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青(江蘇:南師附中仙林學校小學部)
現代化的小學科學教學指向培養更高端人才的目標。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推動著人才的不斷涌現,科學教育在人類發展歷程中越發重要。滲透現代化的內涵與思想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科學教育的發展趨勢。筆者將現代化的科學教育特點總結為開放化、信息化、綜合化、個性化。
小學科學課更注重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現代化公民,結合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科學思維的重要內涵、融合科學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現代化的科學教育總結為以開放性的課堂、信息化的手段培養具有綜合性和自我個性的現代社會公民。
教育現代化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教育開放性。早在1969年,偉大的教育學家科恩便創建了以題目為中心的“開放課堂模型”,這也是開放式教學的雛形。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一線老師使用。在現代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合理有效地開放課堂,才能走出課堂、另辟蹊徑、突破教材,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打造創新現代的科學課堂。
小學科學課堂無時無刻不體現出教學的開放性。思維開放、形式開放、內容開放、語言開放、討論開放、探究開放等等。在執教《拓展》一課時,筆者創設好家里的各種生活情境,由學生模擬家人,進行敘述,小組成員匯報結束后,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再由學生提問學生:“大家對我們的描述還有什么疑問嗎?”課堂變成他們交流的樂園,老師變成多余的了,這樣的課堂顯得那么和諧,那么淳樸。這樣開放性的例子在科學課堂上數不勝數。開放性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形式,老師在實施的過程要結合學生的水平、現有資源進行最有效開放,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開放式的課堂不僅僅體現在教學設計上,教學形式、教學場所、教學對象、授課老師等等都可以大膽創新開放,讓學生最有效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信息化是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現代化的教育更要求快速準確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教育不僅是合理有效地應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更應該對信息化手段進行有效的甄別和擴充,更有效地服務教學。
科學具有材料豐富、內容生動的特點,因而在課堂教學中特別適合應用信息技術。如今的科學教學對信息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并不僅僅局限于PPT、Flash、視頻等簡單內容,如何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科學學習效率是每一位科學老師面臨的挑戰。
為了讓科學課堂更高端,嘗試將平板技術應用于課堂探究,不僅教學效果明顯,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勝一籌。在四年級上冊《不同的運動》一課中,我將平板技術巧妙地應用于觀摩課上,效果顯著。將以前只能用快拍儀的投射轉變為iTools 軟件的實時拍攝上傳,既節約時間又高效清晰地展示出學生的實驗記錄單,并能進行多方位的對比以及實驗結果的留存,操作簡單,效果翻倍。在新教材《海洋》一課的導入時,我利用希沃授課助手,直接將手機上的地圖投射到學生投影上,從學生所在的具體位置不斷擴大到中國到世界,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清晰真實地呈現出海洋占據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在視覺的震撼中導入新課的教授,激發了學生探究興趣。
如今的科技發展速度超越了人們以前的期待范圍,各種App 的引入,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多元立體化。例如,在講解《食物的消化》一課時,利用人體奧秘App,將看不見的消化系統轉變成生動形象的動態視頻。在常規教學中,老師多是進行生硬的講解,或者通過人體微觀圖片,或是結合學生的繪畫之類的手段進行教學,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畢竟在課堂上不可能進行人體解剖講解。人體奧秘App 解決了以上所有煩惱,學生學得開心,老師講解得舒心。再如,網課以及空中課堂逐漸被重視,在錄制新教材六年級《觀察星空》一課時,發現沒有了往日面對面的師生對話式課堂,老師的講解顯得更加蒼白無力了。這時候信息化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利用虛擬天文館軟件,錄制了一段該軟件的使用視頻,效果非常震撼。虛擬的天空呈現在學生眼前,鼠標的靈活移動,星空的完美呈現,聽課的學生已經不在乎老師在不在眼前了,更關心老師所說的內容以及神秘的星空世界,學習效果不減反增,超出預期的設想。
如今被開發利用于教學的App 數不勝數,同時也參差不齊,需要老師熟悉掌握,選擇性地讓學生接觸探究。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手段,但很多時候會存在不受控制的因素,如,教學時候有限、地點單一等等。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空究竟有什么?樹苗是怎么長成參天大樹的?花朵是如何開放和凋謝的?總能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可是這些都是短時間內無法全面、直接觀察到的。這些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借助相關的微視頻呈現出來,通過網絡視頻讓學生感知宇宙,了解太空;通過延時拍攝的方式,連續、完整地演示植物從發芽到開花結果的過程,使學生看到花朵開放、閉合的過程,讓學生在清晰感知的基礎上,建立對相關事物的系統認識。老師在課前課后制作與課堂內容有關卻無法在短暫的課上四十分鐘講解的微視頻,利用網絡平臺與家長共享,讓學生在家中便能自主學習,將課上所學真正應用于日常的生活中,使科學學習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利用多種途徑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達到提升科學思維的目的。
科學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教授式學習,更需要學生將其與其他學科完美結合,將所學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輻射于每個學科,更要學會將更多學科內容融入整合到科學學習中。通過學科整合手段“加熱”每一次的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其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全面發展人才。STEAM 教育、項目式學習都是近幾年科學教育中很火的幾個名詞,越來越多的科學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斷嘗試學科融合,努力讓分科教學的傳統逐漸被打破。
新教材四年級“物體的運動”一單元,不僅僅涉及中學物理的內容,也涉及小學數學、體育、綜合實踐、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相關內容。在教學中,老師要結合學生在不同學科中的學習,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與目標。筆者所在學校甚至直接在課堂上實踐學科融合:一個主題,不同學科老師共同備課,融合教學。如,科學四年級《運動的快慢》一課,科學老師和體育老師共同備課,以足球為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統合教學展示,以綜合大組共同教學的形式進行觀摩分享交流與反思。
再比如,蘇教版新教材三年級《認識固體》一課,在教課之前,我特意請教了學校資深的數學名師:小學數學中是如何講解固體知識的?不同年級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結合數學中的體積容積的授課,引入三年級科學課堂中對固體的認知,突然發現有了數學的基礎,我在講課時,更能把握學生數學思維邏輯,對我的教學起到意想不到的推進作用。
我國偉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也許這是最早關于個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了。現代化的教育目標已經不再是唯分數論了,而是強調全方位人才,尤其在小學教育中,更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核心素養。這對于科學老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科學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個性成長,摒棄唯分數論,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小學科學本身就是多學科的融合,更能發現學生擅長之處。在學習動植物的知識時,來自農村或者生活在鄉村的學生會表現出驚人的動手能力以及對動植物的認識了解;不愛說話喜歡繪畫的學生在進行花的結構學習時,能把花的各個結構畫得惟妙惟肖;喜歡表現的學生在進行科普劇的表演時,盡展風姿;愛運動的學生在學習呼吸心跳、運動快慢、運動速度等知識時,興趣盎然,充滿激情。
現代化的個性教學要依靠多方位、多渠道的共同合作,社會、學校、家庭,包括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開展能發揚學生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充分肯定學生每一方面的天賦與潛能,真正達到高效有趣的現代化個性教學。而科學教育正處于大變革時代,人們對于一個國家的科學素養越發重視,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結合現代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才能更好地培養一個人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