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邁山芒景村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胡廣杰
(云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茶樹種植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中國地域遼闊,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茶樹種植模式。在長期的茶樹種植中,各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無論是茶樹的培植,茶葉的采摘,還是種茶采茶中所遇到的各種風險災害,都有自己的應對路徑。瀾滄縣芒景村作為一個主要依靠茶生產生活的布朗族村社,在茶樹種植中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茶葉應災模式。學術界也對這種茶樹應災抗災進行了研究。郭靜偉從文化的角度對景邁山布朗族面對病蟲害發生所采取的本土化應對方式進行了分析思考①郭靜偉:《文化防災的路徑思考——云南景邁山布朗族應對病蟲害的個案探討》,《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9年第2期。。錄麗平等人通過對景邁山古茶園的病蟲害的種類、范圍、危害程度等方面的調查發現,景邁山古茶園病害有十種,蟲害則有十六種之多,作者也根據自己的調查,提出了多項建議②錄麗平,仝佳音,馬玉清,呂才有:《云南景邁古茶園病蟲害調查及其防治》,《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第34期。。仝佳音等人通過對景邁山古茶園的調查,分析總結了此地茶樹所易發生的病蟲害,研究指出,古茶園病蟲害的頻繁發生與古茶園原有的生態系統被人類破壞有著密切聯系③仝佳音,錄麗平,馬玉清,呂才有:《云南景邁山古茶資源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安徽農業科學》,2015年第5期。。盡管目前學術界對于景邁山的病蟲害已有關注,但可以看出,目前研究成果相對薄弱。本文筆者利用實地調研訪談和資料查詢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景邁山芒景村應對蟲災的路徑方式為案例,探討布朗族人民應對蟲災所形成的少數民族防災減災模式,力求為構建少數民族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供借鑒作用。
景邁山芒景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城的南部,距縣城勐朗壩約8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99°59'14"-100°33'55",北緯22°08'14"-22°13'32"之間。全村下轄芒洪、芒景上寨、芒景下寨、翁基、翁洼、那耐6個村民小組。截止到2019年底,芒景村共有712戶2 897人。芒景村的山脈由西向東延伸,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 500米,平均海拔1 400米,年平均氣溫18℃。北鄰景邁傣族村,東南鄰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西鄰糯福鄉。景邁山芒景村是全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人工種植面積最大的上億畝古茶園之一。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珍貴的野生藥材和各種各樣的鳥獸。它一直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寶地。
芒景布朗族茶葉種植有著悠久的歷史,芒景村布朗族王子蘇國文老師,根據村寨老人們生前所提供的有關芒景村古茶園種植的線索,曾親自到緬甸的布朗族聚居區進行考證,資料搜集,結果顯示,芒景村茶樹種植距今大概有1 800年的歷史,可以說,布朗族人民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據布朗族文史資料記載:“茶”是布朗族祖先在遷徙途中發現的一種綠色食品。據老人們講:布朗族之所以如此重視茶,是因為在歷史時期,布朗族族群曾染上一種傳染病,幾乎全族人都被感染,最后就是用茶葉才將整個族群治愈。之后布朗族先民便非常注重茶樹的種植,經過數代人的發展,芒景村的茶樹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布朗族是在遷徙途中發現茶的。