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莉,劉 云,任 穎,郭春紅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臨沂 276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加強與國際及港澳臺地區的交流與合作,要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開展護理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先進護理理念,加強在護理人才培養、業務學習、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1]。“一帶一路“倡議帶來了國際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新趨勢、新契機和新挑戰。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必須依靠學術英語[2]。為積極響應這一倡議,我校護理專業(涉外方向)護理英語課程開展了相應教學改革,以提高專業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為核心目標,結合目前世界上護理領域最權威的國際護理專業英語技能認證考試(OET)的考試項目設置、考試內容以及評分機制,探討基于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的高職護理英語課程改革策略。
國際護理專業英語技能認證考試(OET)是由墨爾本大學設計的一種專門評估在澳洲本土之外受訓的醫生和護士等醫務人員英語運用能力的測試。該考試成績可作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員申請在英語國家執業的英語水平能力證明,目前認可該成績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迪拜、新加坡、馬耳他、納米比亞和烏克蘭。其被認為是醫療衛生專業人員走向國際職業生涯的通行證。OET的認證實質主要包括:(1)注重專業英語交際和應用能力考察;(2)覆蓋工作場所的典型工作任務;(3)評價方式嚴謹細致,準確反映應試者的專業英語運用能力[3]。
OET分為聽、說、讀、寫4個單項模塊測試,聽力分為3個部分,42個題目,時長45分鐘;口語部分大約20分鐘,包含2個任務,考核方式為角色扮演;閱讀分為3個部分,42個題目,時長60分鐘(A部分15分鐘;B和C部分共45分鐘);寫作部分45分鐘,格式為信件。
1.2.1 測試項目齊全,突出語言交際和應用能力 測試內容包括聽、說、讀、寫,對比國內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和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聯合舉辦的醫護英語水平考試(Medical English Test System,METS),該測試最大的特點是多了口語考試,突出了對語言運用而非單純語言用法的考評,是一項建立在交際性語言活動模式基礎上的考試[4]。口試中不僅考核了考生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如詞匯、語音、語調等,還包含了臨床治療性溝通的能力檢測,因此是考試項目比較全面的考試體系。
1.2.2 測試內容專業,覆蓋工作場所的典型工作任務 OET的項目是由外語背景和醫學專業背景專業人士共同研發,聽力模塊內容分別來自醫患咨詢、醫療工作場所以及醫學專題講座,考生需完成醫療文書的記錄和選擇題;閱讀模塊的任務類型分為快速閱讀任務和精準閱讀任務,閱讀材料為醫學主題相關材料,如醫療政策、醫院規章制度、技能操作手冊等;口語模塊采取角色扮演對話的方式,考生充當護士,考官模擬患者、健康咨詢者、患者的親戚和照護者等;寫作模塊考題根據病例記錄寫一封信件,通常為轉診信。所有考試內容均基于臨床典型工作任務。
1.2.3 評價方式嚴謹,準確反映考生的職場英語水平 OET的評價結果共分為A、B、C、D、E 5個檔次,B檔為海外護理工作人員在澳洲工作所需的最低英語技能水平(相當于雅思7~7.5分),即考生能在相關職業領域進行有效的溝通以及展示良好的信息理解能力。以口語和寫作模塊為例,口語模塊評分主要依據口頭溝通的語言技能(可理解度、發音、流利度、得體性、語法和表達結構準確性)和臨床溝通技能(建立治療性關系、理解患者的角度、構建溝通的框架、收集信息和提供信息);寫作評分主要依據文章的切題度、結構的簡潔性和明確性、語體風格基于臨床專業特點、組織布局的邏輯性和語法、拼寫、標點的準確性)。
基于OET的結構和特點,以及職業教育教學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基本規律,本課程探索基于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的高職護理英語課程改革策略,課程改革框架見圖1。

圖1 基于OET的護理英語課程改革框架示意圖
