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通訊員 王宗陽
濰坊寒亭,水發集團首次躋身中國企業500 強之際,記者在水發集團下屬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山東農交中心”)采訪時看到,該中心在全國率先打造出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農村產權金融服務平臺、農村陽光招采平臺和農村產權運作基金于一體的“三平臺一基金”,助力鄉村振興的“山東農交創新服務模式”,以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著力點,持續拓寬流轉交易,創新金融服務,強化陽光招采,完善運作基金。截至今年8 月底,山東農交中心累計市場服務規模突破115 億元,位居全國前四,金融服務規模超29 億元,位居同行業首位,并且形成了可向各地復制推廣的經驗。
在聞名全國的蔬菜之鄉濰坊壽光,當地龍頭企業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剛剛在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完成大棚所有權抵押登記業務,并經該中心與金融部門對接,以255 個溫室蔬菜大棚所有權及1572.78 畝土地經營權為抵押物,成功貸款5000 萬元。“這樣一來,我們的大棚所有權價值充分釋放出來了,‘沉睡的資產’一旦被激活,就打通了資本流向農業農村的關鍵通道,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金融新動能。”壽光蔬菜產業集團負責人對記者說。

山東農交中心工作人員在濰坊種子谷基地現場提供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服務
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各類產權歸屬逐步明晰,全省農村產權交易由零星分散、線下各自為戰、單一業務服務模式向統一市場、線上規范操作、提供綜合性服務轉變的需求愈加迫切。中央和各省市均高度重視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提出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提供綜合性交易服務。2020 年,水發集團與濰坊市政府簽署合作共建協議,原有的齊魯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更名為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全面完成向省級平臺轉制升級,并獲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頒發的全省唯一一張農村產權交易業務許可證。以此為契機,運用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將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農村產權金融服務平臺、農村陽光招采平臺和農村產權運作基金統一納入農村產權云平臺,實現了“一站式接待、一站式服務、一次性辦結”的一網通辦模式,在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轉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上走出一條新路。
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菲向記者介紹,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作為全省統一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牽頭組織建設單位,在這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逐步搭建起“三平臺一基金”,并組建了1000 萬元的農村產權運作基金,成為全國首個管理農村產權運作基金的交易中心。同時,在全國率先建設全省農村產權交易一張網,集“交易中心+數據中心+結算中心+金融中心”于一體、聯接N 個縣區分市場平臺的“1+4+N”的農村產權資本市場。
山東農交中心借助政府授權的農村產權抵押登記職能,打造農村產權“交易鑒證+抵押登記+銀行貸款+政策擔保+貸款貼息+風險補償+不良處置”的抵押融資鏈條,為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增加了產品供給,拓寬了融資渠道,延伸了服務鏈條,降低了融資成本。更有意義的是,將農村產權抵押范圍擴大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住房、大棚、林權、大中型農機具、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地面種植物及附屬設施、農村集體股權、海域使用權、農村知識產權、農村土地流轉收益權、水域灘涂養殖權等12 項內容,解決了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無統一抵押登記機構和融資無抵押物的問題,也標志著山東農交中心成為全國首個政府授權的農村產權抵押登記機構和具有融資功能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
上文提到的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增加。隨著山東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范圍逐步擴大,在農村產權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做好促進產權流轉的文章。
“我們針對流轉交易、金融服務等業務出臺了20 余項管理辦法、交易規則和近百項模板材料,為各項業務全面依法合規開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山東農交中心副總經理咸金君說。目前,該中心業務已覆蓋山東9 個市,設立了45 個縣級服務中心,初步構建起全省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統一聯網、五級聯動的市場服務體系。
德州樂陵是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2020 年與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合作,成立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樂陵市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搭建了“三庫一平臺”(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數據庫、農業經營主體供需信息數據庫、小微工程建設主體名錄庫,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市、鄉、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流轉服務體系,實現“一站式、全方位”服務。一舉實現了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喚醒了農村沉睡多年的資源,更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前不久,安丘市大汶河旅游開發區大楊戈村的166 畝集體土地在山東農交中心掛牌流轉,最終以每年1500 元/畝的價格成交,溢價率高達200%,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過16 萬元,獲得了經管部門、社區干部和農民群眾的一致好評。“這次流轉交易,解決了多年來因承包不透明引起的問題,真正做到了‘干部清白、百姓明白’,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大楊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于加德感慨地說。
寒亭區“海水稻小鎮”項目用地涉及流轉面積3.37萬畝,通過在平臺公開掛牌交易,提升了流轉效率,吸引了眾多經營主體參與流轉,流轉價格由村民單獨對外流轉的600 元提高到1200 元,幫助老百姓實現收入翻倍的同時,平均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過50 萬元。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深刻感受到,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對于發揮市場價值、挖掘農村產權的內在潛力有著巨大作用。農村產權交易已經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和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拓展農業農村投融資渠道的重要抓手,助力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升了農村基層治理水平。”王菲對記者說。
該中心將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作為持續發展的壓艙石,探索集體資產資源、項目招投標等多種產權交易,和線下線上結合的一網通辦模式,為群眾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9 月,記者在該中心看到的數據顯示,該中心已經盤活各類農村閑置資源超120 億元,服務各類經營主體23700 余家,減免各類交易費用超過3800 萬元。
此外,山東農交中心還在全國率先創新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模式,先后與20 余家金融機構合作推出“惠農產權貸”“貼息產權貸”等普惠金融產品。截至8 月底,累計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補償等涉農金融服務業務4300 余宗,支持涉農貸款超30 億元,降低融資成本1000 多萬元,涉農金融服務業務總量位居全國農交所首位。
為了做好涉農金融服務,農交中心還利用平臺信息聚集和資源整合優勢,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以及金融機構聚合到一起,積極撮合雙方交易,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應用到實際中,已經累計發布供求信息10 萬余條,喚醒了農村沉睡資產,激發了農村要素資源活力。對此,當地政府給予高度評價:“農交中心成了助力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要素平臺。”
“今后,我們還將加快規范、提升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服務,不斷完善交易體系建設和要素市場配置機制,完善市場布局推動業務擴面增量,全面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推動全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王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