芒景村的茶樹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經過幾代祖先的移植種植而成的。布朗族口傳的史詩唱道:“……晚上哎冷領我們在‘亞戈給’的灰堆里滾睡,白天領我們上山尋找茁壯的野生茶苗,在寨旁栽起來。采來飽滿的茶籽,在家旁育起了一片片茶。太陽出來又落山,月亮落山又出來,一日又一日,幾經雨露滋潤,小茶樹開出閃閃的銀花,大茶樹開出閃閃的金花。”就這樣,芒景布朗山開啟了人工茶的新時代,茶樹從一棵到幾棵,從幾棵到成片種植。經過幾十代布朗族祖先的努力,終于形成了山和谷的種植規模,在芒景布朗山上形成了今天具有千年歷史的古代茶園。史詩還唱道:“哎冷的臉比天寬,哎冷的心比地大,哎冷開創的人工種茶奇跡傳遍天下。”芒景村的茶樹種植不同于現代茶園,采用的是林下栽植的方法①蘇國文編:《芒景布朗族與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7-15頁。。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保持植物多樣性的優勢,以林下栽植為培育方式,使茶樹與樹木之林、數百種野花、各種動植物共存。從遠處看,這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當你走進它時,而你會看到一望無際的古老茶園。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景邁山原始森林在20世紀遭到嚴重破壞,但目前芒景村也在逐漸恢復林下種植的茶葉種植模式。
布朗族的祖先不僅注重茶園的種植和建設,更重要的是他們善于管理茶園,關注茶園的生態環境。在古代,芒景古茶園的周圍都有護林線,這是一條從未被砍伐過的原始林帶,起到了防風、防火、防凍、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除在保護線內種植茶樹外,不得種植任何農作物。茶園每棵樹都被視為神樹,整個茶園都被視為神山,不準砍伐森林。更神秘的是,每一個茶農都會在每一片茶田里種上一棵茶魂樹。在芒景布朗山上,每個茶場舉行儀式后種植的第一棵茶樹是茶魂樹,茶魂樹的樹根旁邊埋有由具有民族特色的梨樹制成的木樁。茶魂樹的存在說明該茶地是通過艱苦創業從土地上走出來的,它已列入保護范圍,有神靈保佑②蘇國文編:《芒景布朗族與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0-22頁。。據村民介紹,有了茶魂樹,任何人進入這片茶園都應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濫砍濫伐,不得隨意采摘茶葉,否則就會受到神靈的懲罰。
布朗族的祖先在采茶時注重季節,掌握茶的量。采鮮葉要注意標準,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一芽、不超過三葉一芽。一般來說,為了保證茶樹的光合作用,夏季采茶較少使用。春天茶葉開采之前,要進行占卜,向茶魂樹進行供奉。采茶由年長的人先進行采摘。采茶時,要明確各戶之間的界限,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絕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采茶。采摘的茶葉必須在同一天加工。茶園雜草必須每年清除兩次,以確保茶樹的水和肥料供應。直到現在,芒景村在種茶,采茶都會特別注重養樹這一生態理念③蘇國文編:《芒景布朗族與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1-12頁。。尤其在采茶時,茶林最外面的茶樹布朗族人民始終不進行采摘,這是為了讓茶林最外面的茶樹長得又高又壯,在遇到大風天氣時能夠抵御強風侵襲茶園。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種利用外圍高大茶樹保護內部茶園的優勢也愈發凸顯,因為芒景村獨特的氣候,使得這里也經常發生干旱,在遇到干旱和大風時,由大風卷起的粉塵也會被茶園最外圍的高大茶樹所抵擋,使得茶園內部的茶樹避免了粉塵污染。
芒景村茶葉種植盡管已經有近千年的茶葉種植歷史,但是對于茶葉蟲害的相關文獻記載相對較少,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和資料查閱,發掘整理出了近70年芒景村幾次比較典型的茶葉蟲害概況。
