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與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12-03 06:27:08武云亮錢嘉兢張廷海
華東經濟管理 2021年12期
關鍵詞:高質量綠色環境

武云亮,錢嘉兢,張廷海

(安徽財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 言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高質量發展”理念以來,高質量發展就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指向。然而,由于我國各地區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導致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決定了我國在經濟發展上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齊步走”。因此,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外需壓力加大、區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的新形勢下,如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高質量發展是以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為導向和目標的發展。顯然,推進區域經濟高質發展,必須要改善環境質量。長江三角洲作為中國區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生態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018 年長三角區域內出現大范圍、長時間重污染天氣,其中32 個城市先后出現重度污染,8 個城市出現嚴重污染,可吸入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達到44微克/立方米,環境質量惡化,這對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形成巨大約束力。因此,當前和未來時期如何有效實現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成功解決人民對“綠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雙重訴求是政府和學者關注的重點。然而,因環境污染負外部性等因素影響,單靠市場機制自身調節難以遏制環境污染產生,必須借助政府環境治理政策的引導和約束。環境規制會對污染企業施加外部環境壓力,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如此受規制企業為實現長期發展會對原有的技術創新水平進行調整,這種調整也會影響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為新時代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那么,在大力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與環境的“雙維一體化”的進程中,環境規制是否驅動了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如果該效應得到證實,再考慮環境污染事件具有集群性及風險擴散性,例如上流城市的河流水污染無疑會對下流城市水污染造成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那環境規制對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在本身特征和空間規律上是否存在差異?更進一步地,環境規制影響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是什么?是否通過綠色技術創新起到了作用呢?厘清上述問題,不僅為地方政府推進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政策視角,也可以為其他城市群的環境治理政策設計提供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二、文獻綜述

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國內學術界主要集中于其內涵、測度與評價、影響因素及發展對策等方面。盡管對高質量發展內涵闡釋的側重點有差異,但總體上是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更加強調科技創新、社會效率和生態質量,主要偏向于中宏觀層面的解釋(高培勇,2019[1];楊瑞龍,2019[2])。依此,之后專家學者也主要從新發展理念、社會基本矛盾等視角來構建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任保平和李禹墨,2018[3];李金昌等,2019[4])。盡管評價指標的涵蓋面和側重點有差異,但測度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任保平和朱曉萌,2020)[5]和熵值法(裴瑋,2020)[6],計算得出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指標。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從不同方面探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如科技創新、環境規制(上官緒明和葛斌華,2020)[7]、雙向直接投資(田素華等,2019)[8]、土地資源錯配(李勇剛,2019)[9]、數字經濟(趙濤等,2020)[10]等。從空間層面看,上述研究都是從全國層面探究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況,而關于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目前文獻主要集中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區域內城市群。研究內容重點多在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以及如何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實施問題,更多學者還是通過實證分析對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空動態演變規律和區域差異等方面進行探討(金鳳君,2019[11];師博等,2021[12];汪俠和徐曉紅,2020[13])。總體上,關于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缺乏系統分析研究,特別是缺乏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同驅動機制以及不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因素的差異性和實現路徑等方面的探討。

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速度或數量等方面的影響研究較為豐富,但如何影響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兩年才逐漸開始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關注。多數研究發現環境規制可以促進高質量發展(Ferjani,2011[14];石華平和易敏利,2020[15]),但環境規制與經濟高質量增長是非線性的,具有門檻效應,即存在一拐點,跨越這一拐點后,環境規制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由最初的促進作用轉為抑制作用,呈“倒U”形關系(孫英杰和林春,2018[16];陶靜和胡雪萍,2019[17])。另外,一些學者還發現不同環境規制類型對經濟增長質量具有明顯差異性,孫玉陽等(2019)[18]研究發現,行政命令型環境規制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抑制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公眾參與型環境規制的經濟效應不顯著。涂正革等(2019)[19]從排污費調整視角研究環境規制改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發現隨著地方政府環境管制執行力度的加強,排污收費標準調整會發揮出顯著的減排效應,同時不再對企業績效的增長起到抑制作用。在區域異質性方面,研究表明環境規制對中部地區的促進作用顯著,而對東部地區影響較弱或無明顯促進作用。