護理英語是我校護理專業(涉外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是融合護理學和英語兩門學科的交叉課程,旨在培養具有一定護理國際交流或國際視野,能在各類國內外醫療衛生機構、中外合資醫療機構從事護理工作的應用型護理人才。傳統教學中融入了護理崗位需求,設立了“以應用型國際護理人才”為本位的培養目標,著眼點在真實崗位情境下專業英語知識系統的教學,注重課本內容的分析,逐字逐句進行內容解讀。盡管專業情境下的英語教學可以引起護生的共鳴,但護生仍處于語言驅動下的被動學習狀態。OET的考核內容突出“以護理對象的需求出發”和“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現代護理理念,如口語溝通考核中不僅強調了英語語言使用的規范性,還強調了臨床溝通技能,如是否能建立治療性關系?是否能提供充足的專業信息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等?這種語言考試內容和先進護理理念的結合,確保通過考試的護生具備在臨床工作環境下準確流利應用專業英語的能力。本課程的理念改變了過去“語言驅動的專業英語學習”,在“以護理對象的需求”“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指導下,構建“全人全生命周期護理”的課程結構。在設計每個情境的具體內容時,強調護生根據工作任務,應用護理實踐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跨文化護理能力等綜合能力分析任務,探索分析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技能和臨床溝通技能,最終使專業英語應用能力伴隨護理實踐過程并內化于心。
課程設置圍繞“以了解和滿足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的全生命周期護理觀,按照OET護理測試相關工作領域和臨床護理工作崗位過程分為3個“活動模塊”:門診護理、住院護理和社區家庭護理。三者呈現遞進關系,幫助護生完成一個人從疾病到健康的全過程護理。專業人員要想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內進行有效交際,必須掌握基于該學科獨特的專業特性的語言構建和交流的具體形式(如語篇結構、修辭手段和句法特征等),才能有效構建口頭和書面語篇,最終真正融入自己的學科領域[5]。“門診護理”主要初步運用基本句型和相對簡單的醫學詞匯完成收集患者信息和生命體征等基本任務,形成對護理職業的感性認識;“住院護理”需要護生運用更高級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復雜的醫學詞匯,逐一展開訓練,逐步成長為專業技能人員;“社區家庭護理”幫助護生拓展護理范圍,體會到護理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每個人恢復健康,來完成其社會角色賦予的各種相關活動。一系列的模塊安排保證了護生的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緊密貼合學科需求,見表1。

表1 基于OET的護理英語課程結構設計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Swain在其論著中,通過對比母語學習者和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發現,二者不論在閱讀理解還是聽力方面,其能力是大致相同的,然而在寫作和口語表達上卻有明顯的差異性,母語學習者表現要更加優秀。因此其“輸出假說”提出,“可理解的輸出”是語言習得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輸出可以使學習者鞏固舊知識,構建新知識。學習者在語言輸出過程中可以通過互動溝通和書寫對語言結構、形式的分析,使語言內化于心[6]。語言輸出還能喚醒學習者的學習意識。結合OET所覆蓋的各個典型任務,把護生的專業英語輸出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教師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逐步提高教學效果。
2.3.1 初步認識工作任務(識別線索和分析線索) 發放閱讀材料,護生初步了解和工作任務相關的專業知識,接著發放聽力材料,材料來源于臨床工作場景的對話,聽對話過程中,護生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識別患者存在哪些護理問題、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務。最后完成初步認識工作任務的第一個環節。以第一個單元“門診”為例,閱讀材料的內容為“醫院門診收治患者流程”,通過學習,護生可掌握門診收治患者的流程中涉及的醫學專業詞匯以及對比國內外流程的區別;聽力材料則涉及3個工作任務的對話,“迎接新患者入院”“核對患者基本信息”和“測量記錄患者的基本體征”,通過學習,護生掌握了該語境下規范地道的專業英語詞匯,短語、句子結構及表達。此時教師結合OET考核指標,提取閱讀材料和聽力材料的專業語素信息,如基本流程中包括哪些任務?護士在對話中如何介紹醫院?測量基本體征時怎么描述各個指征?喚醒護生對于本次課主題的意識,引導護生思考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語言支持內容。
2.3.2 提煉細化任務環節(合作討論和制訂方案) 基于真實的臨床案例布置小組任務,護生在確定工作任務后,大家開展合作討論,羅列解決任務的實際工作步驟,并對應每個工作步驟寫出涉及的詞匯、短語、語法、語音、語調等專業英語要素,同時要求護生結合護理專業開展治療性溝通涉及的要素,如目光的接觸、撫摸、沉默、移情等,最終形成一個完整方案,實現提煉細化工作任務的第二個環節。
2.3.3 多元評價任務效果(情境模擬和師生共評) 語言的最終輸出落在任務匯報的兩個主要環節:口語表達和書面報告。參照OET的認證評分量表,口頭表達部分依據口頭溝通的語言技能和臨床技能;寫作部分依據切題度、結構、語體風格等進行評判。評價的標準分為A、B、C、D、E 5個技能等級,即A(能流利有效溝通,完全理解口頭和書面專業信息),B(能有效溝通,較好理解專業信息),C(能夠互動,但未能達到各類保健醫療委員會要求),D(有限互動,錯誤較多,引起歧義)以及E(不能進行有效互動)。評價的主體不再單純是教師,而是師生共評。一方面讓護生感到他們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激發他們參與教學的興趣;另一方面,在評價過程中,護生可對比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