1963-1964年,景邁茶山發生茶毛蟲災害,受災茶園1 600畝,成災508畝①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1頁。。景邁山芒景村的茶葉蟲害主要是蟲害,較為多的蟲害是紅蜘蛛,紅蜘蛛主要發生在五六月份,尤其是六月高溫高濕階段,紅蜘蛛的繁殖速度極快,幾天之內,成百上千畝茶園都會受到影響,遠遠看去黃黃的一片,對茶葉產生極大危害。這種害蟲在夏季雨季到來之后,害蟲被雨水沖刷而迅速減少。還有一些害蟲就是茶小綠葉蟬(常年發生)、茶毛蟲等。在2015年,景邁山發生了一次大的蟲災,這次蟲災發生在七月份左右,蟲子是茶茸毒蛾,成災數百畝②講述人:CTH,男瀾滄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時間:2021年1月28日,地點:瀾滄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辦,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
此外,據村民介紹,芒景村蟲害主要發生在冬季之后,比較嚴重的是2009年和2010年,當時的蟲子就是茶毛蟲,大片的茶樹葉子被吃光,受災較嚴重的就是芒景村上寨③講述人:SGW,男布朗族芒景村布朗族文化傳承人,時間:2021年1月23日,地點:景邁山芒景村上寨,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芒景村在1979年和1986年這兩年都發生了蟲災,大面積的茶葉被蟲子吃光,當時對茶葉的產量造成了嚴重影響④講述人:SD,男,布朗族,芒景村村民,時間:2021年1月24日,地點:景邁山芒景村下寨,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與此同時,學者郭靜偉在經過調查也指出,芒景村在2010年以及之后的兩年都發生了大的蟲災,這幾年的蟲災主要是由茶黑毒蛾、茶繭等害蟲引起,由于此次蟲災乃是幾百年來最為嚴重的⑤郭靜偉:《文化防災的路徑思考——云南景邁山布朗族應對病蟲害的個案探討》,《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9年第2期。,所以當地政府還專門請來茶學專家、民族學家來商討蟲災應對策略。
盡管目前資料和訪談到的大規模的蟲災并不是很多,但是筆者在走訪調研中也了解到,其實幾乎每年每家每戶的茶園都會發生一些不同程度蟲害,所以村民們對于小規模的蟲災,自己便將受災的茶樹砍去,并不會上報政府或者采取其他措施。
芒景村蟲災一直持續存在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生態環境惡化,生態鏈遭受嚴重破壞。芒景村古茶園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茶樹的種植始終保持著林下種植的方式,采取林下種植這種模式,一方面這些原始森林能夠保持土壤濕潤,為茶樹遮擋強光暴曬。另一方面,這些原始森林中樹種繁多,很多樹種具有驅蟲的效果。但后來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作為茶葉保護傘的大量原始遮陰森林被砍伐,原本可以驅蟲害的諸多樹種被銷毀殆盡。包括一些害蟲的天敵鳥類等生物被大量捕殺。大量驅蟲樹種和鳥類等生物被砍伐和捕殺,導致原本依靠自然生態形成的驅蟲生態鏈模式被破壞,給予害蟲侵害茶樹提供了機會。
第二,種植模式發生改變。在上個世紀后期,村民為了獲取更高的茶葉經濟利益,一方面砍伐森林進行售賣,另一方面則依靠擴大茶樹種植面積,依靠茶葉產量提高來提高收入。將大片森林砍伐,種植茶樹,改變了原本的林下種植模式。不在森林中種植茶樹的這種模式當地人稱為臺地茶。這種臺地茶的典型特點就密植,大量茶樹密密麻麻的種植,村民依靠產量提效益。據布朗族王子蘇國文老師介紹,這種茶樹種植模式,茶樹茶地始終暴曬在太陽之下,由于沒有遮陰森林的保護,茶葉的品質也相對較差。由于臺地茶是密植模式,茶林中雜草叢生,難以祛除,鳥類、獸類等生物無法在茶地內進行生存活動、茶樹非常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病蟲害發生頻率高、破壞性大,村民損失嚴重。
第三,受氣候條件影響。據相關資料記載,瀾滄縣1978-2005年間,年平均氣溫19.6℃。整體上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3.2℃;6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3.5℃。總體來說,氣溫相對溫暖。此外降水也具有明顯的干濕兩季,雨季主要集中于每年的5-10月,雨水占全年的88%左右,干季時間則相對較長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雨水也僅占全年的12%左右①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志(1978-2005)》,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3頁。。芒景村所生活的區域也正是典型的冬春季節干旱少雨,而且氣溫較為溫暖。溫暖干燥的氣候條件導致大量害蟲能夠順利度過冬季,到春季進行大量的繁殖形成蟲災。
