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開封市委黨校,河南 開封 475000)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發展了當時農村生產力,但隨著時代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重“分”輕“統”的現象愈發突出,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出現了矛盾與沖突,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則更能適應新時代“三農”發展的需要。
目前國仍有5.5億人長期生活在農村。他們在生產中能否實現農業現代化、生活中能否與城市居民同步實現共同富裕,直接關系到“十四五”乃至2035年遠景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要求。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農村地區的重要體現,過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重“分”輕“統”,當前需要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來發揮“統”的優勢,打牢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在農村的基礎。同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黨在農村凝聚群眾、開展工作需要物質保障。集體經濟弱,就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影響黨在農村工作的開展和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
第一,發展現代農需要一定的規模經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關系,有助于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發展現代綠色高效農業,并保障三農利益。第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以激活農村資源和生產要素,農民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就業可以增加工資性收入,集體資產入股村民分紅可以增加財產性收入。第三,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增加集體積累,為鄉村振興提供經濟保障。
首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當前大量已經在城市消亡的傳統建筑、傳統手工藝、傳統民俗等,在農村仍然存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以搶救、挖掘、保護、發展傳統文化。其次,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助力。我國鄉村面積廣袤,人口密度相對較少,通過新冠疫情,可以看出鄉村是國家重大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戰略緩沖地帶。建設好鄉村對黨和國家應對類似的突發性安全事件,甚至軍事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戰略意義。
河南省開封市是傳統農業大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代表性。
從鄉鎮和村級領導干部的角度來看,有些村干部思想保守,都是看別人怎么做就怎么做,創新性不足。有的缺乏奉獻精神和擔當意識,認為發展集體經濟是一項負擔,跟自己關系不大,發不發展無所謂,不能認識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性。
從村民的角度來看,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的發展,市場經濟已深入人心,認識不到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參與集體經濟的熱情不高。另外,也有部分農民只想從集體經濟中得到收益,不愿意為集體付出,影響集體經濟發展。
從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帶頭人來看,絕大多數傳統農村缺乏有魄力、有遠見的靈魂人物。有些村領導班子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理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些村領導班子過于強調技術、人才、資金等客觀條件,不能主動挖掘整合本村資源。另外,村里的一些鄉賢、能人等不愿意搞集體經濟,其中原因可能是存在一些顧慮,例如在熟人社會創業容易受到社會關系、親戚關系、宗族關系等的干擾。
從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體來看,本村走出來的年輕人寒窗苦讀脫離農村,返鄉的較少;大學生村官等大多把在農村的經歷當做跳板或中轉站,并沒有在農村長期發展的想法;愿意來農村尋找發展機會的城市人才來到農村創業還可能由于不了解農村而創業失敗;作為本土農民,年輕人不愿從事農業,缺乏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所需的高技能職業農民。
首先是缺乏啟動資金。例如據開封市蘭考縣駐村工作隊某負責人介紹,其了解的300多個村莊中,集體經濟收入在5萬至20萬的90個,20萬以上的有21個,絕大部分村莊集體收入在5萬元以下,還有很多村莊的集體收入為零,資金缺乏問題非常嚴重。其次,流動資金不充分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例如開封市通許縣東雙溝村,2019年用爭取到的扶貧資金建成11座大棚,但由于技術和疫情影響,種植的芫荽等農作物出現滯銷,需要周轉資金,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還有金融方面,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但從實際效果看,對農村集體經濟項目優先扶持的力度仍然不夠,融資困難。
一是農村集體資產開發管理和監督缺乏保障。很多村集體資源閑置著,缺乏有效開發手段。農村的土地等“三資”資源雖然歸集體所有,而實際工作中卻得不到體現。并且村集體資產管理比較混亂,有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也有村干部不擅長資產管理的原因,群眾監督意識也不足。
