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濤,丁 波
(1.樂山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2.西昌市第二中學,四川 西昌 615000)
服飾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民族的構成要素之一,是識別民族的標記之一[1]。涼山彝族服飾從遠古一路走來,曾與彝族先民和諧共生共存,是彝族先民勞動實踐、生產活動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體現了彝族的審美情趣,蘊藏著豐厚的彝族文化。但在今天,科技日新月異,經濟飛速發展,款式相對單一、面料厚重的傳統涼山彝族服飾已不太適應當下彝族人的生產和生活,加上現代服飾的猛烈沖擊,一些古老的彝族服飾傳統瀕臨消失。如何在全球文化趨同的形勢下保持涼山彝族服飾的文化標識的特性;如何保護、傳承、創新,讓古樸厚重的傳統彝族服飾煥發新的活力,適應彝族人現在的生產生活,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和追求時尚的個性表達;如何在民族服飾中寄托他們的民族精神情懷,彰顯他們的民族文化審美需求?不妨從涼山本土彝族服飾品牌“彝俗人生”說起,探尋涼山彝族服飾的傳承和創新。
“彝俗人生”是涼山州彝俗人生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一個服飾品牌。“彝俗人生”自創立以來始終堅定彝族文化立場,圍繞彝人崇拜自然的價值體系,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始終立于忠實的繼承者的地位[2]。他們扎根彝族傳統服飾文化,并結合現代彝族人的生活、工作方式精選面料、改進工藝,創新設計了滿足不同職業和生活需求的彝族服飾,把古老的彝族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潮流相結合,并保留了民族審美特性。
服飾的初始功能是保暖、遮羞,滿足人們的生活生產需要。涼山彝族先民過去居住在高寒地區,是氣候多變、溫差大的山區、半山區,服飾的首要功能就是遮羞和御寒保暖,衫、罩衣、半袖、背心、長褲、百褶裙、披氈、查爾瓦等基本款式的搭配穿戴足以適應那時的需求。隨著涼山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彝族村寨的搬遷,社會分工多樣化,過去款式單一、四季不分的涼山彝族傳統服飾款式自然不能滿足人們對當下生活、工作、休閑娛樂等不同用途和場所的消費需要。基于此,“彝俗人生”開發設計了滿足不同職業和生活需求的社交服、日常服、職業服、運動休閑服、舞臺服等不同類型的服飾。這些服飾既有彝族元素,日常穿著又不顯夸張。年輕人能選到他們喜歡的運動休閑款,中老年人能選到他們喜歡的傳統款。在鄉下,人們的穿著方便勞作;在城市,人們的穿著方便工作和日常生活、休閑娛樂。這些獨具特色的服飾,既體現了創新創意,又突出了實用性,非常接地氣,極大地滿足了彝族人對民族服飾的適用性需求。
涼山彝族過去受自然經濟和地理條件的影響,服飾面料多以毛、麻為主,季節性不強,往往是春夏秋冬一身衣,這樣厚重的面料已遠遠達不到現代彝族人需要的穿著舒適度。過去的彝族服飾外表很精美,但內里的線頭處理不夠精細,影響了穿著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為了保證衣服的品質,讓顧客穿得舒心,“彝俗人生”精選天然亞麻、羊絨、純棉等上乘面料,改進生產工藝,依據面料的特性和洗滌方式,采用機械和手工結合、純手工、流水線生產等多種加工方式并進,讓衣服從里到外都是精工細作。
2018年,西昌金新小學校長羅瀅和她的丈夫身著“彝俗人生”設計生產的彝族服飾走上了“馬云鄉村教師獎”領獎臺。羅瀅的上衣采用的是純手工繡制紋樣,加了里襯,使服裝平整、挺括,穿著舒適。羅瀅丈夫的上衣是工廠流水線生產加工,面料選用上乘的棉,紋樣采用機繡。先進的生產工藝簡化了彝族服飾制作的流程,縮短了制作時間,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典禮中身著彝族服飾、樸實無華的羅瀅充滿了自信,她為民族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令人敬佩。“彝俗人生”在精挑細選和精雕細琢中傳承涼山彝族服飾的手工技藝,延續著彝族紡線織布先祖普莫尼衣和裁剪縫紉先祖金覺烏基專注、執著、細致、耐心、堅守、創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民族個性。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在當代服裝設計中傳承和創新,并不意味著復制、粘貼似地對傳統元素簡單照搬。
何青是“彝俗人生”的總設計師、法人代表,也是公司的創業者之一,畢業于樂山師范學院美術教育專業。一方面,耳濡目染的民俗環境讓她保有傳統彝人的情懷與責任;另一方面,她有著特別的藝術感覺,這種感覺讓她敢于創新。何青說:“過去彝族服飾的花紋都是條條框框,被封死的感覺,看著就不服舒,堵得慌。我感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被封閉在條條框框里面很悶燥,我想要打開這些條條框框,讓它們放松,讓它們被釋放出來,鮮活起來,所以在我的設計里多了這樣開放的、變化的曲線,這是一種自由的感覺,或許這和我的性格有關,不喜歡被限制,喜歡自由。”何青強調:“我們不會做一些和我們彝族傳統文化有沖突的設計”“我們彝族的花紋都是有講究的,不能亂拼的,如果是亂拼的話,它就失去了彝族服飾的文化特性”。“彝俗人生”在改良、創新和確保彝族傳統服飾基因的同時,兼顧自己的獨創性。何青對彝族傳統圖案紋樣和厚重紋路進行二次創作,讓傳統中規整的、方塊的、封閉的二方連續紋樣變成曲線的、大小漸變的、開放的紋樣,給古樸典雅的傳統彝族服飾注入了新時代彝族簡約、活潑的鮮活氣息,能恰當地融入城市、鄉村、舞臺、校園等各種場所,既有獨創性,又不失彝族傳統服飾元素,讓消費者不僅能感受傳統彝族服飾文化中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還能突顯設計師的人文關懷和創新彝族服飾的當代時尚韻律。