第四,茶園管理不當。布朗族人民一直認為茶樹是其祖先留給自己的寶貴遺產。不能夠隨意破壞。這種理念也是茶園蟲害多發的重要因素。因為茶樹生長到一定高度或者圍度需要適當的修剪,定期為茶樹進行修剪,一方面能夠將躲在茶樹中的害蟲祛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茶樹的成長。芒景村布朗族人民未能夠對茶樹進行合理定期修剪,這就為害蟲提供了較為安全穩定舒適的生存環境,為下一年蟲害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芒景村在長期的茶葉種植過程中,總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應對茶葉蟲害的方式,筆者在調研的過程中了解到,芒景村在茶樹的種植培育中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生態理念,在面對蟲災的發生不使用化學農藥,而主要依靠的是祭祀祈禱,其次是人工生態防治,而這其中又分為災前的預防與災后的應對兩種方式。
芒景村在長期的茶葉種植中,總結摸索出茶葉蟲害可能會發生的災害尤其是蟲災。在災害發生之前會舉行一些祭祀儀式也就是舉行一些儀式來慶祝本民族的節日。這其中主要是山康茶祖節、開門節、關門節以及豐收節(布朗族稱“干訥節”)等。山康茶祖節是芒景村最為盛大的民族節日,其他節日次之。但是慶祝這些節日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祈求先祖神靈保佑本民族平安健康、無災無難、年年豐收等。干訥節是每年大概在每年的十二月份舉行,到本村的茶魂臺,在茶魂臺前擺上貢品,然后在茶魂臺上插上一只竹竿,在竹竿上綁上一只鳥和一些花,全村載歌載舞,慶祝一年的豐收,祈求來年也像今年一樣全村無病無災,歲歲豐收。干訥節共持續七天,前六天為了不影響農業生產,全村人民晚上一起到茶魂臺,第七天白天到晚上一直都有人,大家載歌載舞,祭祀神靈。通過一系列的節日慶祝,祭祀祖先神靈,布朗族人民始終相信茶葉等各種農作物都會取得豐收,無災無難。
除了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祈求祖先神靈進行保佑以外,芒景村布朗族人民也會根據時節適時地防控蟲災。首先就是對于采茶,布朗族人民在采茶的過程中就已經在刻意的進行蟲災防控了。芒景村布朗族人民的采茶主要是春、夏、秋三季,由于春茶品質高,口感好,能夠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村民們會盡可能地多采一些,但是也不會全采。到了夏季,茶樹更為茂盛,蟲害也多發生,村民們在采茶時,每棵茶樹就會刻意留下三分之一的茶芽不進行采摘,這樣做的目的是,由于夏季雨水豐沛,降雨時間長,蟲子在降雨期間難以覓食,等待天氣好轉,村民們留下的三分之一的茶芽也難以滿足大量害蟲的需求,蟲子也會大量的餓死,從而降低蟲害發生的概率。
再有就是芒景村人民利用自然條件來避免蟲災的發生。這種依靠自然條件來避免蟲災發生的形式就是在雨季時節,村民們不進行采茶,之所以在雨季村民不進行采茶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雨季采茶,村民行動不便,也不利于茶樹保養;另一方面,在雨季來臨時,大量的害蟲也需要躲雨,長時間的降水,導致大量害蟲要么被雨水沖刷掉,要么由于長時間未進食而餓死,剩下的極少部分在天氣轉晴之后,由于人們迅速采摘茶芽,蟲子得不到食物,最終也會餓死。
可以說,芒景村布朗族人民利用自己本土化的生態知識體系,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借助自然條件等方式預防蟲害發生的各種措施,可以說,極大地降低了蟲害發生的概率,是一種生態的,有效的方式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芒景村在災害發生后的應對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除了利用傳統的祭祀祈禱方式來祛除災害,也在政府的幫助下采取了一些生物控制的方法,但是主體的應對方式依然是通過祭祀來應對災害的發生。
第一,祭祀消災。