然而,這其中存在一個問題,環境規制主要通過何種路徑促進高質量發展,以往研究并沒有提供一個統一框架來回答該問題。從現有理論來看,環境規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是支持波特假說的“創新補償效應”,伴隨環境規制強度的提高,企業將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從而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及市場競爭優勢(Porter,1991[20];Yang等,2012[21];Ford等,2014[22]);第二是“遵循成本論”,認為規制政策所增加的環境成本又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Kneller和Manderson(2012)[23]、Bokusheva等(2012)[24]、何楓等(2015)[25]也從實證角度證明了這一觀點。這樣看來,不論學者支持哪種觀點,都認同了環境規制能夠影響企業創新技術的研發。科技創新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般來說,伴隨綠色技術存量的逐漸提升,產出增長率增加促使經濟轉型,能夠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陳艷春等,2019[26];楊丹等,2020[27])。但也有部分學者從社會分工的視角檢驗綠色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并不是單一線性效應,而是隨分工水平呈現階段性特征(彭文斌和文澤宙,2019)[28]。在此基礎上,范丹(2020)[29]等學者探討了綠色技術創新在不同環境規制手段與綠色經濟發展中的傳導機制,研究發現綠色技術創新在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影響綠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此,本文選取從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的視角展開研究。

通過對以上文獻梳理,發現學界關于高質量發展內涵、路徑及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對其影響已較為豐富,然而忽略了兩方面的典型事實:第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區域高質量發展,基于長三角城市群層面的研究缺乏;第二,高質量發展是各因素協同推進作用的結果,既需要環境規制引導也需要綠色技術創新的推動。本文將環境規制和綠色技術創新納入統一分析框架,并在基于新發展理念構建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指標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探明環境規制和綠色技術創新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自影響,以及兩者對其的協同效應及區域內的異質性,為地方政府制定合適的環境規制政策提供決策依據與理論支持,助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環境規制對高質量發展的非線性特征

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倒U”型假說推斷,環境規制與高質量發展之間并非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面對環境規制有兩種選擇:一是選擇只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而無視其帶來的環境成本;另一選擇則是考慮環境污染問題,犧牲一部分經濟利益重視環境效益。

由于環境資源的有限性,設單位產品外部環境成本ei=exi≤emax。在環境規制強度為e時,如果企業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其造成外部總環境的成本為Ei=exiciqi。而企業若想實現經營的長期發展,就必須要犧牲部分經濟效益以改善環境質量,假設犧牲的這部分經濟利益用一個固定比例ρ來表示,則犧牲的總經濟利益Si=ρciqi。

因此,企業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時的產出效益為A1,i=piqi-ciqi-exiciqi;而考慮環境效益時的產出效益為A2,i=piqi-ciqi-ρxiciqi。

根據理性經濟人假設,企業會選擇自身利潤最大化,然而如果要改變這種情況考慮環境效益就必須要滿足A1,i-A2,i≤ 0,即ρ≤exi。又由前文的ei=exi≤emax,可得

這樣一來,由何其多(2003)[30]提出的單位面積環境污染密度的概率分布曲線(見圖1)可得到,當環境規制強度e→0即時,企業會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生產,這部分企業數量是0;當環境規制強度e→∞即時,企業會選擇考慮環境效益進行生產,這部分企業數量也是0。

圖1 單位面積環境污染密度的概率分布

由此可知,在這樣一個連續區間的某一臨界值內,伴隨環境規制強度的增加,愿意進行生產的企業也在增加;但若超過這一臨界值,伴隨環境規制力度的提升,愿意進行生產的企業將會減少。另外企業的再生產活動又對高質量發展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進而推斷出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會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因此,本文提出假設1。

