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品格教育的重要時期。但當下幸福無憂的生活讓許多學生在追星、攀比、享受生活的過程中漸漸與歷史脫節,冷漠少年并不少見。在這個特殊的成長期,引導廣大青少年以英雄為榜樣,重視歷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情操,自覺把個人的前途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尤為重要。基于以上原因,我擬在“沈秀芹紀念館”進行為期半天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從沈秀芹的樂觀、忠誠、奮斗、擔當等品質中感悟心懷使命、艱苦奮斗的崇高精神,以此引領學生更好地成長。
認知方面:對沈秀芹的事跡及其精神有全面了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情感方面:以英雄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情操。
行為方面:樂于參與為松樹打藥的活動,爭做護林員;以端正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
八年級學生。
學生方面:熟悉訪談的基本步驟,做好訪談準備;分好小組,確定組長,討論人員活動分工,初步確定活動方案。
教師方面:做好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安排好來回乘坐校車的地點;與沈秀芹紀念館相關人員對接。
活動地點:榮成市成山林場林區
1.教師:同學們,來到這郁郁蔥蔥的松林,聽著清脆的鳥鳴聲,呼吸著清新的海風,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回答“環境很美”“心情舒暢”“空氣清新”“很開心”等答案。
2.教師:我們今天的探尋之旅就從這片讓人心曠神怡的松林開始。這是一片有故事的松林。50年前,有一位姑娘曾經在這里工作過,她親手栽下了很多樹,為這片沿海防護林的建成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這里依然保存著一些她用過的物品,細心的同學等會可能還會尋到她曾經的故事。現在請大家走進綠林掩映下的“沈秀芹紀念館”,用你的雙眼來發現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寶藏吧。大家可以采訪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從而調查你所發現的物品的用途和意義,也可以向他們了解一些沈秀芹的事跡,同時做好訪談記錄。
【設計意圖】用“有故事的松林”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物品和故事,改變傳統被動傾聽的接受方式,把活動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
活動地點:沈秀芹紀念館物品陳列館
1.學生小組在紀念館內尋找曾經的老物件,并探尋它們背后的故事。學生可能會發現宣傳用的喇叭、晚上看書用的小油燈、繡著“把一生交給黨安排”的手絹、一雙補丁摞補丁的膠鞋、沈秀芹的日記、記載沈秀芹事跡的報紙等。
2.教師:大家認真尋找后,都有了不少收獲。下面請每個小組選出一個解說員,為大家介紹你們組找到的物品及背后的故事。
故事一:雖然很貧窮,但沈秀芹從不拿公家的一針一線。寒冬臘月,有人見她的褥子太單薄,就給她鋪上些稻草。“稻草是公家的,不能隨便拿。”說完,她就把稻草送了回去。她病了想吃個蘿卜,林場的蘿卜堆成了山,她不肯動一個,卻托人回家給她拿了幾個蘿卜。場里一位女同志帶著孩子,和沈秀芹睡在一個炕上。為了照顧這個有孩子的女同志,林場負責人讓她們用集體的松毛燒炕取暖。沈秀芹認為自己享受了不該享受的待遇,硬要交出3元的取暖費。她經常在油燈下學習到深夜,可從來沒有用過公家一兩油。
故事二:那個時候林場還沒通上電,沈秀芹經常在油燈下學習到深夜,這本一萬多字的日記就是她晚上在油燈下完成的。“一個人的一生,能為人民服務,就是最大的幸福。”鐫刻在沈秀芹紀念館內的這句話就是從《沈秀芹日記》中節選出來的。
故事三:當沈秀芹看見生產隊種小麥的肥料不足時,十分焦急,主動帶領隊上的先進分子積綠肥。秋天的一個晚上,她領著兩個人來到海邊撈海苔草積肥用,正趕上那晚漲大潮,海水洶涌,很危險,但沈秀芹一想到隊里的地就把危險拋到了腦后,縱身跳進水里,撈起了水草。在她的帶動下,另外兩個人也跟著下了海。他們三人忍著寒冷和饑餓,頂著潮水,一夜為生產隊撈了兩千多斤海苔草;父親買回幾十斤蝦肥,讓她去喂自留地的秋玉米,當她看到隊里的玉米葉發黃時就把自家的肥都喂到了生產隊的地里;為盡快治理荒沙,擴大造林面積,寒冬臘月,她每天總是第一個到工地,打碎冰層,赤著腳在沒膝深的冰水里翻沙挖泥。由于寒冷,她的兩條腿裂出一道道血口,有的地方凍破化膿。她硬是干了70多天,帶領大家如期完成了整地任務。由此,她也有了“鐵腳姑娘”的稱號。
3.教師:各位小解講員的講述把我們帶到了那個貧困艱難、百廢待興的年代,一位把一生交給黨的“鐵腳姑娘”形象也在我們眼前越來越清晰。沈秀芹身上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使我們中國從被侵略走向獨立,從貧窮走向富裕的普通勞動者的精神,是我們民族的靈魂。你從沈秀芹身上找到哪些真正的中國精神?下面,請你們移步視頻館,在觀看與聆聽中探尋不屈的中國精神。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了解物品背后的故事,從而對沈秀芹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活動地點:沈秀芹紀念館視頻館
1.學生觀看視頻,聆聽講述。
2.教師:看完視頻,說說你從沈秀芹身上發現了哪些中國精神?