對于茶葉發生蟲害以后,芒景村首先就是要進行祭祀,期望神靈將蟲害祛除。祭祀活動的具體過程就是,在祭祀之前尤其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問卦,也就是占卜,向神靈詢問是否可以祭祀,可以祭祀,然后再確定祭祀的地點、時間。對于占卜,芒景村這邊稱作雞卦也稱為雞卜。歷史上對雞卜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史記》:“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后世謾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①(漢)司馬遷:《史記》卷12《孝武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478頁。。雞卜這種占卜方式在云南少數民族日常生產生活中也較為常見,各民族在形式和內容上可能略有不同。芒景村布朗族人民的雞卦(雞卜)形式就是用雞(雞是紅色公雞)的骨頭進行占卜,這個骨頭是雞翅根上的骨頭。在殺雞前你要說清楚需要問什么,為什么打卦,之后再將活雞用手活活掐死,然后將需要占卜的兩根雞骨取出。這些雞骨上會有細微的小孔,如果沒有小孔說明卦象更好,之后用牙簽(之前是用小木棍)插在小孔上。然后將兩根插上牙簽的雞骨合在一起進行觀看卦象。這種雞卦不是只看一個,是需要殺7只雞,看7只雞雞骨所呈現的卦象。對于祭祀地點的選擇,如果是個別家發生病蟲害,那自己在自己家祭祀殺一只雞即可②講述人:NB,男布朗族芒景村布朗族文化傳承人,時間:2021年1月25日,地點:景邁山芒景村下寨,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如果全村發生大面積的病蟲害,則就用七只雞所呈現的卦象進行選擇地點。倘若卦象顯示東南西北這幾個方向都不適合,那就直接選擇在山上的茶魂臺祭祀,祭祀的地點不固定,每次祭祀還要根據卦象在進行選擇。筆者在調研中也了解到,祭祀地點除了山上的茶魂臺以外,其實選擇主要在大路旁邊,這是因為在大路旁邊,路過的人比較多,大家會向神靈說一說希望消除災害,祈求平安,這樣更多的人進行祈求,祭祀會更靈③講述人:NB,男布朗族芒景村布朗族文化傳承人,時間:2021年1月25日,地點:景邁山芒景村下寨,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此外,不管每年發不發生災害,在每年的4月18日(農歷)都會到山上祭祀,祭祀的是茶魂神(說到茶魂神,進入布朗人的每一塊古茶園里,都可以看到一棵特殊的茶樹,茶樹根上栽有一棵神樁、一個供竹籃、一棵“精桿樁”(又叫仙人掌)、一棵雞蛋花樹。看上去這棵茶樹要比其他的茶樹更大更高,這就是布朗人的茶魂樹了),祈求茶葉發芽發的好,各種農作物豐收。祭祀時,男人在女人前面,全村老少都可以參加,本寨在外面務工的人員都務必要回來。對于祭祀的時間來說,遇到災害祭祀的日期主要選擇每月的農歷的初七、初八、十四、十五比較好。祭祀的貢品由芒景村集體出7只雞,還要擺出100桌飯,但實際上沒有這么多,它名稱叫作百桌飯,也叫百家飯,每家都要有,都要貢獻物品,家里面有什么東西都可以拿來,但不能缺一樣東西,就是這個酸茶。酸茶要用比較老的葉子來泡,要放在那種竹筒里面,再在窖子里悶上幾天,酸茶人是不吃的,這是神吃的,它很神圣。這種酸茶(布朗族稱為“勉”)是貢品中的特殊品種,象征著莊重嚴肅;是貢品中最高檔的,一般的人不食用,它象征著高貴、富有。酸茶是神的用品,缺了表示你不是真心實意了。祭茶神也是祭萬物神靈,萬物神靈包括了害蟲,包括了所有的病,叫作萬物神靈。大家都要在那里吃一頓飯,我們沒吃之前就要讓那些萬物神靈先吃飽,等于表明了我們很尊重你,很尊重大自然,希望你們不要來破壞我們的茶葉,要保佑我們,你看我們寧愿餓肚子都要讓你們吃飽,所以你們要慎重地考慮一下我們的生存問題,你們不要來破壞我們的茶葉,因為我們是以茶為生以茶為命的民族。等到經念完了,就等于神明吃完了,吃好了,這時全村人就開始動筷子吃飯。念經的人數是根據茶葉蟲害決定,有時七八個,有時一兩個,蟲害越嚴重人越多,蟲害嚴重就念大經,蟲災小就念小經④講述人:SGW,男布朗族芒景村布朗族文化傳承人,時間:2021年1月23日,地點:景邁山芒景村上寨,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據南老師回憶在2018年芒景村發生了比較大的蟲災,當時就是通過看卦祭祀,將蟲災消去。
芒景村在更早的時期,生活水平并不是特別高的時候,占卜主要是利用谷物。利用谷物進行占卜就是稱為谷子卦,形式比較簡單,就是用鳥吃過的谷子用手捏一小撮,數一數,雙數為好,單數則不吉利。具體來說則是,選谷子是有嚴格規定的。要鳥吃過,然后從鳥肚子里取出。鳥一般是選擇斑鳩,將斑鳩殺死取出其所吃的谷物。這種從鳥肚子里取出的谷子是永遠保存的,只要不弄壞就行。具體的占卜就是將取出的谷子放在一個容器之中,容器頂在頭上,然后用手捏出一小撮,數一數捏出多少個谷子。谷子如果是雙數則代表是好,可以進行祭祀,通過祭祀蟲害肯定會消除。如果谷子數是單數則不好,代表這是對自己的懲罰,神靈不讓你祭祀。谷子卦是比較簡單的一種占卜方式,但這種簡單的占卜方式至今仍然在沿用①講述人:SGW,男布朗族芒景村布朗族文化傳承人,時間:2021年1月23日,地點:景邁山芒景村上寨,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講述人:DWK,男布朗族瀾芒景村村民,時間:2021年1月26日,地點:景邁山芒景村上寨,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
