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霞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實驗學校坐落于長江中的小島世業洲上,與市區隔江相望,地處偏遠,交通相對閉塞。學校的留守兒童較多,學校教師以中師和大專畢業生為主,專業基礎薄弱。
面對以上困境,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實驗學校語文教研組教師達成了以下共識: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因江島地處偏遠、學生缺少家長的關愛和督導、教師學歷層次不高而止步不前。我們要將江島教育的先天不足,變成我們語文教學躬耕之路的激勵點和立足點,扎根江島文化,深耕語文教學,探索特色作文,建設專業教師團隊。本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教研組的團隊建設和學科實踐。
教研組是學校的基層組織,為了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建立學習型(研究型)的教研組是非常必要的。[1]加強教研組建設,根本著力點是提高教研組的學習力,使其成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型教研組為教師終身學習、自我超越、實現共同愿景、形成系統思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組織和文化平臺。我們教研組從學歷進修、論文撰寫、教研培訓等方面入手,努力建設成學習型教研組。
語文教研組的5 位教師積極進行學歷進修,組內學習氣氛濃厚,互幫互學,全體教師于2018 年全部獲得碩士學位。學歷進修的過程是自我積累、自我提高的過程,補齊了我們在學科專業上的短板。特別是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夯實了語文教學理論基礎,提高了我們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4 位教師完成了有關作文教學研究的碩士論文,如秦曉靜老師的《七年級銜接作文教學研究》、丁婉老師的《尋根作文教學策略研究》、徐慧瑾老師的《初中作文序列化研究》、葛小霞老師的《鎮江鄉土資源融入初中作文教學研究》,為本校的特色作文教學打好了基礎。
教研組不僅抱團進行學歷進修,還抱團向校外優秀的課堂學習,向優秀的專家學習。學校為教研組訂閱了語文教學期刊,教研組教師另外訂閱了不同的語文學科期刊,經常購買語文類專業書籍,一有時間就會翻閱最新的教學案例,學習最新的教學理念,并將之在自己的課堂中體現出來,同時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育局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其中葛小霞老師參加了鎮江市拔尖人才研修班,丁婉老師參加了江蘇省農村義務教育教師教學培訓,秦曉靜老師參加教育部國家級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這些學習培訓讓我們教研組的語文教研工作逐漸走向深入,在構建學習型教研組的過程中,保障了語文教研組的可持續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指出: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2]教研組唯有主動挖掘本土資源,才能找到最適合校本教研的方式,進而主動在教學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島上留守兒童較多,他們對觀察生活的興趣不高,造成作文素材匱乏。教研組教師聚焦寫作中出現的問題,群策群力研討解決方法,充分挖掘本土寫作資源,將微寫作貫穿于日常學習生活中,摸索出一套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寫作指導方法——“源水作文法”。
為培養和保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教研組教師依據學生特點布置作業,課后盡量少做常規性的練習題,創新作業形式,以閱讀為原點,同時配以賞析、摘抄和練字的任務,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用拍照等方式多角度認識自己的家鄉,帶領學生對身邊的生活進行廣泛深入的觀察,自由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師生一起寫作文,嘗試進行多種形式的微寫作。一篇作文用一周的時間準備,從觀察生活開始,到閱讀大量文學作品,再到寫成作文,最后師生一起評講,進行二次修改。我們提倡教師帶頭寫下水作文,葛小霞老師曾經給班上的每個學生寫了一封信,共計30多封;幫學生將文章投稿報刊,并且創建了作文微信訂閱號“源水作文”,給學生的文章搭建更多的展示平臺。
“源水作文法”的實踐取得實效,使學生受益良多。2016年,我校有2名學生在江蘇省“中學生與社會”作文大賽中獲江蘇省一等獎。這引起了鎮江市教研員丁國斌的關注,于是在2017年2月,鎮江市初中語文鄉村骨干培育站的25名學員到我校聽課進行學習交流。在本次活動中,陳嬌老師的作文課《年味》、葛小霞老師的作文講座“源水叢花無數開”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市教研員用“遵循規律有全局觀、聚焦問題有研究觀、換位思考有學生觀”評價我們學校的語文教學。
