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英(江蘇:無錫市雙河新村小學)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是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思想的束縛,讓學生從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自主探究學習,使得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果。所以,小學教師要及時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樣態,注重與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打造自主學習時空。
以興趣培養、激發為前提,通過課前調查學情以及分析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課堂教學環節以及實施教學活動,方能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優良環境。若想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前提是要讓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教師需利用好身邊可用的資源,立足于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成長,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素材,并借助信息技術、網絡等進行改編、拓展與延伸,再導入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多重感官刺激,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探究知識、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多讓學生提出質疑,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之養成學習反思的習慣,逐步發展其自主學習能力。鑒于此,筆者在數學“平均分”教學中,就先對課本上關于“平均分”的概念、例題以及圖片等等進行解析,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錄制微課,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先播放關于“平均分”的視頻,設計數學問題:二年級的學生去春游。午餐時開始分蘋果,4 個同學分12個蘋果該怎么辦?怎樣分才能讓大家都滿意?為什么呢?
學生在問題情境之下,對怎樣才是平均分產生了興趣,從而進一步探究平均分的特點。有了學習平均分的動力,他們才會在翻閱課本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對平均分的認識進一步加深,最后運用平均分的知識探究問題。無論是自主性還是積極性,都保持在活躍的狀態。
求知,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以往教學中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本質上也是為了讓學生有求知欲,對未知內容感興趣,從而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利用課堂提問,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求知欲、探究欲,一是利用課堂問答,巧妙地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主動探究知識;二是通過課堂問答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聚精會神地聽講、交流與討論;三是以課堂問答為平臺,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便于教師鼓勵、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其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穩步提升。
在“認識圖形”這一課中,教師就是從學生實際入手,圍繞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明確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后所涉及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通過本次學習活動:“猜一猜,尋寶貝—小警官,辨一辨—小建筑師,搭一搭,欣賞建筑中的幾何體,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討論分析以及分享交流中,了解不同立體圖形的特征。因而,為了激起學生的探究欲,在導入環節,可用猜謎語的形式,用簡簡單單的話語勾起學生對這些立體圖形的印象。
師:圓圓鼓鼓小淘氣,滾來滾去不費力。生:球。
師:正正方方六張臉,平平滑滑都一樣。生:正方體。
師:上下圓圓一樣大,放倒一推就滾動。生:圓柱。
師:長長方方六張臉,相對兩面一個樣。生:長方體。
正是利用這些謎語,勾起學生對幾個常見的立體圖形的回顧,進一步明確這些幾何體不一樣的特征,才有效地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究欲。吸引學生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拼出新的圖形,較清楚地向別人說明了所拼圖形的內容與方法。
小學教師在教學前,要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了解課堂學習目標,讓其明白學習要求,從而學會運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完成學習任務。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從形象過渡到抽象的階段,教師在實施教學設計或課堂教學時,應盡可能地創設多元化的評價格局,彰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作用,從評價環境、評價方式、評價內容方面進行創新,讓學生能在評價中發揮自身的作用,從教與學多個方面進行自主學習評價,從而讓小學生在評價活動中習慣于自主學習,明確自身學習的不足,進而在理解、信任、友愛以及尊重的教學環境中主動、積極學習。
例如,在“數學樂園”教學前,教師通過分析發現:經過數月的數學學習,學生認識了0~20 并掌握了20 以內的加減法,對于10 以內的數字加減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能進行簡單的運算。因而,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實踐上: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了解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知識的樂趣以及意義。因此,教師可在課堂最后的5~10 分鐘內,指導小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以小測試、口答以及問題解析、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對自身、同學學習以及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評價,用舉例、實踐的方式,支持自己的觀點,以便于教師鎖定教學問題。師生在對話中指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不足,共同研討如何改進教學,從而使得學生成為評價的參與、課堂的組織者,使之產生“自己是課堂主人翁”的想法。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對學生日后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小學教師應從多方面出發,結合小學生日常學習情況與學科教學要求,從預習、引導以及探索活動著手,充分發掘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在教學中提倡、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改變學生習慣于聽從指令再學習的方式,以此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優化自主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