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琴,劉伶穎,郭 英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閩東醫院,福建 福安 355000)
臨床實習是護理實習生將理論知識向臨床實踐能力轉化的必要過程,是護生正式接觸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階段[1]。由于醫學倫理和當前醫患關系緊張,護生在實習期間極少有機會直接處置和搶救患者。在發生緊急情況時,通常是帶教教師進行操作,護生只能在旁觀看,很少有鍛煉的機會[2]。這極大地制約了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他們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模塊化集訓模式的提出是受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塊化技能培訓)的啟發,MES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側重培養職業崗位工作能力[3]。本研究應用模塊化集訓模式對普外科實習護生進行集中培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護生的臨床綜合能力和臨床教學質量。
選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本院普外科進行臨床實習的60名護生,其中專科47名,本科13名,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21.23±1.57)歲。將2019年1月至6月實習的30名護生作為對照組,其中本科7名、專科23名;2019年7月至12月實習的30名護生作為觀察組,其中本科6名、專科24名。納入標準:(1)在臨床實習,身心健康的護生;(2)知情同意,愿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者;(2)各種原因無法接受訓練者。對比兩組實習護生的年齡、學歷和以往考核成績,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應用類實驗性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一對一帶教模式,觀察組采用傳統一對一帶教模式+模塊化集訓模式。
1.2.1 成立模塊化集訓教學小組 模塊化集訓教學小組由護士長、科室總帶教以及兩名具有5年及以上臨床工作經驗的護師組成。其中護士長擔任集訓組組長,主要負責對整個教學計劃進行設計;總帶教主要負責集訓課程的安排;兩名護師主要負責實習生理論知識講解和實踐技能培訓。出科考試由一名不在集訓教學小組且具有主管護師資格的護士對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護理記錄書寫能力進行考核。
1.2.2 研究設計(1)教學資料:準備模擬臂一個、備用床一張、多參數床邊心電監護儀一臺,床旁有呼叫器,設備帶上有氧氣卡口、電源插口等。(2)病例設計:患者,男性,33歲,車外傷1小時入院,診斷“失血性休克,脾破裂”。患者由120轉入,交接時BP 90/55 mmHg,心率 120次/分,呼吸 24次/分。(3)訓練流程設計:一名護生扮演患者,總帶教介紹模擬病例資料及病情,一名護師扮演醫師下達醫囑,一名護生執行。現場進行手機錄像,結束后護士長根據錄像內容對護生進行點評。(4)搶救流程:患者入院→觀察生命體征→心電監護→心肺復蘇→吸氧→靜脈輸液。
1.2.3 訓練方法 兩組護生在普外科實習期間均接受傳統一對一帶教,熟悉搶救車的布置、急救藥品等,掌握普外科常見的體位、靜脈輸液、動靜脈采血、心電監護、心肺復蘇、給氧法(氧氣筒及中心給氧)及護理記錄單的記錄。除此之外,要求護生每周溫習當周學習內容,由護士長進行隨機提問。觀察組護生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采取模塊化集訓模式。模塊化集訓模式:在第一周的前5日,護生邊實習邊參加5項搶救項目集訓,即每日接受一項理論學習和操作培訓,研讀學習資料,熟練掌握普外科搶救流程,熟悉搶救車物品,復習靜脈輸液和采血方法,在模擬臂上自由練習。第二周和第三周對5項護理操作結合臨床實踐模擬搶救情景進行綜合急救訓練。第四周結束時進行考核、測試。
出科時,對兩組護生采用《55項臨床護理技術操作標準》中的項目(觀察生命征、心電監護、心肺復蘇術、靜脈輸液、給氧法)進行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護理記錄能力考核以及應變能力心理測試。應變能力心理測試問卷有25個條目,14個條目以肯定或否定回答得5分,11個條目為多選,選擇正確得2分或5分或10分,總分為136分,76~136分為應變能力強,30~75分為應變能力一般,30分以下為應變能力差[4]。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護理記錄能力由一名不在集訓教學小組且具有主管護師資格的護士進行考核,應變能力心理測試問卷為自評問卷,護生現場填寫后回收。
原始數據整理后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生出科時的理論知識得分和護理記錄能力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操作技能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得分,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護理記錄能力考核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護理記錄能力考核得分比較(±s,分)
組別 理論知識 操作技能 護理記錄能力對照組觀察組t P 87.07±1.95 87.90±2.73 2.002 0.181 88.37±2.22 90.87±1.98 1.672 0.000 91.87±1.28 92.60±1.69 2.001 0.064
兩組護生出科時的應變能力心理測試問卷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得分,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應變能力心理測試問卷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生應變能力心理測試問卷得分比較(±s,分)
組別 得分t P觀察組對照組90.33±11.36 84.03±11.88 2.0020.040
本研究提出新的臨床教學培訓模式,即將5個搶救時最常用的項目(觀察生命征、心電監護、心肺復蘇、靜脈輸液、給氧法)通過設立的搶救流程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模塊化集訓。參加臨床急救的護士通常需要熟練操作、準確溝通、及時記錄等綜合能力的配合。模塊化集訓能將急救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進行整合,根據知識的關聯性,形成具體的知識模塊,提高護生學習積極性和臨床操作能力。賈麗琴等[5]研究表明,模塊化集訓模式能提高口腔科門診護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臨床綜合能力。
應變能力是指面對意外事件等壓力,能迅速做出反應,并尋求合適的方法,使事件得以妥善解決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應對變化的能力。應變能力對保證護理質量和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是護士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應變能力心理測試問卷得分均處于應變能力強的分數段,反映出護生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且觀察組得分比對照組得分更高(P<0.05)。兩組護生的應變能力都較強,可能是因為護生已經在臨床上實習過一段時間,一些護生有可能參與過急癥患者的急救,應變能力也會提高。張瑩等[6]指出,具有實習經歷的護生,他們的應變能力會更強。本研究中的觀察組經過模塊化集訓,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護生對搶救流程有清晰的思路,更有信心參與搶救,在急救時能做出快速反應,能快速提升處理急癥患者的應急能力。
臨床模塊化集訓模式能有效提高護生的護理操作技能和應變能力,增強護生主動學習意識,值得在護理臨床帶教中應用。臨床模塊化集訓模式能提高實習護生的綜合能力和應急能力,在新護士崗前培訓中,可采用臨床模塊化集訓模式,持續、有效提高護理隊伍素質。但是,本研究沒有提高護生的理論知識和護理記錄能力,這可能是因為本次研究干預時間不夠長、樣本量不夠。在今后研究中,可以擴大樣本量和延長干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