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娜
(衡陽市廣播電視大學 衡陽 421000)
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條件。在農村發展中,農民是“三農”問題的主體,解決“三農”問題,首要任務就是要解決農民的發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時期農村建設中,應就地培育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為解決農民問題指明了方向。同時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也提出,要通過線上線下培育的方式,培育高素質農民,以此來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1]。但結合現階段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實際可知,我國在職業農民管理層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必要深化創新職業農民管理方式,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管理質量。
我國明確提出要培育具有較高的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基于這一目標要求,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管理的必要性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城鎮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城鎮一體化發展中,必須努力提高城鎮人口的文化素質,尤其是要提高廣大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農村絕大多數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且生產方式較為落后,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并深化新型職業農民管理,能有效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使其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愛農業、懂技術,而且善于經營,能有效地實現農業產、銷的結合,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此外,農民在農村脫貧攻堅中起支撐性、決定性作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深化職業農民與農村發展的關聯,能確保農村脫貧攻堅取得真實成效,實現農村地區的全面振興。
《規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歷史發展的新時期,要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管理質量,首先,應充分了解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和定位,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其次,應將進行職業農民的培育作為管理重點,積極拓寬渠道,實施精準培育,為后期新型職業農民管理和應用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在新型職業農民管理過程中,應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管理支撐,然后從實際層面出發,依據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職業農民管理。再次,在新型職業農民管理工作中,應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基層黨組織的培育、引導和管理,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養,促進農村的持續、穩定發展[2]。
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并通過中央一號文件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型職業農民管理層面,相應的政策及管理制度體系尚不完善。譬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層面,各省市地區尚缺乏完備的政策、法律制度約束,這使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處于無法可依的局面。另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管理需要較為龐大的師資管理隊伍,但新型職業農民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力量薄弱,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究其原因在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師資和管理隊伍建設缺乏政策指導及法律約束,這使得新型職業農民師資及管理隊伍建設存在人員流失嚴重、管理者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新時期,有必要創建較為系統完善的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政策及法律體系,從農民及管理者兩個層面出發,為相關管理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支撐。
在職業農民培育及管理中,需從實際出發,開展具有較高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培育和管理。目前,我國職業農民培育和管理過程中存在針對性、實用性不足的問題[3]。一方面,培育是新型職業農民管理的重要環節,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應考慮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針對性地開展培育。然而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未考慮到農民原本文化水平低的特點,培育內容專業性太強,增加了農民學習的難度。另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方式缺乏實用性,即現階段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統籌管理多是通過集中講座、授課的方式開展的,這使得農民要離開田地,給農民增加了較大的負擔,一些農民會放棄參與培育和管理學習的機會,脫離實際的培育阻礙了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業的轉變。此外,開展職業農民管理的關鍵在于實施精準培育,確保職業農民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操作能力和發展能力,但在當前管理中,對于職業農民的技能培育脫離了農村生產實際,減弱了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效果,影響了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結合農村建設發展實際可知,農民本身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農民未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的管理實踐當中。究其原因在于:在長期的耕種過程中,有較多的農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他們思想較為落后與封閉,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周期較長。受此影響,這部分農民未能積極地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的活動中,使得自身發展和職業化轉變受到了限制。另外,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是我國《規劃》的內在要求,地方政府機關以及相關行政部門應重視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宣傳和培育,確保農民認識到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地方政府部門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相關理念的宣傳不足,這使得職業農民管理缺乏良好的社會環境,減弱了實際的管理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管理頂層設計,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法律法規,能為后期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指導。首先,在職業農民培育管理中,政府機關應明確自身的主導地位,系統化地建設新型職業農民管理理論知識,并開展職業農民培育管理的宣傳,促使新型職業農民理念深入人心。其次,針對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管理中法律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應完善立法工作,為職業農民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支撐和依據。從全新法律體系內容來看,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法律制度不僅應包含培育制度,還應涉及職業農民優化升級管理方式方法。此外,應制定系統完善的職業農民發展保障制度,促使農民培育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再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工作質量受師資隊伍質量的影響,在頂層設計階段,還應構建科學、靈活地選人用人管理體系,從源頭上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從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工作人員,應對其收入分配機制、考核方法和激勵政策等進行創新,繼而形成具有較高專業水平與較強戰斗力的師資隊伍,促進農民職業培育的現代化發展。
傳統培育管理模式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存在針對性、實用性不足的問題,這嚴重地影響了農民職業化轉變與發展的進程。新時期,要進一步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實效性,還應注重這些要點:其一,應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定位工作,即應認識到職業農民管理的對象為農村的廣大農民,相比于其他群體,這部分群體文化水平較低,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應從農民實際知識水平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育管理;其二,在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活動中,應充分認識到不同地區農民的實際需要具有差異性,故而應結合具體問題開展培育管理,嚴禁出現一刀切問題;其三,為系統全面地掌握農民群眾的需要,在開展培育結管理之前,應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工作,通過調研了解群眾的需要,然后開展職業培育管理的設計,消除職業培育工程中“空、大、無”的問題;其四,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中,應做好培育成果的展示,同時應積極地與農民學員進行溝通,并對職業農民培育、管理的方法策略進行優化,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管理的實效性[4]。
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活動包含較多內容,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這樣才能通過培育和管理,確保農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目前,仍有相當比例的農民不愿意參與到職業化發展培育活動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效果。對此,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應擴大對農民職業培育及管理的宣傳,促使農民充分認識到職業化發展的必要性,進而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職業化培育及管理實踐當中。同時,應積極創新職業化培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模式適應農民、農村發展需要。此外,應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管理與鄉村振興等工作的結合,營造良好的職業農民管理環境,提升社會對農民職業培育、管理的認可與支持。
農民是農村建設發展的主體,其在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期,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管理,對于農村建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新型職業農民管理中,只有充分認識到現階段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存在的問題,積極創新管理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管理質量,促進農村地區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