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梅(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自貿港之于我國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與促進作用,這也是我國為什么試行建設自貿港的重要原因。結合對我國發展的促進與激勵,自貿港的價值與作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論述:
相比于我國已經建設發展一段時間、相對成熟的自由貿易區來說,自由貿易港的開放性更高,在吸引外資流入和要素投資等方面更具優勢。加之目前世界已有的自貿港發展實踐也證明,其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非常之明顯。如今我國已步入嶄新的發展階段,為了更好地應對發展隨之帶來的新問題同時也是順應國際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們的創新思路、建設海南自貿港的戰略規劃也在一步步明晰。
自貿港的興建與探索對我國來說意義重大。首先,有助于探索我國獨特的自貿港發展道路。其次,也對我國從自貿區到自貿港的過渡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最重要的是,借助自貿港,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整體布局,中國與世界的融合發展得以更好體現。
有競爭才能更好地促進發展,一個國家要想實現長久的發展必然不能固步自封,我國企業也不能一直處在溫床中。自貿港的建設在吸引外資的同時也會促進企業間的競爭,把我國企業置于世界的發展環境中,使其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從而促進產業升級,實現更大的發展。
同時,由于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時間較晚,此時分工布局已相對固定,近些年來,雖然我國企業技術進步的步伐不斷加快,但更多憑借的仍是價格與規模優勢,處于價值鏈分工低端環節,從長遠來看,將使得發展不具備很好的持續性,進而很大程度削弱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歷史上長時間的制度壁壘所帶來的資源流動限制。而自貿港的建立可以很大程度上暢通要素間的流動,這有助于我國實現區域甚至全球的價值鏈位勢上移,也和我國的產業升級起到相互促進的功效。
在改革開放的四十余年歷程中,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始終不斷進步;作為我國最早一批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海南在新時代又接過了建設社會主義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重大歷史任務。自貿港的發展順應了我國實際需要,可以說,這是我國開放發展的又一個新起點。在未來,相信在不斷探索中我們也可以不斷積累更多的實際經驗,創新自貿港發展的新思路,尋求到更大的開放發展機遇,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事業的全面發展。
我國自貿區的地理位置歷來與國家區域戰略有密切聯系,上海自貿區更好促進長江一體化建設,河南自貿區更好促進中原經濟區發展,同時目前自貿區也多處于“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發展建設的關鍵位點。而自貿港作為自貿區更高一級的發展形式,可以更有力地促進開發開放,也能承接并強化發揮自貿區的戰略功能,為我國創造更好的全球貿易環境,保障推動重大發展戰略的穩步實施。
1.地理位置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看,河南位于我國中部,是中部地區的中心省份,河南的發展對周邊地區可以起到較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地理區位的優勢也構成河南政策優勢和物流優勢的基礎。
2.國家戰略支持
我國自貿區和自貿港的設立歷來都與國家戰略密切聯系,隨著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的戰略優勢日漸顯現,而且河南省也位于“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地帶內,這一優勢得以再度放大。借助自貿港建設,能夠使河南更好地參與到國際貿易體系中,也促進自身競爭力的提升。
3.基礎設施完善,物流運輸網絡發達
以河南鄭州為中心點,就國內整體而言,鄭州機場“兩小時航空圈”已覆蓋全國 95%的人口,高鐵“兩小時經濟圈”覆蓋4億人口,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國際陸港“四港聯動”的運輸網絡基本完成覆蓋;就國外聯系而言,鄭歐班列已直達歐盟和俄羅斯及中亞等地區,航空港也已覆蓋歐洲、美洲、亞洲的多個國家和城市。從上述實例可以看出,河南省國內國外的物流運輸聯動能力均位居國內前列,在全國交通物流網絡中的地位也日漸凸顯。
4.河南自貿區奠定堅實基礎
自貿區試行三年多以來,在全國7個自貿區中各項發展指標均位居前列,載體建設、平臺建設、功能性口岸建設日益發展完善[1]。在自貿區加持下,河南的經濟和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GDP增速穩步增長,第三產業占比比重不斷提高。同時海南自貿區到自貿港的中國特色實踐也有力證明這是符合我國實際的發展方式創新。
1.開放意識不足
河南作為內陸省份,與大部分沿海省份相比,開放性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外商企業的投資也相對有限,對開放型經濟的認知與實踐有限,這也導致了作為內陸省份的河南開放意識不足的先天劣勢。
2.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
近些年來,隨著對外開放的腳步不斷加快,河南省不斷深化管理體制改革,但不可忽視的還是存在體制性障礙,政府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完善,市場缺乏有效流動性,這些存在的問題與自貿港要求政府最大限度地簡政放權、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的要求是相悖的,也是在不斷的開放過程中必須要去探索改進的。
3.教育水平相對落后,人才優勢不足
河南是中部人口大省,但省內高水平學校相對較少,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國相比其他省份較落后,這也使得高水平人才匱乏,加之人才流失嚴重,導致發展持續增長動力不足,如何吸引與留住高水平人才也成為河南發展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基于河南省發展實際,同時結合我國和國際自貿港發展經驗,在探索河南自貿港的發展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可行建議,以期給未來河南的自貿港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河南要利用比較優勢,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自貿港。從地理上看,鑒于建設無水港的國際經驗,可以采取以鄭州航空港為起點,實現與鄭州國際陸地港的兩個港口間聯絡的模式。鄭州航空港和國際陸港都是我國內陸地區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港口,空間位置上相隔30公里不到,兩港聯動能組合發揮出陸空聯運的效果。此外,必須加快向主要港口開放海運和鐵路聯運,加強沿海港口之間和內河運輸的聯系,促進國際國內聯運,并結合機場建立國際樞紐港口,全方位地擴大既有優勢。
鄭州港區的主要職能是對外貿易、現代物流、出口加工、海關監管、多式聯運和現代金融服務等,同時考慮到沿線各國的貨物過境需求重點是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和保稅多式聯運,結合河南本地特點,應當優先重點發展加工貿易和保稅物流。其次建設自由貿易港過程中,必須注重現代服務貿易,始終專注于高科技產業等先進制造業和智能終端,并不斷開辟出新領域。這也包括深化和行業內資深企業的戰略合作,吸引同類行業的產業集聚。最后,突出樞紐港的物流優勢,推動建立現代物流的運輸系統,依靠投資、貿易、金融和人才優勢,完善產業價值鏈,不斷改進和加強產業環境的基礎。
河南要運用財稅政策和稅收優惠,以吸引類似的企業和企業的價值鏈上游、中游和下游圍繞主導產業實現產業集聚, 充分利用企業之間的競爭機制、橫向和縱向分工機制,實現集群發展。同時,進一步整合保稅區產業鏈,探索保稅區保稅處理、維護、研發等功能,重點聚焦生物醫藥、文化產品等細分領域,創新國際高端品牌及產品保稅示范展示。并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服務、航空維修和貿易展覽,并發展智庫服務等專業服務以及持續改進醫療保健服務等。
河南也要不斷強化提升鄭州市的航空與鐵路樞紐功能,建立進口食物、藥物、木材等指定口岸[3],發展跨越不同類別的全球貿易、物流,努力建造輻射全球的自由貿易港口,全面提高港口開放程度,促進區域產業現代化。此外,河南可以結合本地特色建設內陸貿易港口,探索走出創新發展的新路子,把自由貿易港建成為基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加工和分銷的國際貿易中心,為自由貿易的發展創造滋養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