第二,生態減災。
生態減災主要是借助生物與物理減災的方式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保護古茶園,芒景村在政府的幫助之下,也采用了一些生態減災的應對方式。主要的生態應對方式包括利用殺蟲燈、粘蟲板、種植遮陰樹等。
目前芒景村應對蟲災始終秉持綠色防控的理念。利用生物技術解決,主要是使用粘蟲板、殺蟲燈。據了解,粘蟲板芒景村用的是黃色粘蟲板,將粘蟲板掛在茶樹行間,在粘蟲板上利用性誘劑來誘捕害蟲粘到板上。使用粘蟲板生態環保、成本低、效果好,全年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茶葉蟲害的發生。第二種則是殺蟲燈,利用殺蟲燈是出于昆蟲見光聚集的這樣一種原理,殺蟲燈多種多樣,整體上殺蟲燈都是利用太陽能,有的燈是裝電,利用電將蟲子電死,有的則是裝水,將蟲子淹死。當然,一些人會擔心,在使用粘蟲板和殺蟲燈的時候,一些益蟲也被殺死了,其實這是不用過于擔心,因為這兩種方式只會把害蟲整體的數量降低,降低在茶樹生長的可控范圍之內,不會完全的消滅,并不會破壞生態平衡②講述人:CTH,男瀾滄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時間:2021年1月28日,地點:瀾滄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辦,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目前在茶葉蟲害的現代化防治當中,利用殺蟲燈與粘蟲板已經較為普遍,國家也較為提倡。一方面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大面積的將有害蟲類殺死,最大限度地免除了農作物受災的損失,另一方面,這種方式較為生態環保,依靠太陽能等自然資源是生態化農業發展的實踐者,也是充分體現了布朗族人民的生態發展觀。
再有則是在茶地種植遮陰樹。茶地種植遮陰樹可以說是一種更為生態,更為環保,能夠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豐收的減災路徑。具體來說,種植遮陰樹主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改善茶葉生長環境,增加有益生物,依靠生物控制的手段,減少蟲害的發生。當然,在茶地種植遮陰樹并不是隨意選擇樹種,這些樹種的選擇是經過科學實驗篩選出來,這些樹木像肋果茶、旱冬瓜、冬櫻花、黃樟、云南栘木衣等,茶林中種植的這些樹木主要是有益于或者能驅蟲的樹木。在選擇樹種時,也會進行綜合考量,比如不會選擇葉子過大的,因為葉子太大則會影響茶樹的光合作用。通過在茶園種植這些遮陰樹,一方面這些樹能夠驅蟲,另一方面這些樹能夠讓茶樹避免缺水時期陽光過度照射造成茶樹因干旱枯死③講述人:CTH,男瀾滄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時間:2021年1月28日,地點:瀾滄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辦,訪談人員:胡廣杰,莫振國。。當然,芒景村在蟲害發生但不太嚴重的時候,芒景村還有一些更為直接的方式,那就是直接將有蟲害的茶樹悉數砍掉,然后將其燒掉,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茶樹蟲害的傳播影響,茶樹次年還會繼續發芽長出。
芒景村在面對蟲災所采取的災前災后的應對方式,無疑是本民族應對蟲災獨特的災害應對文化,影響深遠。但縱觀深思芒景村蟲災的應對方式,可以說整體上喜憂參半,這是因為,筆者在調研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目前芒景村蟲害的發生,主要依靠的仍然是通過祭祀祖先神靈來預防解決蟲災,其次才會采取一些生態的現代化措施。
