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兆良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白米中心小學始建于1907 年,時名“尚義學堂”。一百多年的風雨磨礪,幾代人的薪火相傳,“尚義”精神和“向美”追求在傳承中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尚義而行”“向美而生”為雙翼的校園文化,激勵著白米教育人和白小學子不斷前行。為了使“義”與“美”相生相融,學校以研發童畫課程為行動路徑,以描繪童畫世界作為構建向美教育的行動目標,引導師生以天下為己任,在踐行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做具有積極的“責任擔當”、深厚的“人文底蘊”、豐潤的“審美素養”以及勇敢的“實踐創新”的未來公民。
童畫融合課程就是以童畫為載體,巧妙地將童畫融入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每個角落,讓童畫與學生如影隨形,成為學生審美素養、人文精神、道德情懷和美好人格培養的助推器。
童畫融合課程內容包括“童畫與學習”“童畫與生活”“童畫與修身”三個方面。“童畫與學習”旨在讓童畫成為學生學會學習的“鑰匙”,指向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童畫與生活”旨在讓童畫成為學生學會生活的“階梯”,指向珍愛幸福生活。“童畫與修身”旨在讓童畫成為學生學會做人的“秘方”,指向凈化學生的心靈。童畫融合課程是學生必修的校本課程,是一門集審美性、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于一體的綜合課程,為促進學生拔節生長注入了活力基因。
童畫與學習的整合,就是將童畫融入學生日常學習中去,涉足各個年級多門學科,以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形成綜合素養。童畫還可以與音樂、美術、科學、體育等學科進行融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學科具體教學內容,開展“童畫中外名曲”“童繪百幅名畫”“童畫小種植”“童畫小游戲”“科幻童畫”等研究,串聯學科知識,實現學習多元,收獲學習快樂。
在校園生活方面,主要開展“童畫美麗校園”“童畫小伙伴”“童畫好習慣”等系列實踐研究,增進師生、生生情誼,讓校園生活更加和諧。如“童畫意象師韻”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畫筆來描繪自己喜歡的教師,以此表達對教師的尊敬之情,涵養學生親師的道德情操。在家庭生活方面,主要開展“童畫傳統節日”“童畫家風家訓”“童畫幸福家庭”等實踐研究,培養學生尊重傳統習俗的態度,傳承良好家風的信念,熱愛家庭生活的情感。如“童畫傳統節日”就是引導學生在了解各種節日由來的基礎上,嘗試用童畫來描繪節日習俗、氣氛以及人們的愿望,以此增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涵養學生尊重傳統習俗、熱愛家鄉的情懷。在社會生活方面,主要開展“童畫美麗中國”“童畫可愛家鄉”“童畫公益行動”等實踐研究,涵養家國情懷,培育公益精神,增強環保意識,做一個有責任擔當的社會公民。
學校引導學生開展“童畫價值觀”“童畫善舉圖”“童畫每月一事”“童畫八禮四儀”等系列創作活動,讓學生在潛心描繪中養成良好習慣,陶冶高尚情操,鑄就完美人格。新教育倡導的“每月一事”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學生終身受用。“每月一事”聚焦一個個習慣養成的細節,如“不闖紅燈,讓我們學會遵守交規”“幫爸爸媽媽做一件事,學會感恩”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正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僅僅依靠說教,必須借助生動形象的畫面才能讓良好習慣鐫刻腦海,并最終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我們引導學生欣賞美,描繪美麗他人;尋找美,描繪美麗社會;踐行美,描繪美麗自我。此舉有效增進學生向善之心,樂施美善之舉,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目前,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已經有上千人次,捕捉并繪制了四百多幅真實感人的善舉圖,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首先是對學生參與童畫課程的評價。本課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取學分制。學分的給定考慮四方面的因素。一是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不同的學時給不同的分數。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情感、價值觀等,由指導教師綜合考核后給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學習的客觀效果,教師可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考核,尤其是完成作品的質量、收獲等。四是學生在活動前后的成長變化,如是否得到教師的肯定,或者得到相關表彰等。
其次是對教師參與童畫課程建設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實施:一是專家、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童畫教學與創作觀摩活動的評價,重點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研究課程實施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二是教師參與童畫課程專題研究所撰寫的論文、案例的質量,能否在相關競賽中獲獎或發表,能否主持或參與和該課程相關的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