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紳,張盛,俞曉
(1.浙江仁欣環科院有限責任公司,浙江 寧波 315100;2.寧波市達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000)
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影響評價是以規劃區域環境調查研究為基礎,將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和評價,以此為基礎預防一些對環境不好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達到持續監控的目的。進行評價的意義[1]:
首先,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土地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對土地的合理利用才能使得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規劃可以對土地資源科學合理的利用,在進行土地利用規劃中,應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達到從源頭上控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使土地資源可以一直利用。
其次,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可以使得土地的利用更加的完善和合理,為地表生態系統的保持和完善提供了基礎。我國已經將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的影響納入了綜合考慮的范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結合,使得土地利用整體規劃是可行的。對于某個土地利用規劃區將環境保護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考慮在內會在根本上避免環境污染現象的出現,也會阻止對環境的破壞。在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過程中把環保的措施和對策考慮在內,可以有效地減少了土地利用對環境的破壞和負面影響,土地利用也更加科學合理。
再次,我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針對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影響的評價,這有利于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完善。現階段我國已經開展了很多有關環境影響評價,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和方法已經很成熟,但是還是有一些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不夠完善,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最后,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指導,與之前的土地利用相比,現階段的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會在從經濟角度利用土地的同時,還會將生態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都考慮在內,對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自然資源等進行全面地分析,摒棄了一些只為利益最大化而利用土地的方法,將區域的整體發展作為目標和導向。
我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作為戰略環境影響評價一部分的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的影響評價的進一步深入。國外先進發達國家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了戰略環境評價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規。我國現階段對于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影響評價才剛剛開始,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現階段的研究重點也有所不同,有些人研究了評價體系的劃分和建立,有些人研究的是評價的方面。在進行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戰略環境的影響評價研究方面,學者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在該方面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一些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模型還不太成熟,在這方面還沒有成功的案例和專著進行學習,很多方法和理論還要完善。通過對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戰略環境影響的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發現該項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2]:
首先,我國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的影響的評價方法還不全面系統。我國現階段的評價方法主要來自于一些探索性的文件,這些文件一般直接將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摘抄過來,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實際操作的難度大。由此可見,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的影響的評價模型和方法的重要性。
其次,我國當前對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的影響缺少定量評價的研究。我國當前還停留在傳統的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對環境的評價上,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對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沒有將環境和土地利用的規劃的關系進行定量的分析研究,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土地利用的規劃對影響程度。
最后,我國現階段的評價工作一些指標體系需要繼續完善。我國現階段多是以項目原有的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將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等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還有一些基于原有的模型進行建立,它的評價指標的實際操作性差,不能很好地將土地利用的規劃和對環境的影響的關系表現出來。由此可見,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應根據實際的情況建立生態環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指標體系。
土地利用規劃對于戰略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對環境、生態環境以及戰略環境的影響[3]。
首先,介紹對環境的影響。對環境的影響主要為人類的一系列活動使得環境的變化以及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總體來說就是人類對環境的作用以及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環境的影響按照程度分為可恢復的影響和不可恢復的影響兩種類型,按著影響的來源又可以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累積影響三種類型。環境影響評價最早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來的,從那時開始人類才開始意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環境的好壞取決于人類。但是為了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滿足環境評價的需求,不能只從產生影響的時候來評價環境的質量,一個新的概念——土地利用規劃應運而生,它主要應用于項目的開發、區域規劃、國家政策等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的識別和評價,它的目的主要是讓人們將環境因素作為一個重點考慮到決策當中,這樣才能讓環境和人類活動更能兼容。當前世界關于環境影響評價還沒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解釋,我國關于環境影響評價解釋為項目的實施和規劃進行后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分析和評估,并針對可能產不好影響采取相應的措施。
第二,是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它主要包括對生態環境質量和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工作主要考慮方面是生態系統的屬性信息,它通常是根據系統的指標體系,對所選擇的區域的生態環境運用綜合評價的方法對其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環境的現狀和規劃提供依據,并對環境的影響評價給予參考的標準。人類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問題可能產生的影響的分析和預測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部分,這樣才能提出相應的措施來改變生態環境或是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國的環境評價主要是對污染影響的評價,這就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評價不能很好地滿足實際需求,無法到評價的深度,內容也不全面。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生態環境評價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思想,將項目的開展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程度、性質進行確定,這樣才能保證生態環境的功能性和資源能被人類持久地利用下去[4]。
第三,是對戰略環境的影響評價。戰略環境的影響評價是在戰術層面上對環境的影響原則和方法進行評價,它是以正式的、綜合地以及系統的評價方式對政策、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他是為了避免或減少因為戰略部署的不足對環境的破壞,可以達到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西方發達國家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提出了戰略環境影響評價,但是當時主要局限于建設項目上,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出現矛盾時,通常不會再考慮戰略環境的影響評價。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才將規劃和計劃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考慮進去,在進行過程中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或消除影響。現在西方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還包括一些國際組織,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有關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流程和體系,以及相應的評價方法,它們希望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可以通過戰略環境評價來實現[5]。20世紀80年代,我國才開始了有關環境評價在建設項目中的應用,它所包含的方面及政策層面的環境影響評價是非常少的。但是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處于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經濟活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越來越大,尤其是一些大的項目和重大決策,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世界及國內大環境的影響下,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相關的工作,我國也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并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國就已經將環境影響評價納入了法律當中。經過我國的不斷努力,我國現階段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該體系包含了計劃、規劃和政策等多個方面[6]。
我國的經濟突飛猛的增長,導致需要的土地量非常大,這就引起了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詳細地分析了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以及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現狀,對其進行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