假設1: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具有“倒U”型非線性特征。

(二)環境規制影響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

環境規制可以通過提高生產工藝來改善產品質量,從而激勵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也會通過增加企業治污成本、產生資金擠出效應等對技術創新水平提升起到抑制作用。第一,“波特假說”表明,長期來看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收益要大于增加的環境成本。企業因考慮長期利潤最大化,會通過制定標準化工作以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大對綠色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轉變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創新效應。第二,在嚴格的環境規制強度下,逐漸增加的高額成本會導致受監管企業資金負擔愈加嚴重,競爭優勢喪失,這樣帶來的結果使企業減少對綠色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投資力度。

與此同時,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傳統的技術創新更多是偏向資本、勞動型要素,往往忽視了資源保護和污染治理問題。如今的綠色技術創新已不再局限于簡單的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率,而是強調通過建立管理模式和監管機制協調經濟、資源與環境。由此,綠色技術創新帶來的高效率生產模式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技術創新中的缺陷,即企業通過低碳化生產直接將其減排成本內部化,引領產業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因此,本文提出假設2。

假設2:環境規制可以通過影響綠色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三)環境規制對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

環境規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會引發部分相應不達標污染產業向環境治理相對寬松的地區實現就近遷移從而產生產業轉移效應,進一步增強區域間產品貿易、產業結構等各種經濟活動關聯的深度與廣度。短期內,環境規制會提高本地企業生產成本,進而引發污染密集型產業逐漸向環境管制力度較小的鄰邊區域轉移,造成區域外地區的環境惡化,抑制鄰地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但長期來看,區域環境的“二元性”遲早會消失,利潤需求會激勵企業通過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和技術創新等手段促使產業結構朝低碳化發展,最終不僅使區域內環境污染的擴散性得到遏制,技術溢出帶來的區域間產品貿易、人員流動及產業結構等空間互動的積極影響也會同步加強,從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設3。

假設3:環境規制可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影響鄰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

綜上,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與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間的作用路徑可用圖2來表示。

圖2 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與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路徑

四、研究設計

(一)模型構建

為對上述三個研究假說進行經驗檢驗,首先針對環境規制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傳導機制構建如下的基本模型:

其中:i、t分別表示地區和時期;EQ 為長三角各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ER為環境規制強度;X為一系列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干擾項。

進一步地,為討論環境規制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可能存在的作用機制,根據“波特假說”,將綠色技術創新作為兩者之間的中介變量檢驗。中介效應模型設定形式如下:

其次,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型假說推斷,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明顯的非線性特征。為進一步考察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與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關系,本文將環境規制的門檻值作為虛擬變量,生成與其以及綠色技術創新的交互項,以檢驗不同區間內環境規制和綠色技術創新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構建的面板門檻模型如下:

其中:I(·)為取值 1 或 0 的指示函數;θ表示待估計的門檻值。

最后,為進一步探討環境規制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在式(1)中引入環境規制一次項、平方項以及其他控制變量的空間交互項,拓展為如下的空間計量模型:

其中:δ代表空間自回歸系數;W為空間權重矩陣,分別將鄰接空間矩陣W1、地理距離矩陣W2以及經濟距離矩陣W3依次納入空間面板計量模型中,以保證實證結果的穩健性;ui、νt分別表示控制個體和時間固定效應。鄰接空間權重矩陣W1的設定依據區域間的鄰接關系,所有元素有且有兩種結果,若兩區域相鄰,取值為1,反之取值為0;地理距離權重矩陣W2的設定依據區域間的距離,權重值由兩區域之間直線距離之倒數來表示;另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也會使區域間產生交互影響,本文還將地區間人均GDP 差額作為測度地區間“經濟距離”的指標,并引入經濟空間權重矩陣,即兩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相似,兩者之間空間依賴效應越大,其權重值越大。

(二)變量測度與說明

1.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

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根本體現在高質量,不僅包括經濟增長中科技創新的高質量、資源效率的高質量、產品服務的高質量,還應考慮生態、文化、社會政治等眾多方面的均衡發展。因此,本文在參考任保平和李禹墨(2018)[3]、李金昌等(2019)[4]等相關文獻基礎上,并結合城市層面數據的可獲得性,最終從“新發展理念”把握高質量發展內涵,分別以綜合質效、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以及共享發展六個維度共選取29個指標來構建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見表1 所列。進一步地,基于改進的功效系數法,將各測度指標Xij作標準化處理后通過熵值法對2005—2018 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EQ)進行測算。

