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琴,黃文娟,巫雪蘭,何麗瑜
(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300)
2019年4月30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實施方案。隨后,廣東省部分公辦高職院校會同辦學水平較高的國家、省示范性中職學校設立高職專業學院試點班,開展“推薦+測試”自主招生試點工作。2019年5月河源市衛生學校被廣東省教育廳批準設置為廣東省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的高職專業學院試點班。高職擴招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將對我國教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高職院校百萬擴招計劃給高職教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對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因此,必須針對學情變化和技術發展新趨勢對課程教學進行重新設計[1]。
健康評估是護理、助產專業學生必修的主干課程,是護理基礎課程向臨床課程過渡的橋梁學科,主要內容包括健康史、身體評估和實驗室檢查等。丁琦等[2]提出,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是以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選取多個學習性工作任務或項目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以崗位任務的完成過程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因此,我校在課程內容改革上對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點,體現護士執業能力標準的要求,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重視培養學生臨床工作思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基于專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和臨床護理工作需求,解決健康評估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減少理論與實踐知識的重復,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調整學時,將與護理學基礎重復的“護理病歷書寫”“護理診斷”,與心理與精神護理重復的“心理與社會狀況評估”內容轉變為實踐任務。采用臨床崗位工作流程,遵循對人的身體從上到下、由外向內進行健康評估,將教學內容設計為三大模塊9個項目(見圖1)。以項目六“全身體格檢查”任務四“胸、腹部評估”為例,將課程內容整合為8個子任務,按胸、腹部疾病患者到醫院就診時護理工作者從接診→問診(健康史采集)→癥狀評估→護理體檢→評估運用的工作流程,完成胸、腹部問診訓練,評估基本方法強化,胸、腹部評估(由上到下、由外向內)以及評估運用的學習考核。

圖1 胸、腹部評估教學內容設計
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趨勢,我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網絡資源優勢,對高職專業學院試點班的健康評估線上、線下聯動教學進行實踐探索(見圖2),旨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線上充分應用云班課、釘釘、雨課堂、微信、希沃班級優化大師、問卷星等開展翻轉課堂,以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學生課前、課中、課后隨時隨地學習以及教師線上、線下隨時隨地答疑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果。

圖2 教學模式設計
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基于學、教、做一體教學思路,以項目教學為載體,聯合任務驅動、角色扮演等方法,結合臨床工作實際,運用護理查房模式,廣泛應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理論課引入小組討論、直觀演示、任務驅動、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實訓課運用高仿真模擬人或者學生標準化病人,通過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查房形式等進行操作練習,加強學習體驗,增強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和真實性。教學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使整個課堂符合學生“求知—感知—掌握—鞏固—運用—評價—升華”的認知規律,達到知行合一、教學相長的效果。

圖3 教學流程設計
(1)課前。借助教學平臺發布課前任務書,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及自主學習能力,內容主要包括:①預習任務(預習調查題目或預習筆記),目的是通過調查題目,為做好學情分析提供依據并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調整教學策略。②掌上學習資源(包括微視頻、微課、剪輯網絡醫學視頻、PPT課件或資源鏈接等),目的是通過掌上學習資源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和熟悉理論和技能知識要點。③實訓場地及物品準備,要求學生課前到實訓室協助實訓員布置實訓室及用物、模型,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2)課中。以引導學生先行后知,知行合一為主線。①第一課時情景導入(情景案例或學生現場演繹或剪輯醫學視頻等),提出任務,以項目教學為載體,學、教、做一體,鍛煉學生臨床思維,突出學生學習能力培養。②第二課時小組合作(運用護理教學查房模式),通過角色扮演,借助仿真模型或標準化病人進行任務實施,并利用助教(優秀大專學生志愿者)巡堂指導,強化學生的臨床護理崗位工作適應,培養職業素養及能力。③課堂信息技術貫穿全程,線上、線下聯動教學,寓教于樂,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從傳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體驗、探索、實踐,增強主觀能動性,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教學。
(3)課后。再次借助教學平臺發布課后任務,強化學生學習和素養能力培養,內容主要包括:①課后理論作業(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相關復習題或課后復習小講課或課后思維導圖筆記等)。②課后技能鞏固(參考、對照掌上學習資源,業余時間預約實訓室或在宿舍內進行復習,并拍攝、上傳練習視頻至教學平臺)。③素養提升(課后安排學生整理實訓物品,打掃實訓室衛生等)。
教學評價由兩個核心部分組成,一是對課程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即教學評估(包括課堂與課外);二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課堂評價、理論與實踐考試)。教學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采用自評、互評(生生互評、小組互評)、他評(教師評價、標準化病人評價、行業專家評價)的三維評價方式。考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職業素養三方面,其中理論考試占總成績的40%、技能考核占40%、職業素養考核占20%(見圖4)。

圖4 教學評價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