首先,芒景村在面對蟲災發生之前,積極的舉辦本民族的節日,祈求祖先神靈保佑。通過慶祝本民族的節日,一方面能夠在心理上給予芒景村布朗族人民安慰,在祭祀過祖先神靈之后,茶樹等農作物將會茁壯成長,取得豐收,自己可以安心的進行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芒景村布朗族人民每年通過慶祝節日活動,也是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慶祝本民族節日,能夠讓布朗族人民傳統的祭祀儀式,民族歌謠,民族歌舞,民族服飾等各種文化不斷地傳承延續。此外,在開展民族節日活動時,全村老少都會參加,這讓原本可能處境不利或邊緣化的家庭因此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平等,這暫時緩解了村莊內部的緊張局勢。整個村莊的全體居民都參加,這可以在外面塑造整個村莊的全局形象,使村民有一種歸屬于集體的感覺。促進村莊內的團結,并增加人口的凝聚力。
其次,芒景村在蟲災發生之前利用本土化的知識體系依靠自然條件消災的形式是生態的有效的一種方式。通過減少采芽數量和雨季不采茶的理念,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使得大量的害蟲在未造成茶樹損害的情況下就已經死去。這既有利于茶樹的生長,也有利于保持自然生態的平衡,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因地制宜的方法。
最后,蟲災發生之后芒景村積極地采取祭祀與人工消災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災后祭祀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在應對災害所形成的一種應災文化,通過祭祀,能夠進一步提醒本族人民要行善積德,只有此,祖先神靈才會保佑,茶園才不會發生災害。另一方面,芒景村布朗族人民能夠在祭祀消災的基礎上,積極采用生態化的現代化減災方式,有效地減輕了蟲害。這充分體現了芒景村布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之中所秉持的生態發展理念,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路徑。
盡管芒景村布朗族人民在茶葉蟲害的應對方面有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我們也應該進一步客觀地思考依靠祭祀消災的這種應對方式。
首先,對于災害發生前后所采取的祭祀方式。通過祭祀這一方式來消除災害,客觀上是難以實現的一種行為。頻繁的祭祀及舉辦本民族的節日活動,一方面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筆者在調研訪談的過程中也了解到,芒景村在舉行大型節日活動的時候,全村人民都要參加,包括在外的本村人員。祭祀需要提擺上大量的貢品,全村人員在節日活動期間也都不進行勞作,這無疑是金錢和時間上的雙層浪費。應該在保持本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民族節日的慶祝活動。
另一方面,在應對蟲災以及其他災害,應對的形式應該多樣化、生態化。芒景村所采取的通過祭祀消災,客觀上是難以實現的。而借助自然條件,如雨水沖刷等,還有粘蟲板、殺蟲燈、種植遮陰樹這些方式,其實是很好尤其值得推薦的方式。但這其中也有個問題值得政府的關注,在推廣粘蟲板與殺蟲燈等現代化的措施時,政府應考慮到布朗族人民目前的知識文化水平,筆者在調研走訪中了解到,布朗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在利用粘蟲板與殺蟲燈等設施時,政府人員應該及時地進行指導,最大程度提高布朗族人民的現代化治蟲技能。與此同時,芒景村布朗族人民在結合有效生態的蟲害消除技術手段的同時,也應積極培育,改良茶樹品種,在保證茶葉品質的情況下,及時的培育嫁接新的抗災能力強的茶樹苗,以此來改善茶樹蟲害的狀況。
最后,芒景村布朗族人民要始終傳承本民族發展模式,秉承生態發展的理念,繼續發揚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觀念。在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芒景村布朗族人民茶樹種植,采摘的生態發展觀,是當今時代的需要,是芒景村發展的基石。
芒景村面對蟲災的應對措施尤其是蟲災發生前后的祭祀活動是本民族獨有的民族災害文化。這種民族災害文化的存在與發展,對于本民族在生產生活,生存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這種依靠祭祀來消除災害無疑是難以實現消災這一目的的行為。本族人民應在正確的指導之下,以科學的思想觀念應對災害,在通過傳統祭祀活動慰藉族人心理的基礎之上,應積極學習更多現代的,有效的,生態的應災技術。芒景村上萬畝的古代茶園是布朗族的祖先留給后代的寶貴遺產。它是國內和世界獨一無二的,是中國茶市和普洱茶之都的歷史見證,是中國國家古代茶文化的典范,是布朗族人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