表1 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1)綜合質效。要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綜合考慮其潛在的經濟增長條件。首先,經濟增長穩定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2017年我國城鎮失業率高達3.90%,中國經濟增長穩定性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其次,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提質增效,以高效率要素利用水平推進經濟建設,主要體現在資本、勞動的經濟效益上;此外,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未來要營造公平有序的消費環境,改善投資消費結構,保持國內市場發展的活力持續釋放。

(2)創新發展。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由數量增加、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的轉型階段,結構性轉變的關鍵在于提高技術創新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且主要體現在科技成果的增加、人力資本的投入以及創新環境的改善三個方面。以創新推動長三角地區經濟轉型,營造出健康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努力在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進而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3)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多元發展的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產業結構以及城鄉結構上的協調。長三角地區在不斷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還必須補齊農村經濟發展短板、延伸產業鏈,縮小城鄉差距,協調好產業結構關系,以產業和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為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內生動力。

(4)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是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加大污染減排力度、合理有效利用資源以及提高地區綠化率。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倡導簡約舒適、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優化生態人居環境;三省一市還要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加大節能治污減排力度,走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5)開放發展。高質量發展要以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經濟體為導向,全力打造公平法制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迭起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要立足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與沿線國家的交融合作。通過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全產業鏈產能的輸出,推動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

(6)共享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共建共享的發展,其社會成果共享是造福人民生活的本質要求。要解決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然需要區域內三省一市積極探索交通、醫療、教育、網絡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共享機制,做到在人民生活、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實現共建共享。注重內生動力激發和發展潛力釋放,使長三角地區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2.環境規制強度的測度

環境規制策略的選擇主要依賴于地方政府治理環境的意愿,集中表現在對環境保護方面的資金投入以及市場行為的規制政策上,基于不同地區環境治理強度存在差異,因而從污染治理結果進行考察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強度相對更全面和客觀。但由于城市層面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數據缺失較為嚴重,因此本文借鑒與沈坤榮等(2017)[31]、上官緒明和葛斌華(2020)[7]相一致的環境規制測算方法,對樣本城市內各項環境污染物治理結果進行加權平均,構造環境規制強度的綜合指標,最終選擇二氧化硫去除率、工業煙(粉)塵去除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四項指標來衡量環境規制強度(ER)。

3.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測度

現有研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度量還沒有統一的衡量指標,且主要方法有三種:一是以簡單的技術發明專利數量來度量。但事實上,有相當部分技術發明專利并沒有應用到企業生產過程中,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并不明顯,因此用該指標作為綠色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還需進一步考慮。二是通過綠色產品創新和綠色工藝創新兩個變量來反映綠色技術創新。三是考慮環境規制行為能夠激勵大規模的綠色專利研發行為,使用綠色專利授權或申請數來表示。而綠色專利授權數可能會低估政府管制效果,因而本文使用可以提供全面關于引致創新實際信息的綠色專利申請總量的對數來表征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且為了避免0值的影響,對數處理時采用綠色專利申請數量加1后再取對數的方式。

4.控制變量

為更加全面分析長三角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環境規制效應,本文還選擇了對其可能產生影響的5個控制變量。

(1)信息化水平(Inf)。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信息水平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本文用地區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表示各地區的信息化水平。

(2)政府干預(Gov)。財政支出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適當運用調控工具可以彌補市場失靈,提高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經濟外部性。用地方政府一般預算內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作為地方政府干預程度的代理變量。

(3)消費水平(Con)。消費結構升級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催生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和引導力量。這里采用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表征長三角各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

(4)產業結構(Ind)。增長動力轉換是現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的趨勢性特征,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實現這一轉換的關鍵引擎。本文用第二產業產值與地區生產總值占比表示產業結構水平。