由于作文教學的突出成績,我校于2017 年12 月承辦了鎮江市作文教學研討活動?;顒又虚_設了3 節不同課型的作文課:秦曉靜老師的《感知與積累》將閱讀與作文打通,丁婉老師的寫作指導課《找回了》、陳嬌老師的作文講評課《敲打》都受到了一致好評。葛小霞老師作了作文講座“島上的水墨鄉愁”,系統地向與會教師講述了本校的作文教學策略。此后,鎮江市外國語學校、揚中市新壩中學等30 多所學校到我校學習交流。教研組扎扎實實地開展特色作文教研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喜歡上作文,喜愛上自己的小島。
法國思想家埃德加·莫蘭說:“單獨的整體也只是一個空殼而已。只有當構成整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實現了其扮演部分的角色時,那么這樣的整體才能作為一個真正的整體運轉?!保?]一個教研組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整體,各成員需要發揮各自的作用,相互間需要加強合作互助,平等對話,互通有無。教研組能走多好多遠,完全取決于團隊的力量。
教研組將初中3 個年級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一起探討、研究。教研活動能夠迅速提升團隊合力,我們積極組織并參加各類教學活動,如校級公開課活動、區級研討課活動、市級展示課活動等。每參加一次活動,教研組的合力就會得到進一步提升。比如上公開課前,組內會進行一輪、二輪甚至三輪的研討。徐慧瑾老師近3 年上了《狼》等8 節市級公開課,其中有兩節課作為“鎮江市中小學教師暑期全員遠程網絡培訓”示范課,有兩節課被“學習強國”平臺收錄。秦曉靜老師近3 年上了《感知與積累》等6 節市級公開課,其中有兩節課作為“鎮江市中小學教師暑期全員遠程網絡培訓”示范課,一節課被“學習強國”平臺收錄。陳嬌老師近3 年上了《年味》等3 節市級公開課,作了“讓閱讀走進每個孩子的生活”等兩次市級講座。丁婉老師近3 年上了《老王》等5節市級公開課。葛小霞老師近3 年開設了“源水叢花無數開——世業作文經驗”等8 次市級講座,上了《寫作:融情于景》等3 節市級公開課,其中一節課被“學習強國”平臺收錄。
語文教研組教師在學科追求上達成共識,那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追夢人,自己得先成為追夢人。
一是從作文特色教研再出發,走出一條閱讀教研之路。教研組繼市級課題“鄉村、鄉土、鄉情:‘尋根作文’教學策略研究”結題之后,丁婉老師、徐慧瑾老師于2020 年成功申報省級課題“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活動設計研究”,這意味著我們在課題研究上持續推進,不斷尋找創新點。閱讀課題研究會讓我們進一步打通作文與閱讀之間的節點,進一步深入文本、研究課堂,提升個人專業素養。
2020 年,葛小霞老師參與思辨讀寫叢書《駱駝祥子》的編寫,該書已于2021年1月出版。2020 年,語文教研組負責編寫了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必讀名著試卷。在編寫與命題的過程中,語文教研組教師將自己負責的名著反復閱讀不下10 次,另外查閱了大量的碩博士論文、期刊文章,參加編委會的培訓,并得到鎮江市教研員丁國斌、丹徒區教研員顏家明等人的指導。這個過程讓我們的教學思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我們從感性走向理性,從混沌走向明朗。另外,我校教研組于2020 年下半年成功申報鎮江市智教育云課堂八年級的助學任務,這也是對我校教研組工作的認可。
二是從教學水平的提升到教學理念的提煉。雖然我們是只有5 位教師的教研組,但是我們對自身的要求不能降低。近3 年,教研組教師陸續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省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十余篇。2020 年,葛小霞老師的《夢回繁華》獲江蘇省“藍天杯”優秀教學設計評選一等獎。教研組內5 位教師互相比趕超,形成良性競爭態勢,在論文評比、發表上的積極性、主動性空前提高。
三是從小島走向大市,從大市走向省內外。我們雖是江島上的語文躬耕者,但是我們熱愛語文教育事業,我們希望影響更多的人。我們鼓勵和支持年輕教師參加各類基本功、優質課競賽,并為他們提供后援保障。
2020年12月,徐慧瑾老師在江蘇省優質課比賽中獲一等獎。徐老師在賽課前精讀了十幾本教學案例的書籍,自己研究消化后進行上課實踐。那段日子,只要聽到有關散文教學的書,我們就會推薦給她,甚至向別人借來給她閱讀。從文本解讀到黑板板書,從導語到過渡語,徐老師認真打磨好每一個細節。這件事也得到了校長的關注,他專門到語文教研組關照我們,齊心協力幫徐老師磨好課。
我們教研組的語文人就像一粒粒種子,到哪兒都會將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與人共享。援疆的陳嬌老師就是這樣,她在新疆的講座“讓閱讀走進每個孩子的生活”“學生作文完成后,語文教師怎么做”就是我們語文教研組的教研成果。我們愿意分享也樂意分享,希望更多的學生能夠長成花、長成樹,這是躬耕者的理想信念。
近3年,我們語文教研組5位教師全部獲得碩士學位,其中3 位教師獲評高級教師職稱,3位教師獲得鎮江市骨干教師稱號,兩位教師獲得丹徒區骨干教師稱號。我們堅守世業這片田野,做一個勤勉的躬耕者,讓我們的學生在這片語文的沃土上自由地生長。因為我們相信播種一份春華,就會收獲一份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