“服飾是文化的一部分內容,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人與自然界交互作用的產物,歸根結底,服飾文化也是自然界的產物。”[3]涼山彝族服飾是彝族文化生態環境的產物,是彝族的精神家園。“文以載道”是任何藝術形式的最高境界,涼山彝族服飾紋樣從起源發展至今一直肩負著承載文化的社會責任。傳承基于傳統,創新源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彝俗人生”的創新設計不僅在于對傳統二方連續紋樣的二次創作,更大的亮點是新增紋樣。彝族文化里的古籍文獻、畢摩文化、傳說故事都是創意設計的靈感來源,阿普篤慕、呷莫阿妞、畢摩、虎、龍、孔雀的形象逐一出現在“彝俗人生”的創意服飾中。彝族文化中的阿普篤慕、畢摩能驅鬼除邪,把福祿、健康、子嗣、五谷六畜和財運等賜給子孫后代,讓他們世代繁榮昌盛,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呷莫阿妞是美麗善良和忠貞的彝族女性典范;孔雀能鎮邪消災、祛病延年、祈福吉祥……“彝俗人生”大膽創新,把傳說人物創新運用到彝族服飾的紋樣設計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體現出彝族人積極向上、追求健康美好生活的時代精神。
“設計的宗旨不只是體現單一群體和地域的文化,問世的目的是把祖先的符號帶給后人、帶給世界。它不是為花腰彝族、也不是為涼山彝族而生,是為中國彝族而生。”“它代表民族與時代并存。把我們恭卑謙讓的個性用簡約、大方的形式體現出來……”[4]“彝俗人生”在傳統服飾與創新元素之間探索著彝族的新文化符號,用創新的服飾紋樣解讀本民族的文化,讓現在的彝人從服飾里閱讀自己的民族文化,主動把文化穿在身上。這無疑是把文化運用到了生活中,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高級的審美情趣;涼山彝族服飾時尚化、生活化的氣息撲面而來,滿足了當下彝族人的審美文化需求。
傳統彝族服飾生產加工采用自產、自織、自染、自縫的純手工方式,制作任務繁重,費工費時,這是現在很多彝人不愿縫制,直接購買成品彝族服飾穿著的重要原因。時代需要民族服飾產業化發展,以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和趨勢。涼山州彝俗人生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項目是彝族文化交流活動的策劃、組織,彝族手工藝品及服飾的設計、制作,彝族藝術創作及表演,婚慶服務,民族樂器制作,土特產品銷售。“彝俗人生”強調品牌意識,運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和銷售模式,把彝族服飾從涼山的鄉野帶到都市,在傳統服飾與創新元素之間探索彝族的新文化符號,成為彝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一個連接點。成立至今,短短四年多的時間,公司迅速發展壯大,到2018年,產品已經在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彝族聚集地開設23家實體銷售代理店。現與昭覺、布拖、雷波、喜德、越西、西昌市區建立了以刺繡服裝為主、開發生態農戶產品為輔的合作關系,組織農戶制作傳統民族工藝品和農副產品,通過線下實體店和線上淘寶、京東、微店等電商的多種營銷模式,銷往全國及二十多個國家,切實解決了部分民族群眾的就業問題,促進了涼山文化產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利用市場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以文推商、以商養文的新型商業模式,為涼山彝區的經濟發展和傳承弘揚民族文化作出了一定貢獻。
服飾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和“族徽”。隨著涼山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大力推進、商品市場經濟的強烈沖擊、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傳統彝族服飾的生產銷售模式已逐漸退去,經濟、便利、實用的現代彝族服飾應運而生,產業化發展已成大勢。涼山彝族傳統服飾在自我封閉的狀態下發展了幾千年,其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歷經滄海桑田之變。古老的涼山彝族服飾能否融入當今開放的文化環境,能否適應持續變化的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彝俗人生”的發展原動力。“人活一輩子,我雖然是個生意人,但只做有意義的事。”“你要設計彝族衣服,你必須要懂得彝族的歷史文化,你必須要有彝族情懷。你若是沒有彝族情懷,那么你只能看到外在的樣子,你肯定會走偏路。”“彝俗人生”的創業者之一尼苦伍且樸實的話語充滿了民族文化自信。
“彝俗人生”從生態美學的視角,繼承了傳統彝族服飾文化中生活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態美;從設計美學的視角,主動運用現代設計理念,把傳統民族服飾元素創新融入現代彝族服飾,積極探索傳統民族服飾和現代時尚相結合的設計,創新設計新紋樣、新款式,讓服飾面料、色彩更貼近當下彝族人的生活、工作、休閑的消費需求,彰顯彝族青年追求時尚的個性表達;從審美人類學的視角,以彝族服飾為媒介,表達獨特的民族審美文化,讓同胞感知世界的美;從經濟學視角,運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和銷售模式,讓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彝族服飾市場的發展,推動彝區經濟發展。
源于文化、基于傳統、創新設計,“彝俗人生”展示出傳統彝族服飾走向時尚、走向創新、走向世界,一步步呈現出現代化、生活化的延伸,實現文化走向時尚的新趨勢。相信在涼山彝族服飾的發展之路上會涌現更多像“彝俗人生”這樣的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