(5)市場化進程(Mar)。推進市場化建設能夠有效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通,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對推動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里用非國有單位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口數表示區域內各城市的市場化程度。

(三)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選取2005—2018 年長三角地區3 省1 市共41 個城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其中主要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各地級市統計年報以及各地級市官方統計局網站。各城市綠色專利申請總量是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綠色專利清單確定綠色專利代碼,進一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檢索及服務平臺上獲取得到。部分缺失數據采用插值法補齊。

為避免異方差的存在,同時根據數據特點,本文對 EQ、ER、Inf、Con、Ind 5 個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所列。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結果顯示,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lnEQ)的標準差為0.103 2,平均值為4.110 4,最小值為3.936 9,最大值為4.459 5,表明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相對較為平均,但各城市間差異仍然存在。在核心解釋變量方面,環境規制強度(lnER)同樣呈現“均值較大、標準誤小”的特征。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影響,綠色技術創新水平(GTI)的區域差異性特征明顯。此外,從控制變量看,長三角地區不同地級市在信息化水平(lnInf)、消費支出(lnCon)以及市場化程度(Mar)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

五、環境規制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實證檢驗

(一)基本回歸結果

為了降低模型中異方差的干擾,提高估計效率,可采用兩步系統GMM 估計方法克服前文設定的動態面板模型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同時從表3中Arellano-Bond和Sargan檢驗結果來看,該模型具有較優的效果。在模型(1)和模型(3)中,核心解釋變量環境規制一次項、平方項系數分別顯著為正及顯著為負,說明環境規制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呈“倒U”型影響,即當政府加大環境管制力度并超過某一拐點后,對高質量發展會由最初的促進作用轉變為負向作用。由此,假設1 得到驗證。模型(2)中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強度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同樣呈現出先促進后抑制的“倒U”型態勢。就全國層面而言,這點同于克信等(2019)[32]的觀點相一致,但也與張娟等(2019)[33]、董直慶和王輝(2019)[34]得到的環境規制對本地綠色技術創新表現出“U”型作用效應的結論相悖。對此本文就長三角地區層面給出的解釋為:長三角作為世界級城市群,在高環境標準的壓力下,地方政府起初就重視加強對其環境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科技創新行為上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幫助受規制企業解決了規制初期的技術創新資金短缺問題,區域內環境政策的“創新補償效應”得到充分發揮。然而,伴隨環境規制強度的提升,企業需要負擔更多的生產成本使其達到規制要求,這樣在自身效益最大化條件下企業并無動力進行綠色技術研發,環境規制約束下綠色技術研發激勵更是弱化。模型(3)中綠色技術創新的估計系數為正,且通過10%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表示綠色技術創新促進了長三角城市層面的高質量發展。

此外,控制變量的結果也表明,各地區信息化水平提升、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市場化進程推進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均能夠產生積極推動作用。政府財政支出比重(Gov)對高質量發展的同樣影響較大但顯著為負,原因可能在于:伴隨著我國財政規模不斷擴大,政府支出的“越位”與“缺位”現象并存,并逐漸形成了重投資建設性支出、輕公共服務性支出的結構性偏向,進一步阻滯了環境資源的高效配置。

(二)綠色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分析

前文從綠色技術創新視角,理論分析了環境規制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為驗證該作用機制的假設,本文使用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回歸結果見表3 所列。在模型(1)中驗證了環境規制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能夠產生“倒U”型作用的基礎上,模型(2)又進一步檢驗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非線性效應,環境規制一次項回歸系數為正,平方項系數為負,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最后,再將中介變量綠色技術創新重新加入模型(1)中,最終得到模型(3)中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系數相比于模型(1)有所下降,這也就表明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是環境規制影響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即假設2得到驗證。

