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對于鄉村治理而言,民主協商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管理方式,為了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鄉村所要面臨的問題,民主協商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就現實意義而言,有助于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新目標,新的管理模式就是盡可能地讓村民參與到鄉村的治理當中去,從而有效地維護并發展起農民的主動創造性[1]。因此,對基層鄉村的治理能夠有效地構建起和諧社會主義。
就理論意義而言,民主協商理論是緣起于西方,我國的民主協商的發展則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協商制度[2]。因此,當西方協商民主理論進入到中國之后,西方的民主協商理論和我國的民主協商理論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從而使得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理論得到了豐富。中國的基層實踐者能夠將理論有效地運用到中國鄉村的治理當中去,從而能夠發現更多的民主協商模式。通過實踐和理論的有效結合,能夠讓鄉村治理的理論得到有效的豐富運用[3]。
在西方,關于民主協商的研究有不少的論點,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民主協商是一種治理的形式,這是喬治·M·瓦爾德斯以及詹姆斯·博曼等學者的看法。在他們看來,民主協商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形式,而這一種形式能夠極大程度上地發揮出巨大的潛力,從而讓鄉村的治理變得更為有效[4]。
二是民主協商是一種能夠體現出決策的形式。因為,民主協商需要有公開的討論環節,而在討論的過程當中,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就能夠各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
三是,民主協商是一種有效的參與方式。學者德雷澤克認為:民主的本質是為了能夠進行協商,而不是為了將各個方面的利益進行簡單的整合,協商是為了能夠讓每一個公民都參與到其中來[5]。
雖然,西方的學者對于民主協商的研究有著各自的看法和觀點,但是,他們都有著基本的認同,即民主協商強調的是對基層的治理,這一種方式更加注重公開透明性,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
我國也有不少的學者對民主協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
一是對民主協商的概念進行限定。學者陳剩勇認為,民主協商這一理論是為了強調公民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而學者陳家剛則對民主協商下了定義,他認為民主協商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能夠讓各個參與者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從而讓決策變得更加合理、合法[6]。
二是將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在2006年,我國中共中央在《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這一文當中,明確表明:無論是協商民主還是選舉民主,都是我國民主的兩種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最為核心的思想就是民主。學者吳興智更是認為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影響的,將兩者進行融合發展,才能夠讓鄉村的民主政治得到合理的建設[7]。
我國的現代鄉村中有許多,在長期的治理過程當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是鄉村基層的治理已經比較成熟。我國的經濟建設已經歷經了三十多年,不少的鄉村根據自身的特色而進行創業,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來,這不但能夠讓鄉村內的居民減少失業的概率,也讓不少的鄉村經濟得到了顯著的保障[8]。二是鄉村的民主治理制度有了有效的落實。法治在鄉村民主治理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2.2.1 組織自治的弱化
對于鄉村的民主治理來說,其權力的結構是比較復雜的,因為縱向上有國家權力向基層的延伸,而橫向上則是鄉村內部的權力。縱向上和橫向上的權利的交織,讓鄉村的民主治理變得更為困難。村委會轉接來自國家的行政權力,則就會弱化鄉村群眾性組織的自治性,讓鄉村內部的不同權力發生碰撞,因此,有的學者則就這一方面指出鄉鎮黨組織在村民自治的過程當中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而鄉村的自治功能的發揮失效。
2.2.2 缺乏相應的規范
為了能夠讓我國的基層鄉村得到自治,各個省都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相關規定制定了實施辦法,并在各個基層鄉村中得到了落實,可是,就目前的現狀來看,這一種鄉村民主治理的內容不夠充分,其條款也不夠細致以及在落實的過程當中,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等,這些都導致了鄉村自治權力中職權的不明確[9]。所以,這就需要不斷地完善來讓鄉村民主治理得到規范。
2.2.3 民主制度的欠缺
在鄉村民主治理的情況之下,多元化的權利主體是讓民主的程序牢牢地被掌控住,讓民主的權利失去有效的保障,而這也挫傷村民參加自治的積極性,在民主選舉和公開的過程當中,其情況公開透明程度不夠;民主決策的相關村民議事會制度也不夠完善,召開村民會議不夠規范。因此,民主管理的相關制度也缺乏一定的群眾基礎。
2.2.4 傳統文化的影響
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村思想在變革上都顯得比較緩慢,傳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影響鄉村,而這也就為鄉村的精英們提供了“便利”之處。在我國的傳統鄉村文化當中,宗族,家族都是村民行為的準則,強大的家族勢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鄉村民主的治理情況,從而使得鄉村中的各種利益分配更加傾向于自身的家族,從而為自身的家族提供便利之處。這是和法治社會有著一定的距離的,從而使得鄉村的資源分配出現不平等的情況。
在我國的第十九大報告中這樣提出:黨應該在我國的各項偉大事業建設中起到統領和決定的作用,因此,在基層鄉村治理的過程當中,應該充分地發揮出黨領導的作用。
首先,鄉村在民主治理的過程當中要明確以黨委指導為核心,并要不斷地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其次,村領導干部要有服務精神,時刻保持著為村民服務的觀念,而這也會村民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和諧。同時,還應該通過各種良性的互動,讓鄉村的自治變得更為合理。鄉村中的自治委員會明確分工,從而不斷地加強基層黨組織的能力。這是為了能夠讓工作人員的任用避免重復,同時,也能夠讓各個部門之間的權責得到明確的劃分。
鄉鎮政府要對鄉鎮和鄉村的關系進行審視,就當下的鄉鎮和鄉村的關系進行調整,而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適應鄉村民主治理的節奏。有效地消除“壓力型”的權利結構。鄉鎮權力部門要通過管理鄉村的方式來保障基層鄉村的自治,壓力型權力會讓行政權力得到有效的深入,這也是對鄉村民主治理的一種阻礙。我國政府提出了要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就是將阻礙鄉村民主治理發展的各項因素進行改善,所以,要將鄉鎮權力進行轉接,從而使得鄉村自治權利機構能夠掌握鄉村,而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讓鄉村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鄉村自治的成果一定要讓村民們共享,鄉鎮在一定程度上集合了各個鄉村的優質資源,而這就需要將鄉村治理得更好,鄉鎮民主治理的經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鄉村的共享。
鄉村民主治理的途徑是由鄉村的“四個民主”進行實施的,其主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健全鄉村民主治理的途徑[10]。因此,在運行的過程當中,會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讓村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保障。要不斷地健全民主治理的制度,讓鄉村民主選舉成為鄉村民主治理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有學者指出鄉村民主選舉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是不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社會基層的整合,在鄉村民主治理的過程當中,應該進一步地規范鄉村民主的選舉,這樣能夠有效地加強村民的參與權。因此,要通過健全民主治理的制度,這樣才能夠保障村民的自治。
通過民主文化的形成,才能夠讓基層鄉村的民主治理取得更好的發展,而這就需要保障村民的各項民主權利。第一,要不斷地提高村民的自治意識,目的是為了能夠讓村民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增強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要設立鄉規民約,目的是為了能夠有效地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從而不斷地增強鄉村民主自治的有序性,為了能夠有效地規范起鄉村自治的民主文化。因此,通過村民一起來制定相關的規定,這樣能夠讓村民有效地參與到村民的自治當中去,良好的民主文化是讓基層鄉村得到自主的方式之一。
我國的鄉村在民主治理的過程當中,依舊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而這需要通過不斷的加強才能夠讓基層鄉村的自治得到妥善的解決。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下,相信一定會給我國的鄉村自治帶來不少的給予和挑戰,而這也能夠讓我國的鄉村有更好的發展。相信通過今后的發展,我國的鄉村會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