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以俠 耿長松 張 建
黨史學習教育以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共同締造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航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精神譜系以及由此彰顯的紅色基因、奮斗基因、奉獻基因、創新基因等寶貴精神財富,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構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資源庫。大中小學的學生通過學習和了解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等,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自覺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思政課是幫助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路徑,在不同的學段以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體現出來;黨史學習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大中小學學生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情感認同,認識到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道路自信感和追夢使命感。二者之間的交集范圍較廣,主要體現在:一是培養主體相同,都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教育主題相同,都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都與黨的歷史密切聯系起來,如大中小學都涉及的“愛國主題”,小學階段重在道德情感啟蒙、中學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雖然階段不同,側重點不同,但育人目標的指向性一致,即不同年齡階段都需要培養對祖國的強烈認同和深厚感情。
黨史是生動的革命史、建設史、思想史,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篳路藍縷,創造出的偉大奇跡都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具有感召力、親和力和影響力,如“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就是因為黨的堅強領導。黨史學習教育可以讓各個學段的學生真切感受黨的執政能力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踐行,這對他們的成長具有直接促進作用。從實踐層面來說,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有機融合,二者都共同追求“立德樹人”的實際效果,都能用鮮活的案例來詮釋黨的初心使命和光輝形象。
由于學段不同的客觀因素,同課異構成為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有效路徑。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與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保持一致,學校要為各學段的學生從不同維度提供同一主題教學內容,再根據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圍繞一個主題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側重點和知識點,進行分層次的“串聯式”或“并聯式”教學。
陜西師范大學的李建教授認為:“在不同學段一體化統籌過程中,要打破學段區隔,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遵循不同學段學生的人性、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生成發展規律。”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同課異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縱向維度,即不同學段開展同一黨史主題的教學。以D市大中小學共建單位的“黨史—思政”同課異構為例,“家鄉的紅色革命人物”是同課主題,小學主要通過查閱音像資料、現場教學、繪制小報等,讓學生對家鄉的革命人物有所了解,讓真善美的種子根植于心;中學主要通過影像資料、文字資料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質;高中主要通過對不同年代英雄人物事跡材料的對比分析,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榮譽感,進而上升為情感認同;大學主要注重對革命背景、人格魅力、精神力量等的了解和感悟,增強大學生的時代使命感和踐行力。同一主題,面向不同的學生主體,從縱向角度出發,分層次構建教學思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育人規律。
同課異構的另一個體現就是學習主體相同,但是施教主體不同,即學段相同、授課教師不同。仍以D市大中小學共建為例,實行大中小學段“降維式”授課,大學和高中的思政課教師同時圍繞“紅船精神”主題,為高中生授課。由于教師的業務修養、知識結構和教學風格不相同,就效果評價看:大學教師授課時能夠提供近代中國的歷史背景、一大召開地點的轉換原因和參加人員等豐富材料,而且大學教師對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加入了個性化的解讀,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這充分說明大學教師開放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幫助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深入領會黨史精神。
除了思政必修課之外,國家要求高校開設“四史”選擇性必修課、中小學推動“革命傳統進課程教材”,這些都豐富了思政課在不同學段育人目標的需要。目前,以大中小學為例,中小學思政課教材涉及黨史內容偏少,而歷史課程的覆蓋面又太寬,對黨史知識、黨史人物、黨史故事等都存在聚焦性不夠、思想性不足、育人性不強的問題。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對大中小學思政課程體系的一體化建設提出新的時代要求,以大學院校為“領頭羊”,以中小學校為“同行者”,攜手共建大中小“閉環模式”,補充、豐富、完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方案。
目前,大學思政課教師隊伍相比較其他學段的教師隊伍具有數量優勢、素養優勢和專業優勢,基礎教育階段思政課教師配備不達標、專業針對性不聚焦,尤其是小學階段,甚至沒有專職思政課教師。所以,我們可以基于黨史學習教育,組織開展集體備課。大中小學教師圍繞同一主題進行集體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同學段的教師互相交流、共同提升。此外,我們還可以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培訓。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聯合地方高校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訓,將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的最新理念、最新方法、最新成果傳遞到每位思政教師心里,提高思政教師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覺。
高校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除了成立國家級、省級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推動日常思政教學,還可舉行課程培訓、研討論壇、“四史”思政大課以及借助“學習通”“雨課堂”等輔助教學手段。黨史學習教育可以促使以上教學方式方法融入、鏈接和推廣到中小學,形成了借鑒交流、互通有無、共同成長的模式。以X市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城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例,高校定期選派思政課教師到鄉村中小學一線開展黨史課教學活動,同時開展黨史集體備課,為中小學教師提供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從而彌補基礎教育階段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
目標的完成需要過程的科學化、邏輯化和實效化,如何評價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效果,需要教育行政部門聯合高校制定科學的、可操作的、合理的量化標準。標準既要符合學段育人規律,又要體現一體化成效。構建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能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步伐,也能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總之,黨史學習教育在思政課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構成整個思政課課程體系、話語體系、育人體系的重要基礎,我們要積極發揮黨史學習教育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的價值塑造、情懷培養的獨特功能,也要對黨史教育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對教育形式進行方法創新,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走向“強起來”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