表3 環境規制影響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機制的檢驗結果

續表3

(三)門檻效應分析

基于上文得到的環境規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倒U”型非線性關系成立,為進一步探究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與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關系,這里將環境規制作為門檻變量,對不同區間內環境規制與綠色技術創新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差異性進行實證檢驗。本文在經過“自助法”(boorstrap)反復抽樣300次后,表4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強度門檻變量在5%水平上顯著通過了單一門檻檢驗,且門檻值為4.332 4,但雙重門檻和三重門檻的F統計量并未通過檢驗。因此,在環境規制存在單一門檻效應的基礎上,計算得到的回歸結果見表5所列。

表4 環境規制影響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門檻效應檢驗

表5 門檻回歸結果

結果顯示:當lnER ≤4.332 4時,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正向影響。伴隨環境管制力度的逐步增強,企業為追求長期發展,會從固守資源環境消耗的傳統產業向培育推廣綠色清潔技術產業轉變,環境規制的“創新補償效應”得到體現,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從而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lnER>4.3324 時,環境規制估計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越過該拐點后,環境規制會制約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這也支持了孫英杰和林春(2018)[16]的觀點。依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型假說,過高的環境規制強度必然會加重企業的成本負擔,抑制企業生產積極性,進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另外,無論從環境規制兩區間內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顯著性還是估計系數來看,均表明綠色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促進影響存在差異且是逐漸增強的。說明綠色技術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態影響既受到自身水平的作用,還存在環境規制產生的調節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從前文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lnER 的均值達到4.382 4,已超過環境規制強度的門檻值4.332 4,意味著長三角區域內很多城市環境規制強度已經跨過拐點。鑒于此,本文進一步對環境規制強度均值兩側城市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發現高于環境規制強度均值的城市大多集中于像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區域中心城市,因此本文認為高環境規制強度對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效應在區域經濟發達城市中更為受限。其主要原因在于:嚴格的環境治理政策是促使經濟發展質量到達拐點的重要因素[35]。區域發達城市普遍具備先天優勢,再加上擁有強大的政策及資源支持力度,那么在相同環境標準條件下,相對于其他城市會更早達到規制標準。因此,在長三角內重點區域現有污染治理設施處理能力已將近飽和的條件下,若盲目加強環境規制力度不僅不能提升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甚至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四)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為進一步討論環境規制對長三角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本研究首先采用Moran'sI指數方法,對包括鄰接、地理距離以及經濟距離三種空間權重矩陣下2005—2018年長三角41個城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EQ)和環境規制強度(ER)進行空間相關性檢驗,見表6所列。結果顯示,除環境規制指標的個別年份以外,其他年份及高質量發展水平所有年份在三種空間權重矩陣下的全域Moran'sI指數值均為正值且至少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這表明2005—2018 年長三角41個城市的環境規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全域范圍內存在顯著正向空間相關性,即兩者具有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征。

表6 2005—2018年長三角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環境規制的Moran's I值

對于空間計量模型的選擇,Wald和LR檢驗均在1%水平上拒絕了原假設,同時Hausman 檢驗結果也拒絕了“接受隨機效應”的原假設,因此本文最終確定時空雙重固定效應的空間杜賓模型對模型(6)進行實證檢驗。表7 結果顯示,鄰接權重矩陣和地理距離矩陣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自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而環境規制一次項及平方項的空間交互項系數也分別顯著為正及顯著為負,表明長三角地區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地理空間上不僅具有內生交互效應,還存在外生的環境規制交互效應。另外,從環境規制估計系數大小來看,發現三種矩陣下環境規制對高質量發展的本地—鄰地效應差異明顯,經濟距離矩陣的彈性系數絕對值要明顯高于空間鄰接矩陣和地理距離矩陣的彈性系數,說明對于經濟體量越大的地區,環境規制對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倒U”型影響程度越大,這與這些地區本身擁有較強的規制執行力度有關。而對于經濟體量越小的地區,產業遷移收益將可能小于規制成本,弱化了污染企業向更遠地區遷移的動力(董直慶和王輝,2019)[34],從而出現了該地區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周邊效應影響越小的結果。

