第四,時代與時代精神的理論想象。理論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也是對時代課題的解答和對時代精神的反映。法律理論對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及其實踐所包含的道理與規律的揭示,法律理論所具有的對法律及其實踐的方向引領,都離不開法律理論對時代與時代精神的思想把握和理論想象。而且,法律存在知識的理論想象、法律實踐知識的理論想象和法律思想資源的理論想象,其實都是以法律理論對相關時代與時代精神的思想把握和理論想象為基礎和前提的。只有準確領會時代需求、恰當明晰時代課題、真切感悟時代精神、獲得對具體時代和時代精神的深刻洞見,法律理論才盡可能在理論想象中如實再現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揭示和概括法律及其實踐所包含的道理和規律,也才可能更為妥當地再造本國(社會)未來的理想法律及其實踐樣態。

第五,社會主體的理論想象。法律是人為了人自身而創造出來的人造物,人及其正當需要是法律的首要關切和核心問題所在,也是法律理論為法律及其實踐的歷史與現實境況所蘊含的道理和規律進行理論解讀的基礎和出發點,還是法律理論塑造針對未來的理想法律及其實踐樣態的重要入口與參照。法律理論無論是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所包含著的基本道理和規律的揭示與概括,還是對古今中外具體思想家的法律思想的解讀和領會,實際上都離不開對具體時空中的國家(社會)社會主體人的狀況即社會公眾的理論想象,這其中也必然包含法律理論家對自身的自我想象。法律理論家對社會公眾的理論想象構成法律理論的公共性內容,而法律理論家的自我想象則支撐法律理論的個性,彰顯其主體性色彩。

總之,古今中外的法律及其實踐的全部問題的理論表征——法律理論本身,都必然有理論想象的參與,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的理論想象本身就是法律理論。

五、法律想象的根據

法律想象不是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而是有目的的,是有意向性的思維和意識活動。法律想象主體往往都自覺或不自覺、意識或無意識且程度不同地體現出對某些因素的特殊考量,這些特殊的因素實際上也就成為法律想象的根據。這些根據既是法律想象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法律想象自我限制和自我克制的重要約束條件。作為法律想象的根據的這些重要因素可能很多而且深具主體的個性化色彩,整體而言,如下幾個方面可能是特別重要的。

第一,堅持生活立場。從根本目的來說,正常情況下,主體的法律想象基本上都是為了改善現實的法律生活使自己所處的社會生活在整體上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破壞現實的法律生活使自己所處的社會生活變得更壞,為此,主體一般都會尊重并盡可能如實再現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人們歷史與現實的生活與法律生活的事實,并在同情式地認知和理解他們的生活和法律生活的基礎上,在法律想象中再造自己認為值得過的有尊嚴的未來生活與法律生活。

第二,正視基本人性。主體以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進行法律想象,相信在基本人性方面眾生平等,都既具有平等的人性的善也具有平等的人性的惡,都平等地具有理性和非理性而且理性也都平等地有限。法律想象主體實際上也是以對人性的基本認知為基礎來再現、還原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創造和構建未來理想的法律及其實踐樣態。法律想象及其實踐運用將以促進人性之善為根本目的,但始終將正視人性之惡、防范人性之惡作為法律的全部事業并納入人們法律生活的全過程。

第三,保守人文情懷。無論是再現歷史的法律及其實踐,還是顯現現實的法律及其實踐,以及創造未來理想的法律及其實踐,法律想象都必須始終將人置于核心位置,關注在法律及其實踐中人及其生活的狀況,尤其是人們在自由與平等方面所受到的實際處遇。現代社會中的法律想象應該以普通人的視角來進行,在注重人的平等、自由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常人”情感,更多地體現“平民”情懷,尤其是要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人道主義關懷。

第四,兼融公理文化。文化乃是深具“地方性”與“群體性”的融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外顯符號和儀式等為一體的特殊的社會現象,而公理則是超越“地方性”與“群體性”而具有全人類普遍性的人類文明因素。法律想象再現歷史上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顯現現實中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當然主要是以“文化”性的再現和顯現為主,但同時也注重從這些“文化”性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中提煉、總結和概括法律文明的共同性成分即“公理”成分,而法律想象創造未來理想的法律及其實踐樣態則必須兼融公理與文化,這其中的核心與重點又在文化要接受公理。

第五,克制理性狂妄。理性本是人所具有的認識和行動的能力,但漠視人的理性的有限性而盡顯理性的狂妄可能也是人的最大弱點。法律想象,無論是再現歷史、顯現現實還是創造未來的法律及其實踐,都需要盡可能冷靜而客觀,不能離開人類生活最基本的事實,也不能離開人們在生活中形成的以習慣、風俗形式表現出來的共識即常識,尤其不能將法律想象主體自身理性狂妄的愿望強加于歷史和現實中的法律及其實踐之中,法律想象需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而不能突破或者違背生活的基本常識。

第六,尊重歷史傳統。法律想象無論是對于本國(社會)歷史上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的再現想象與意識重構,還是對其他國家(社會)歷史上存在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的再現想象與意識重構,都必須充分尊重本國(社會)或/和其他國家(社會)的歷史與傳統,既不能以現代社會的狀況為參照來想象和重構歷史上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并否定與現代社會不符的歷史上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也不能割裂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尤其是文化傳承來想象現實中的法律及其實踐狀況。法律想象必須充分尊重包括法律史在內的社會歷史與傳統,必須對具體社會中人們的歷史和傳統予以同情式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尊重歷史與傳統的內涵也必然包含著要接納不同國家(社會)包括法律及其實踐在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多元互異的現實,因為具體社會中人們的歷史與傳統、他們所處的具體的現實生活狀況正是法律想象再現和重構相應社會人們的法律生活境況的根本性依據。

六、法律想象與法治想象

法律想象的目的在于構想理想的法律及其實踐樣態,也就是尋求良法善治,良法及其實踐展開當為法治景象,可以說法律想象既推動了法治想象又成為法治想象的基礎,法治想象既是法律想象的必然結果又是法律想象的升華。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還是自黨的十五大明確將“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大力推進法治建設,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顯然都既是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和法治的理論想象,也是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和法治的實踐想象,更是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和法治的理論想象與實踐想象的現實展開,這其中也當然地包含著中國人民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社會)法制和法治的思想與理論的理論想象,以及中國人民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社會)歷史與現實中的法制和法治實踐的再現性法治想象和創造性法治想象。

法律想象是法律發展的動力,法治想象也是法治進步的助推力。

我們理應認真對待法律想象,我們當然也應認真對待法治想象。

猜你喜歡
想象主體法律
快樂的想象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細觀察 多想象 善表達
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為擁抱付費
中國化妝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那時我們如何想象未來
讀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区91|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91视频首页|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黄网在线| 91原创视频在线|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亚瑟视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亚洲视频a|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日本国产在线|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偷拍久久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99在线国产|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日韩在线影院|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正在播放|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91啦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色首页AV在线| 不卡无码网|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日韩色图区| 国产成人一二三|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久久黄色小视频|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区在线播放| 国产黑丝一区| 99福利视频导航| 91精品视频播放|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欧美另类|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高清不卡毛片|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