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孝鋒,陳亞輝
(1.浙江省農業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2.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之一,農資行業市場規模總計約兩千億元以上,農資是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直接關系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直接影響農民的切身利益,農資市場監管事關農民利益和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國家有關部門歷來高度重視。例如,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部署啟動2019年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強調要“嚴格農資生產經營許可條件和標準,嚴把審批準入關口,嚴防假劣農資流入農業生產領域,加快建立農資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強化農資信用體系建設。但與此同時,部分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意識仍然淡薄,制售假劣農資、違規使用農獸藥、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等問題仍時有發生,損害了農民的合法利益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影響了消費信心,不利于我國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據統計,2018年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共查處假劣農資案件3878件,移送司法機關106件,搗毀制假窩點75個,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25億元。這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我國農資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核心,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監管、事后信用評價的新型監管機制。因此加強面向全過程的農資質量安全智能溯源監管研究勢在必行。
農資生產、流通加工、物流配送會差生海量異構與農資質量安全相關的客觀數據,存在著質量信息難以采集溯源、融合分析等等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資產業鏈上信息記錄不準確,影響監管責任的界定。在整個農資產業鏈上,由于防偽機制缺乏、信息記錄不準確,導致經常出現套牌、假冒和侵權的現象,給農資產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農資流通環節多,質量安全信息資源較分散且不全面,信息的收集、傳輸、整理、分析和服務等方面仍較為薄弱,在對推進農資標準化生產,促進放心消費,支持政府科學決策等方面還未發揮應有的作用,與農資監管要求不相適應。
第三,農資流通各環節之間的信息服務存在著脫節以及失信問題,整個生命周期包括生產、銷售、施用等環節,農資信用監管大數據無法實現互聯互通,溯源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難以保證,未建立農資信用監管大數據的可信交易與安全共享機制。
目前農資產品種類較多,涉及到海量大數據,且農資質量安全涉及生產、流通、加工、零售等各個環節,各環節也會產生海量異構多源大數據,包括農資生產線信息采集、視頻監控、倉儲物流信息、門店信息、交易數據和執法數據等,都會影響到農資質量安全。因此,針對農資經營分散、進貨渠道混亂、流通環節多、流向難跟蹤以及農資質量安全信息采集難等問題,本文基于農資物聯網、大數據挖掘分析等技術,構建農資質量安全多源異構數據采集與跟蹤模型,利用二維碼或基于EPC標準的RFID 標簽對農資流通整個供應鏈的各環節提供有關農資生產、產地、運輸、倉儲、加工、裝卸等方面的實時、全面與準確的電子化信息采集,從海量數據中識別影響農資物品安全與品質的關鍵環節和要素,從而采取適當的措施預防、阻止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實現從廠商(批發商)報備、經營企業批發、分支機構銷售、農戶購買等信息的全流程追溯,為全流程溯源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有效解決低成本、高可靠、廉價、簡易農資溯源監管問題。
當前我國農資行業的信用體系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部分農資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意識依然淡薄,制售假劣農資、坑農害農現象在許多地方仍屢禁不止,嚴重沖擊品牌農資市場和損害農民利益。尤其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資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迫在眉睫。目前農資溯源監管信用問題主要包括農資生產領域失信、農資物流領域失信、農資銷售領域失信、農資使用回收領域失信幾個方面。