此外,為探討環境規制對本地區及其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進一步進行空間效應分解,即使用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進行偏微分解釋。由表7可以看出,三種空間權重矩陣下長三角地區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間接效應均顯著存在,且呈現出與本地相同的“倒U”型影響,由此,假設3 成立。同樣觀察估計系數大小,發現間接效應顯著大于直接效應,這也表明區域間的環境規制具有更多的“傳染性”(胡歆和張佑林,2020)[36]。地理上由于地勢、水流、風向等各種自然因素,造成本地的環境污染以及當地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成果一般都會由本地及鄰邊地區共同享有,從而形成環境規制較強的空間互動效應。

表7 環境規制影響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空間模型的回歸結果

(五)進一步拓展:地區(城市規模)異質性

由于各地區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以及發展狀況各不相同,無論是環境規制力度還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都可能在地區、城市層級上存在明顯的異質性特點。因此,在區域劃分上,前者本文根據區域特點將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劃分為蘇浙滬地區和安徽地區,而后者本文根據湖南城鎮規劃網的何方洪按照國家新一輪《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要求,統計整理得到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名單,將包括安徽省的合肥、蕪湖、蚌埠、安慶,江蘇省的南京、蘇州、南通、淮安、徐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溫州、金華,以及上海共14個城市劃分為長三角地區中心城市,其他27個地級市均劃分為外圍城市。

區域異質性的回歸分析見表8所列。模型(1)和模型(2)結果顯示,蘇浙滬地區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作用,但在安徽地區該作用較不明顯;同樣,模型(3)和模型(4)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中心城市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作用,而外圍城市該作用不顯著。與此同時,再觀察估計系數大小,可得到長三角中蘇浙滬地區和中心城市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效應更強。這一結果與預期也較為一致。蘇浙滬地區和長三角中心城市不僅在地理位置、人才資源方面擁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而且市場環境更為成熟,因此不論是在環境規制的執行力度、還是在對污染防治的有效性上,都拉大了與安徽地區和外圍城市的差距。

六、穩健性檢驗

(一)內生性檢驗:工具變量方法

為解決核心解釋變量自身潛在的內生性可能會導致回歸結果造成偏誤的問題,本文借鑒Hering和Poncet(2014)[37]的方法,更換不同模型方法,采用各城市各年的空氣流通系數的對數(lnAC)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工具變量,對模型重新進行2SLS回歸估計。這里的空氣流通系數等于10米高度風速(si10)乘以邊界層高度(blh),兩項指標數據均來源于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ERA數據庫。

一方面,環境規制必然少不了對空氣污染的治理,并且當空氣污染物排放一定時,空氣流通系數低的城市地方政府的環境規制相對會更嚴格,因此認為空氣流通系數對環境規制存在影響,檢驗結果顯示兩者之間顯著的相關關系使這一點得以驗證;另一方面,依據杜龍政等(2019)[38]的觀點,空氣流通系數的高低僅受地區氣候條件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除了通過環境規制強度進而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外,空氣流通系數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間不存在其他作用機制,因此滿足了排他性。2SLS 回歸估計結果見表9所列。

表9 內生性檢驗:工具變量

第一階段在弱工具變量識別檢驗中,F統計量值均大于10,且空氣流通系數的估計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選取空氣流通系數作為各城市環境規制強度的工具變量較為合理。第二階段回歸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對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倒U”型影響仍舊成立,且結果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二)替換核心解釋變量方法

為進一步驗證中介效應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核心解釋變量替換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參考丁斐等(2020)[39]的方法,基于工業“三廢”污染物排放量,重新構建得到污染物綜合排放強度指數(用第i個城市第j種污染物排放強度除以全國平均污染物排放強度,得到污染物排放強度指數,再將三種污染物分別取平均值,得到綜合排放強度指數),并將其取倒數,來替代環境規制指標(ER2)。表10的穩健性檢驗結果表明:三個模型中所有核心解釋變量的符號均與表3 保持一致,且除模型(2)中環境規制二次項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他變量系數均具備較好的統計顯著性,表明環境規制影響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機制的檢驗結果具有一定穩健性。

