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 高 潔
“跨邊界學習”是跨越學科的邊界,向外界學習并尋求多元素交叉的新型學習方式。“跨邊界學習”體現了學習的豐富內涵和多維的意義價值。學習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更是通過知識引起學習者內在素養的變化。南京市立賢小學面向兒童未來的“新六藝”課程群建構的是一種扁平式相互交融的課程體系。課程架構指向學生生命當下和未來,在探尋、實驗、構建、完善的過程中努力實現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發展的育人目標,助力學生跨邊界學習。
站在未來的視角反思兒童“新六藝”課程群,兒童,其作為完整“人”的本位的價值實現,應當成為本課程群最終的培養目標。“新六藝”課程群目標內涵及其對應的低、中、高年段,組成兒童“新六藝”。“禮”基礎課程有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等,活動課程有大拇指電視臺、立賢好少年等,特色課程有國際禮儀課程、習慣課程。“樂”基礎課程有音樂和美術課程,活動課程有合唱團、舞蹈隊、立賢大舞臺等,特色課程有彩墨畫課程、電影課程。“射”基礎課程有體育與健康,活動課程有女子籃球、跆拳道、少兒足球等,特色課程有珍愛生命課程。“御”基礎課程有綜合實踐、勞動技術等課程,活動課程有巧手坊、機器人社團等,特色課程有博物館課程。“書”基礎課程有語文和英語,活動課程有經典閱讀課、午間持續默讀、小記者團等,特色課程有外教口語課程。“數”基礎課程有數學課,活動課程有愛數節、生活數學、悅讀數學,特色課程有動感數學課程。
課程群內部的題材要有邏輯關聯,授課時要能形成體現未來性的各個關聯體系。挖掘、強調課程中的未來性題材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如基于巧手坊板塊開辟出“活字印刷3D 打印課程”。教學流程包括了以下模塊:引入問題,調查學習,分析觀點,測試優化。學生經歷一系列的前期學習,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隨后在課上交流收獲,教師結合學生的前概念進行課程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解文字演變的網站,組織和指導學生進一步開展學習。
課程群中,以兒童作為“人”的本位的價值實現是課程最終培養目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不同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課程群的實施過程中,堅持從兒童的發展規律出發,課程群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以人的發展和社會變革的趨勢不斷完善、修正“新六藝”課程群的設置。
在課程群的實施中,就兒童個體而言,每個兒童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知識結構、知識基礎、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都表現出差異。因此,將課程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對不同階段的兒童制訂相應的目標和計劃,為每一個兒童制訂不同的發展目標。尊重兒童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個兒童,承認并允許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不同形式的差異。在課程群實施中,進行多層次的教育教學,以此滿足不同兒童的發展需要。
課程群的評價過程主張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還要有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社會評價。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最能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引導,再加上教師本身具有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他們的評價更具有科學性和指導性。自評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反思過程。互評是有說服力的評價,可以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學習的作用,并培養學生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的品質。家長評價同樣能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長短處。社區訪談這樣的社會評價,使我們更加了解學生的綜合表現。
一是開展多種競賽。如開展系列學科競賽活動、朗誦比賽、寫作比賽、閱讀比賽等。同時,鼓勵兒童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各類競賽,讓他們走出去,培養自信心與競爭力。二是關注兒童未來發展。根據課程群的設置情況,運用過程性資料為兒童建立成長檔案。學校將每位兒童每一年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表現、成果等納入成長檔案。
教師應營造鼓勵兒童積極進取的評價氛圍,使兒童樂于投入到活動中學習。如在培養兒童感恩品質方面,我們在“新六藝”課程群中設置了“禮”系列課程體系,那么相對應的,則設計了與之對照的考核內容,從禮儀之星、衛生之星、友愛之星、文明之星等多角度展開,促使兒童的認知遷移達成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