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茶香(福建:光澤縣寨里良種場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化教學方法,需要數學教師重視課程導入環節的教學設計,注意采取科學的教學引導方式。要有針對性地將教學內容融入現實生活問題當中,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進而產生探究性學習的欲望。這對于學生保持數學課堂上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其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都非常有幫助,既可讓其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其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數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工具,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當是一個學習數學知識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加快學生數學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積極創設生活化情境,建立起數學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有效聯系,讓學生更多地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形成相應的探索意識和數學應用思維,進而實現數學綜合素質的協同化發展。本文就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的技巧展開闡述。
小學數學教學只有建立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緊密聯系,數學課堂才會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才會有效吸引學生的目光和參與熱情。因此,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應當突出趣味性,盡可能選擇生活應用性強的教學素材,以便讓教學對象可以減少在數學學習中的思維障礙。在進行數學這種抽象、乏味學科的學習中,豐富、有趣的課堂內容顯得非常有必要。首先要強調,豐富課堂不等于課堂亂哄哄的沒有紀律性,這里的豐富課堂是指把課堂上講的內容豐富起來,可以結合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間,而不只是局限于書本上那些難懂的理論。例如,在學習減法計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周圍的事物,讓學生在具體形象中體會數學計算。比如教師可以舉例:小明帶了180 元錢,買書本花費82 元,小明應該還剩多少錢?很多學生都在生活中購買過東西,有的學生就說要先付100 元,營業員會找回18元,加上之前的80 元錢還剩下98 元錢。這樣,就把生活化的問題數學化了。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知識的來源與應用體現得更加明顯。數學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積極聯系生活來創設教學情境,增加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正確路徑。小學數學教學以運算教學為主,單單靠練習冊或者課本上的習題進行練習會顯得非常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學生搞得頭昏腦漲,甚至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厭煩,思路難以打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與生活相結合。例如,在乘法的運算教學中,數學教師為了讓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感受到數學課程的學習價值和樂趣,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周末老師在菜市場買菜時,發現白菜2 元一斤,老師挑了一顆4 斤的白菜,需要花多少錢?老師發現西紅柿3元一斤,又挑了2.5 斤西紅柿,需要花多少錢?老師買了兩樣菜,總共花了多少錢呢?在這類生活化問題的帶動下,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學習意義,所以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新課標要求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其學習的主動性。依據這一標準,教師在展開數學教學時,更應該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的經驗,為其設計具有直觀形象和生動有趣特點的教學方案,從而促進其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生活情境當中了解數學的相關知識點。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著數學的問題。教師應該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將教材當中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相對學生而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點,都是教師關注的內容,所以拉近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也是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聯系的主要措施。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中,盡量不要向學生灌輸數學學習有多重要或學不會對個人日后有多大不利影響等思想,這樣只會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負擔,也可能讓一部分學生喪失數學學習積極性,或者導致一些學生學習起來有緊張感,無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和思考,從而影響其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其與數學的情感。
例如:針對小學三年級數學課本上的一道加減題,教師可以根據題目創設小明去商店買筆記本以及找零錢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題目創編一個生活小故事,如:小明在購物過程中算錯了賬,店主少找了零錢,小明也沒有發現。店主發現后重新進行加減法運算,將錢找給了小明。如此一來,學生能夠更容易地理解數學原理,也能夠切身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樂趣,等于是在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下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其教學效果必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