表10 穩健性檢驗:替換核心變量

七、結論與政策啟示

(一)主要結論

本文立足于改善環境質量、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這一目標,從綠色技術創新的視角切入,基于長江三角洲地區2005—2018 年城市層面數據,在構建環境規制強度指數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發展水平指數的基礎上,運用中介效應模型、門檻模型和空間杜賓模型,多維度實證檢驗了環境規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主要結論如下:①環境規制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呈先促進后抑制的“倒U”型非線性影響,且一旦環境規制強度跨越過拐點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升效應在區域經濟發達城市中更為受限;在區域異質性上,蘇浙滬地區享受到的環境規制紅利相比于安徽地區更大,對中心城市的積極影響也大于外圍城市。②綠色技術創新的中介作用存在且起到強化效應,表明綠色偏向性技術創新與環境規制能夠對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推動合力。③長三角城市高質量發展中環境規制的空間溢出效應也得到證實,與本地呈現出相同的“倒U”型非線性變化趨勢,且對于經濟上依賴性越強的地區,這種影響越大,表明環境規制有助于形成地區間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

(二)政策啟示

(1)實施差異化的環境規制政策。在環境規制能夠成為推動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動能的現實之下,地方政府實施環境治理政策切勿采用“一刀切”方式,對各類污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或未達到排污許可管理要求的企業,可以采取錯峰生產措施。具體而言,欠發達城市可以通過高污染行業的環境準入、加大環境治理投資力度等措施不斷強化環境規制力度,使其盡早達到“倒U”型曲線的峰值。而對于區域經濟發達城市,應該把減緩高環境規制強度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利影響作為努力方向。環境規制包括社會性規制和經濟性規制,其中前者是以確保環境改善、提高環境質量等為目的,必須繼續維持和加強,那么要想放松規制可以從后者角度出發。以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手段為重點,大力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舉措,精減執法頻率,嚴格控制監管成本的同時減輕企業負擔,將環境規制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紅利優勢發揮最大。

(2)充分發揮綠色技術創新在環境規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傳導效應。環境規制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對長三角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內生動力的路徑機制,預示著地方政府必須明確對傳統技術創新進行生態化改造,把生態效益納入技術創新的目標體系中,推進技術進步的綠色偏向性。例如支持在示范區開展排污權、碳排放權、節能環保質押融資等創新業務,加大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專向化財政補貼力度,從政策制度上鼓勵企業致力于先進綠色清潔技術、設備的研發與推廣使用,激發企業研發潛能,讓綠色技術創新成為推動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硬件”技術支撐。

(3)重視環境污染的跨區域轉移和治理問題。環境規制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典型的溢出性特征,在發揮長三角地區外圍城市推動城市群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潛力的同時,要避免鄰邊地區環境污染的跨區域轉移。一方面,制定嚴格的環保標準,提高鄰邊地區企業的準入門檻;另一方面,適當提高重污染企業的遷移成本,對污染嚴重企業甚至可采取關停整治措施。此外,探索并建立跨區域的環境聯合監察、執法與評價制度,健全區域的生態資源綜合管理,共同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環境正外部性的實現,最終打造“綠色長三角”。

(4)創新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機制。長三角區域內環境規制對安徽地區和外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效應還有待深化,這表明政策實施要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現實區域差異,在“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下,明確合作補償和利益協調機制。聚焦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中心城市建設,統一規劃污染產業的集中布局、共同治理,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此外,經濟發達城市要加大對落后城市尤其是安徽地區的資金、綠色技術支持,消除行政壁壘對優質生產要素區域間自由流動的限制,實現核心城市與邊緣城市之間的經濟聯合和技術合作,最終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高質量綠色環境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當代陜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99热免费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夜夜操国产|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jizz|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在线免费看片a|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国产迷奸在线看|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永久毛片在线播|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亚洲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AV网站中文|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第九页|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午夜三级在线| 亚洲天堂网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正在播放|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九一九色国产| 一级全黄毛片|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亚洲一区毛片| 色悠久久综合|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欧美97色| 女人天堂av免费|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亚洲天堂啪啪|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91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