面向全過程的農資質量安全智能溯源監管除了涉及到農資生產銷售、流通加工、物流配送各環節的數據,還涉及到農資經營主體信用信息(基本信息、行政許可與行政處罰信息、認證或登記信息、監督檢查信息和獎勵信息、財務信息和社會信用信息等)、第三方征信機構,國家行業信用信息平臺、地方性行業協會之間的信用數據,以及工商稅務、質檢部門、執法部門、農資生產商、經銷商、消費者的有效協同。如何實現這些機構或平臺之間農資信用大數據的實時共享,以信用信息為基礎,聯合激勵懲戒制度為抓手,打造農資生產、物流、銷售、使用、回收全流程信用監管,進行農資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信用預警,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將農資打假由行政監管向信用監管轉變。因此,本文針對農資信用大數據共享存在的問題,研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資信用大數據可信交易機制,保障農資信用大數據流通與共享過程中的安全性,實現農資經營服務等信息系統的橫向、縱向流通與數據安全共享。
在充分考慮社會、技術、法律可行性的基礎上,擬設計基于區塊技術的農資信用監管大數據可信交易與安全貢獻模型,將農資供應鏈中的各環節(生產、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部門)、政府部門(工商稅務、農資質檢、農資監管等部門)、第三方征信機構中的各方作為農資溯源監管區塊鏈聯盟中的節點,進行農資信用監管大數據的共同創建與存取。
目前農資溯源監管市場中,假冒偽劣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產品坑農害農事件屢禁不止,成為農資監管信用建設問題突出的重點領域,也反映出農資領域打假監管能力和手段尚未能適應實際需要,農資企業失信懲戒機制尚未形成,行業誠信自律意識未能完全樹立的現狀。
因此,針對農資供應鏈中存在的農資生產廠商、農資物流企業、農資經銷商和農資用戶各環節中產生的失信問題,在基于農資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實現農資生產、加工、流通領域的海量農資質量安全數據采集與融合以及農資經營主體溯源監管信用大數據的歸集、互通、共享后,研究面向農資質量安全的農資經營主體深度信用挖掘機制,構建面向農資質量安全的全生命周期跨域挖掘與分析機制,構建面向農資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分與信用預測模型,充分發揮信用配置資源的作用,把農資信用體系建設作為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將農資打假由行政監管向信用監管轉變。
2.3.1 面向農資質量安全的全生命周期跨域挖掘與分析機制
農資質量安全不僅受銷售領域的因素影響還會牽涉到生產領域的時間、單位、地域、環境等因素影響,也會牽涉到檢測時間、檢測方法、配送方式、配送路線等物流領域因素的影響。因此,融合各個領域數據研發了全生命周期跨域挖掘與分析系統,實現對農資流通各個環節有害危險因素的辨識與分析、數據共享、跨域挖掘、市場預警聯動。
通過集成從廠商(批發商)報備到農戶購買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數據聯動,加強對影響農資質量安全的五大域(生產域、加工域、檢測域、配送域、銷售域)的跨域挖掘,構建融入物聯的情境復合域數據融合與管理模型研究,并利用FP-Growth監測技術、情境復合域的跨域多維度關聯分析方法、情境約束的跨域數據預測方法以及基于域標識的跨域異常檢測及追溯方法等實現對農資產品的跨地區、時間、種類、經營企業等主體的多維檢索、統計分析(如農資進貨渠道查詢、批發企業零售店的統計分析、農資經營情況分析、商品黑名單或經營點黑名單查詢分析等)等功能,為監管執法部門及時掌握市場動態變化信息、預警聯動、應急處理等功能,解決農資質量安全的“查、打、治”、全流程全區域的協同監管、構建覆蓋全省的省、市、縣(市、區)三級農業綜合執法監管體系等難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2.3.2 面向農資生產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分與信用預測模型
在“互聯網+”農資大數據環境下,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農資經營主體的信用數據進行分析;融合農資各經營主體的銷售評價、輿論監管信息、農資生產數據、流通加工數據、物流配送等數據、農資質量檢測數據、執法監管數據(行政處罰和獎勵等)、稅務數據、第三方征信機構數據;建立完備的農資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構建面向農資質量安全的農資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分模型與信用預測模型,樹立農資領域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意識。
本文利用農資物聯網技術從農資生產企業、經銷商、零售商等各環節研究面向全過程的農資質量安全信息溯源跟蹤,針對農資流通環節中存在的農資生產經營失信問題,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農資監管信用大數據流通與安全共享機制,確保追溯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通過農資質量安全跨域挖掘與分析,構建以信用為核心,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監管、事后信用評價的新型農資質量安全智能溯源監管機制,提高農資監管效能,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農民利益,樹立質量興農意識,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