二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準確定位。農村集體經濟大多徘徊于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低。例如祥符區范村鄉的品牌農產品紅蘿卜、紅薯、西瓜都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但僅賣初級產品,集體經濟獲益很少,村民致富困難。對村集體經濟的技術支持缺乏,只管引進項目,運營后缺乏后期追蹤管理,導致不僅沒有發展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甚至增加了村集體的債務。
造成農村基層黨組織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村干部年齡結構偏大,工作中接受新事物慢,缺乏科學決策的能力;基層工作繁重,村干部無暇顧及發展集體經濟,或者缺乏長遠規劃和思路,造成農村基層黨組織力量不足。
3.1.1 選派用好“兩委”班子
要選拔優秀的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同時要加大培訓教育力度。把對農村干部的素質教育常態化,提升統領經濟工作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要優化村干部考核和激勵機制。就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而言,物質獎勵可能更加能夠調動村干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還要建立健全容錯機制。鼓勵村干部積極尋找適合本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3.1.2 爭取“新鄉賢”和村“能人”支持
實施能人強村工程,充分發揮村里致富帶頭人、新鄉賢、在外創業成功者、退休返鄉干部等群體的綜合作用,加大對他們的精準招商,立足本村資源要素稟賦,整合人脈、資源、資產、資金、文化、信息、技術等優勢,開啟發展新動能。
3.1.3 加強急需技術人才培訓
有計劃的安排集體經濟組織主要人員、致富能手等進行關于如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農村土地流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問題培訓,并組織到比較成熟的地區學習。還要對有志于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村民免費提供管理技能和農業種養殖技術等方面培訓,造就一批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的經營技術人才和職業農民隊伍。
3.2.1 強化資金扶持政策
政府應制定相關支持政策、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幫助沒有或集體收入較低的村莊尋找合適項目。鼓勵村集體將本村整理出來的集體建設性用地以使用權入股、出租等形式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合作開發,多方籌措資金。
3.2.2 強化土地扶持政策
很多村反映由于土地政策所限,造成項目無法落地,建議政府單獨切塊安排一定數量的用地指標,用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另外,有很多村建了新村,可以把舊村土地整理出來,新增土地劃歸所在村集體,獲取的建設用地折抵指標留給村集體。
3.3.1 盤活存量集體資產法
摸清鄉村集體范圍內的林地、耕地、果園、魚塘、水面、廢舊磚瓦窯廠、過去的鄉鎮企業老廠房老倉庫、過去村里的小學等集體資產數量,以鄉村兩級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采取公開發包、公開租賃、用益物權入股、獨立開發、改造再利用等方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3.3.2 集體經濟組織開展經營法
集體經濟組織提供集體工程承攬勞務、鄉村公路養護、農田水利設施維護、綠化景觀維護、遷村并居和租賃房小區物業服務、農業生產托管和中介服務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對于土地拋荒嚴重的村可以由集體合作社代為耕種管理,集體經濟組織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
對村里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等為主體,將其使用權通過各種形式出讓給土地使用者或項目合作開發經營。其盤活模式可以采取鄉村兩級集體經濟法人組織加市縣(區)國有公司或社會資本加商業銀行項目融資的方式進行前期儲備整理開發,達到集體與社會與農民三者共贏。
3.4.1 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防止資產流失
要做好監管,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農村集體擁有老資產以及及村里的荒坡、荒溝、荒地、荒灘等,通過承包、租賃或者股份制等形式交給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去開發利用。對村里的債權債務進行清查,通過資產盤活來化解不良債務。還要做好“三資”管理工作,管好用好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將流落的村集體資產收回,大力挖掘集體資源,促進集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3.4.2 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積累機制
要注重村集體經濟的積累,對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比例等進行詳細分析,健全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監督制度,加強集體積累,增強集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3.4.3 完善民主決策監督機制
要規范和完善民主決策和監督機制,確保村里的建設項目和投資決策等重大事項要集體通過,讓村民心中有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發村民的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