提示:中國精神在她一心為公的生命里——當埠柳供銷社突發火災,沈秀芹帶頭救火,卻永遠地犧牲在了那片火海中。
中國精神在她以場為家的無私和忠誠里——她用自家的肥喂公家的地,用自己的錢為隊里買地瓜苗,冒著風雨到水溝里撈隊里被大雨沖跑的玉米種子。
中國精神在她勤儉節約、為人民服務的奉獻里——她將自己的棉褲送給村里的五保戶老人,自己卻忍受寒冷的天氣;她看到回鄉知青腿上生瘡,于是連續七天迎著風雪推著他去醫院治療,可是那時候她自己也患上了關節炎。
中國精神在她的肯于吃苦的嚴格要求里——每次干活她都是搶最累最苦的干,撈海藻積肥,護林打藥,光腳整地,她一直是沖在最前邊的那個人。
3.教師:這些精神是中國之魂,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了百年滄桑,最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這樣的精神。除了沈秀芹,還有哪些人身上也有這種熠熠閃光的中國精神?
提示:中國精神還在英雄的鮮血里——1840年以來,中國受盡西方列強欺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歷經了14年的艱苦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打得艱苦卓絕,打得可歌可泣!
中國精神還在林俊德院士最后的生命里——被查出癌癥后,死神只留給他27天時間,他不肯手術,更不肯休息,他要用有限的時間完成保密文件的處理,直到生命的最后幾個小時,他依然不肯躺下。
中國精神在郭永懷燒焦的身體里——飛機失事時,郭永懷與勤務員緊緊抱在一起,人都燒焦了,重要的科學數據卻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中國精神在南仁東傾盡一生打造的“天眼”里,在抗疫英雄的堅守里,在寫著“中國芯”的芯片里,在中國女排的不放棄里,在塞罕壩人用55年創造的世界奇跡里……
4.教師:同學們,這些人都是中國精神的造就者,他們也是中國的脊梁!少年秀芹,紅心向黨;青年秀芹,扎根農村;林場錘煉,堅強忠貞;吃大苦,拼命干。正是有了這樣的草根英雄,我們的祖國才會蒸蒸日上,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快樂。聽了這么多,大家想不想親身感受一下林場的工作呢?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在思考與回答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習沈秀芹的樂觀、忠誠、奮斗、擔當等品格,感悟各種榜樣人物心懷使命、艱苦奮斗的崇高精神。
活動地點:成山林場林區
1.教師:在沈秀芹紀念館里我們看到了一個80斤的高壓噴霧器,那是沈秀芹當年為松樹打藥用的。現在老師面前有四個打藥桶,一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60斤的打藥桶和三個現代的20斤的打藥桶,我們也來做一次護林員,為松樹打一次藥。
2.“爭做護林員”小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打藥桶,合作完成一次打藥,從放水到調藥水(為保證安全,采用模擬藥粉)比例再到背到背上完成噴灑,人人參與,看看哪個小組調配正確,配合默契,完成效率高。教師相機指導。
3.教師:做了一次護林員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預設:看起來簡單的事,真正做起來很不容易;調藥的比例不好把握;背著藥桶走的時候很費勁,動作不能太大,否則容易把藥水晃出來,也不能太慢了,那樣效率會很低下;一個20斤的桶背起來這么沉,只走了一小會兒就很累,那80斤的桶該多難背,沈秀芹阿姨太厲害了……
4.教師:是啊,在炎熱的夏天背著80斤重的高壓噴霧器一打就是一天的沈秀芹是多么不容易。肩膀被皮帶勒破了皮,她用棉布墊著繼續干,一干就是50多天。現在,這片郁郁蔥蔥的松樹林如鋼鐵長城般,為我們擋住了風沙,給我們帶來了健康幸福的生活。這些人承受著歲月的重負,奠定了國家發展的基石,用中國脊梁為我們撐起了一片溫暖明亮的天空。
【設計意圖】多少遍講解也不如親身感受來得深刻,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試背打藥桶中感受勞動之艱辛,知道許多看起來簡單的事其實做起來并不容易,讓學生在學習精神的同時也清楚地知道擁有沈秀芹的精神是一件需要頑強的毅力才能達到的境界。
活動地點:林場瞭望塔
1.教師:我們此次活動的最后一站是林場的瞭望塔,讓我們一起登上高塔,看看曾經的黃沙灘現在變成了什么模樣。
2.學生登上高塔,極目遠眺,欣賞美景:站在成山林場的瞭望塔上向四周望去,延綿十多公里海岸線的萬畝黑松林盡收眼底,林、海、天自成一體,讓人賞心悅目。20世紀50年代的黃沙荒灘,現在已經完全變成一片綠色的海洋。
3.教師:站在這里,我心潮澎湃,感覺自己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心中的震撼之情久久不能平息。老一輩林場人種下的不僅是一棵棵黑松,更是一種精神,一種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同學們,站在這高塔之上,看著這一望無際的松林,少年一代的你們未來該如何接過國家發展建設的接力棒呢?
預設:要像沈秀芹一樣,做一個一心為公的人;做一個無私真誠的人,無論在何種崗位,都要有一顆愛國心;認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在未來也能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無論在學校學習還是以后工作中,都不能敷衍,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拼出中國勁,揚我民族精神!
4.教師:老師覺得有一首歌可以表達我們現在的心情,讓我們一起唱響《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愿我們走到哪里,都能為祖國獻上贊歌。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
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貼著你的心窩
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
…………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暢談中將未來的理想付諸現在的行動中,用夢想指導行動,讓行為與夢想的距離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