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羽,戴小紅,謝 穎,趙凌云,肖雪軍
(桂林醫學院護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高等教育從傳統教育模式向信息化教育模式轉變已是大勢所趨。2018年,教育部提出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大力提倡教師對已建成的各級精品在線課程進行多模式應用,鼓勵學生通過公共服務平臺上豐富的在線課程進行多形式學習,以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推廣應用水平[1]。在此背景下,以SPOC為代表的具有專業化、深層次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高校的新教學形式。
SPOC,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2]。本院婦產科護理學教研室2019年自建SPOC在線課程,在婦產科護理學課程開展了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選擇2018級護理本科班兩個班學生20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178人,男生22人;年齡 18~24,平均(21.0±1.2)歲。隨機抽取一個班為觀察組(102 人),另一個班為對照組(98人)。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上學期期末成績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學生均已完成4個學期的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的學習。
兩組學生均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安力彬等主編的《婦產科護理學》第6版教材。 選擇分娩期婦女的護理為教學內容,兩組學生教學大綱、課時、進度均相同,均為理論3 學時(120 min),由同一名老師完成授課。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多媒體課堂講授教學模式。首先,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備課,準備課堂教學案例,制作PPT。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案例講授分娩期婦女的護理。影響分娩的因素用時40 min,分娩機制用時20 min,第一、第二、第三產程的護理分別用時20 min。學生課后1周進入雨課堂平臺完成本節教學內容的課后測驗。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即結合SPOC在線課程進行教學。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組織與實施、復習拓展+課后測驗3個環節進行教學設計,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師生溝通與及時在線反饋。學生課后1周進入雨課堂平臺完成本節教學內容的課后測驗。具體為:①課前準備(線上學習及測試)。教師在課前1周通過SPOC推送分娩期護理的相關微課視頻、PPT、案例及測試題等課外任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學生符合SPOC 的限制性條件后登錄到平臺,根據教師的導學安排觀看在線微視頻。記錄、反饋自己在學習時遇到的疑問或通過平臺與教師、學習同伴在線交流討論,完成在線單元測試。教師上課前1 d在SPOC教學平臺查閱學生單元測試情況和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課上教學設計,準備上課PPT及討論案例。②課堂教學實施(線下課堂)。教師先讓學生以展示匯報的形式將課前的所學所思在課上進行呈現、論述。之后教師拋出病例,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課堂討論后,教師講解梳理課程內容,并結合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和教學點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框架。最后,教師布置課后線上課程復習及拓展內容。③課后復習拓展(線上學習)。通過SPOC推送課后學習及復習內容,如導樂陪伴分娩、自由體位分娩等現代分娩新理念和新技術,拓寬學生知識面。雨課堂測試:課程結束 1 周后,在雨課堂推送本次授課內容的課后測試卷,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后,授課教師調取雨課堂后臺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同時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并總結教學經驗。
1.3.1 理論測試成績 教學完成1周后,教師根據本章教學大綱編寫分娩期護理理論測試卷,含選擇題 15題和病例分析題 1 題。選擇題每題2分,病例分析題10分,共計 40 分。通過雨課堂平臺統一推送,限時 30 min 同步答題。病例分析題由授課教師單獨在雨課堂后臺進行評分,并通過雨課堂后臺收集數據進行比較。兩組學生應用同一套試題測試,同時發送,限時完成。
1.3.2 教學效果評價問卷 采用問卷調查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問卷參考李小芒的綜合能力問卷調查表[3],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363。問卷包括提高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等5個條目。采用 Likert 5 級評分,1 分為非常不同意,2 分為不同意,3 分為一般,4 分為同意,5 分為非常同意,總分為 25 分,得分越高說明學生對該教學方式的滿意度越高。

觀察組理論測試的總分、選擇題和病例分析題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理論考核成績比較(分,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綜合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綜合能力調查結果比較(分,
表1結果顯示,觀察組理論測試的總分、選擇題和病例分析題成績均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為:SPOC課程中包含了豐富的網絡優質學習資源,微課視頻知識點講解條理清晰,重點難點突出,學生學習興趣高;每個微課視頻時間短,利于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且有利于保持學生學習的專注力。學生在SPOC平臺反饋自己在學習時遇到的疑問或通過平臺與教師、學習同伴在線交流討論,可以加強學生在課前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線下課堂,老師通過臨床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內化知識并融會貫通,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學生課后可以通過線上課程進行復習,對不理解的知識點可以反復學習微課視頻,可以更好的鞏固知識。
表2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課堂參與度、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臨床思維能力均高于對照組,這個結果與高凡舒等[4]研究結果相似。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可能與學生在課前已經通過SPOC平臺的微課視頻學習了相關內容,所以線下課堂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病例把知識和以前學習過的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綜合運用。另外,線下課堂的匯報展示及病例的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和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由此可見,SPOC的混合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深受學生的喜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自主學習能力、課堂參與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護理教育模式轉變中凸顯了良好的效果。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實施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①在線學習是一種自主的學習行為,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著個體差異,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解決,或許會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產生障礙,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可通過SPOC平臺的數據分析和學生的交流反饋,全方位的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②讓學生積極參與并保持學習的主動性,促進深度理解;支持學生成為獨立的策略型學習者,多樣化問題的設置很重要[5]。③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需要具備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了解在線教學的特點與規律,融合人本教育觀念,尊重學生在線學習的特點,完善課程設計,具備隨時切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的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