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鋼,尹 青,王 欣
(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3)
教育部、國家衛計委于2014年發布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的文件,要求深化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培養改革,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推進醫學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完善以能力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嚴格臨床實習實訓管理,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提升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傳統的以授課為主體、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LBL)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教學的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是目前醫學教學改革的基礎。
案例教學法(CBL)最初應用于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因取得良好的效果,后來也在醫學教學領域逐步推廣應用[1]。CBL作為一種新的改良教學方法,是以病案為基礎,讓醫學生將自己引入病例診療過程中,通過轉換角色,從醫生的角度對典型病例進行分析、判斷,其教學重點是培養臨床醫學生綜合處理能力,將所學的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完成醫學生向臨床醫生的轉變。外科學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診斷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影像學以及解剖學等諸多學科,是培養醫學生臨床綜合處理能力的必修課程。本課題以胸外科為教學試點,在外科學本科臨床教學中應用微信平臺輔助CBL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融入臨床教學中,并與LBL進行對照研究,用以探索臨床教學方法,并評估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2018年1—12月于我院胸外科筆者代課的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見習學生44例設置為LBL組,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21.4歲。將2019年1—12月于我院胸外科筆者代課的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和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見習學生44例設置為CBL組,采取醫教協同視角下微信平臺輔助CBL教學模式。其中男性20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2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采用《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9版)“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章節進行臨床教學。所有研究對象對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LBL組:由帶教教師帶領學生給患者查房后,在辦公室講解肺癌發病機理、病理、表現、治療、預后等,以講授為主。
CBL組:(1)根據CBL教學法原則,教師提前一周將案例(肺癌為例)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通過微信平臺發給學生,針對案例進行交流討論,鼓勵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在課前查閱學習相關資料。(2)正式授課,根據案例,在課堂提供病史,讓學生以醫生角色補充詢問病史、查體和輔助檢查資料等。(3)按照CBL教學法原則提出問題,如該案例的疾病診斷可能是什么?診斷依據是什么?為確診還需要完善哪些檢查?該疾病需要與哪些疾病鑒別?治療方案和原則是什么?(4)分組討論,由各個小組按角色模擬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分析需要開展的輔助檢查、診斷及治療方案等臨床診療過程。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匯報結果,其他學生給予補充。(5)由帶教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結果,圍繞臨床案例,解決案例的重點和難點,并進行總結,見圖1。

圖1 授課路線
考核形式有兩種:(1)授課結束后立即進行理論知識試卷考試(限時閉卷,100分),評價學生對肺癌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2)授課結束后立即采用問卷的方式,調查師生互動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拓展培養、學生對授課形式滿意度、學生對收獲知識情況等的評判(測評標準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代表完全不滿意至完全滿意)。
通過SPSS 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圖2 學生基礎理論考試成績分布
調查顯示,CBL組理論考試成績顯著高于LBL組(P<0.01)。

圖3 學生問卷測評情況
表1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及問卷得分(±s,分)

表1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及問卷得分(±s,分)
項目LBL組(n=44)CBL組(n=44)t P理論考試成績師生互動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拓展培養學生對授課形式滿意度學生對收獲知識情況等的評判76.818 2±10.841 9 3.818 2±0.724 1 3.795 5±0.631 7 3.500 0±0.664 7 4.000 0±0.482 2 4.727 3±0.450 5 4.431 8±0.501 1 83.977 3±10.652 0 4.590 9±0.658 3 4.272 7±0.585 2 4.000 0±0.528 3 4.613 6±0.689 3 4.909 1±0.290 8 4.886 4±0.321 0 3.124 5.238 3.676 3.906 4.838 2.249 5.067 0.002 0.001 0.001 0.001 0.001 0.027 0.001
調查顯示,CBL組在師生互動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拓展培養、學生對授課形式滿意度、學生對收獲知識情況等的評判得分比LBL組高(P<0.05)。
在醫學教學中,CBL是通過引導醫學生對具體醫學案例的診斷、治療進行分析討論,達到提高臨床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法。實際上,臨床醫生在執業過程中都在不斷從案例中獲取經驗,發現不足。在某種程度上說,CBL其實是廣大醫學生學習生涯的必修課。國外諸如哈佛大學等名牌醫學院早已在臨床教學中成功實施CBL教學多年[2]。本研究發現,實習學生對微信平臺輔助CBL教學模式的認可率較高,普遍認為該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師生互動、顯著增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拓展能力等,學生對授課形式滿意度高。無論是客觀理論知識考試,還是學生主觀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情況,CBL組均顯著優于LBL組(P<0.05)。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體會到CBL教學有以下3個特點:第一,在CBL討論階段,每位醫學生都要根據病案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對他人的方案發表見解,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加強,人際交流的能力也得到提高。第二,CBL教學摒棄了以往學生死記硬背的讀書方式,引導學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第三,重視雙向交流。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收獲多少要到最后考試時才知道。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首先提前預習,主動查閱相關理論知識。為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需要經過反復縝密思考、反復查閱資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一步應視為能力的升華。討論過程中,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對病案分析的情況及時給予引導,這也促進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認為,CBL教學模式能調動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鞏固醫學理論知識,同時對授課教師授課能力的提高也具有積極意義。
微信平臺作為數字時代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將其與學生教學活動相結合,目前有很多探索[3]。微信輔助教學有很多優勢。首先,在教學前建立微信群,將常見病典型病例的知識點上傳至微信群,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其次,通過微信平臺可以提供如微視頻、圖片等多種資料,讓某些枯燥乏味的醫學知識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并及時反饋學習心得體會,提高學習效率。最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使用微信關注醫學公眾號,了解相關醫學新進展與新技術,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思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健康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就必須要加強醫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外科學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全面綜合型醫學人才。課程思政并不是增設一門政治課程,而是在課程教學的各環節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014年,上海首先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中,完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形成課程思政理念,在各大院校積極開展起來,收到良好的效果[4]。
臨床醫生需要仁術,更需要仁心。外科學教學是培養醫學生責任感的重要課堂[5],但是目前部分學生存在社會責任感缺失,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紀律懶散。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合外科學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成為新形勢下醫學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問題[4]。本研究在課前預習部分將齊魯醫學院標志性雕塑白求恩及其事跡通過微信平臺傳給學生,讓學生見賢思齊,激發他們努力拼搏、報效國家的斗志。授課討論部分通過與學生交流,力求順理成章地引入思政教育,將胸外科教學與生命教育結合,樹立學生敬畏生命的意識,體會到救死扶傷的深刻內涵。我們認為,通過對外科學教學整體規劃,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內容,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培養高技能綜合型人才。
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本研究采用CBL教學主要在疾病診療方面對學生加強了訓練,但對胸外科手術操作方面仍缺乏訓練。CBL在胸外科手術操作實踐中的應用還需進一步研究探索。
本研究的創新點集中在課前將典型病例的知識通過微信平臺與學生交流,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在CBL案例討論中,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其對具體醫學案例的診療思路、治療方案進行分析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復雜的學科中發現問題的主線,繼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手段,融合多種學科知識,全面培養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研究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培養高技能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