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妍妍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護理科研是指用系統的科學方法探索、研究、解決護理專業領域中的各種問題,能夠指導護理實踐、提升護理質量、推動和促進護理學科發展[1]。國務院于2011年宣布護理學成為一級學科,與臨床醫學并列,明確并提升了我國護理學科的定位,也為護理學的發展迎來了契機。在此背景下,護理科研更加凸顯出其重要的作用[2]。目前臨床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已逐步被納入護理質量評價體系中,盡管護理科研受到了護理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其他醫學科研領域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臨床護士的科研意識淡薄、科研能力較低,兒科護士更是如此,加之工作難度大、護理任務繁重、護患關系緊張[3],更加限制了其科研能力的發展。本研究通過調查所在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現狀及其科研需求,分析影響兒科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幾點建議,以期為提升兒科護理人員科研能力提供參考和依據。
2020年8—11 月,采用抽樣法選取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0名兒科及新生兒科護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工作年限大于1年的注冊護士;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調查期間未在院工作的注冊護士(病假、產假、進修等);在院工作的非本院注冊護士(進修、實習)。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8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4.0%。
發放紙質版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統計學信息及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科研能力采用潘銀河等[4]編制的《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6個維度,分別為:論文寫作能力、資料處理能力、科研實踐能力、科研設計能力、文獻查閱能力及問題發現能力。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分別為“完全能做到”計4分,“經常能做到”計3分,“尚可做到”計2分,“較少做到”計1分,“無法做到”計0分,滿分148分。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與單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連續性變量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兒科護理人員一般資料(n=188)
兒科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分見表2,得分跨度較大,總體科研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表2 兒科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得分(n=188)
不同最高學歷的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存在顯著差異(P<0.01),本科及以上組科研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專科及以下組;副主任護師及主管護師組與護師組的科研能力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士組的科研能力總分、論文寫作能力、資料處理能力以及問題發現能力低于副主任護師及主管護師組(P<0.05),護士組的論文寫作能力低于護師組(P<0.05);有行政職務組的科研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無行政職務組(P<0.01);已婚組與未婚組科研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工作20年以上的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低于其他3組(P<0.01),入職0.5~5年的護理人員的問題發現能力低于入職>5~10年的護理人員(P<0.01)。見表3。
表3 兒科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影響因素(±s,分)

表3 兒科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影響因素(±s,分)
注:與第一組比較,*P<0.05,**P<0.01;與第二組比較,#P<0.05,##P<0.01;與第三組比較,&&P<0.01
一般資料 論文寫作能力 資料處理能力 科研實踐能力 科研設計能力 文獻查閱能力 問題發現能力 科研能力總分最高學歷本科及以上專科及以下職稱副主任及主管護師護師護士行政職務16.27±2.47 11.94±1.88**14.01±2.18 9.88±1.93**12.30±2.04 8.56±1.55**10.33±1.77 7.38±1.26**12.08±2.01 9.13±1.59**9.96±1.78 7.38±1.46**74.94±3.82 54.00±6.81**16.53±3.66 15.83±2.13 14.44±1.95*#14.29±3.50 13.54±1.81 12.50±1.43*12.22±2.85 11.99±1.96 11.22±1.96 10.13±2.53 10.08±1.62 9.94±1.63 12.07±2.61 11.77±1.91 11.44±1.98 10.20±2.57 9.64±1.48 8.94±1.47*75.44±15.34 72.81±6.40 68.39±7.13*有無24.00±1.58 15.68±2.37**16.80±1.48 11.85±2.13**13.80±1.30 9.98±1.83**15.80±0.84 11.72±2.06**13.80±1.30 9.63±1.78**105.00±3.54 72.28±8.67**婚姻狀況已婚未婚工作年限>5~10年>10~20年0.5~5年>20年16.02±2.78 15.12±2.09 20.60±1.82 13.47±2.17**13.72±2.51 13.27±2.01 12.02±2.30 11.73±2.01 10.06±1.97 10.23±1.58 11.86±2.16 11.62±2.04 9.84±1.92 9.12±1.58 16.30±2.16 16.70±2.86 15.49±2.12 12.65±2.35**##&&14.10±2.04 14.27±2.47 13.29±1.82 10.80±2.59**##&&12.19±1.99 12.61±2.18 11.91±1.92 9.35±2.21**##&&10.30±1.91 10.38±1.79 10.20±1.62 8.15±1.90**##&&12.00±2.03 12.30±2.13 11.66±1.75 10.00±2.29**##&&9.75±1.74 10.45±1.89 9.37±1.63**8.00±1.59**##&&73.49±10.38 71.04±7.69 74.63±7.29 76.62±10.20 71.97±6.90 58.85±10.21**##&&
對護理人員提出的提升自我科研能力的需求進行總結,其中154人(81.9%)希望合理安排科研講座或培訓;92人(48.9%)希望組織統計學相關知識的學習;53人(28.2%)希望制定科研獎勵制度。
《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滿分148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護理人員平均得分為(73.15±10.07)分,得分率為(49.43±6.80)%,其中論文寫作能力、資料處理能力、科研實踐能力、科研設計能力、文獻查閱及問題發現能力均較低,說明整體科研能力不足,與李再云、尚少梅等[5-6]的研究結果一致。護理教育與醫學教育始終存在較大差距,護士在校期間未開設護理科研的相關課程,缺少正規的護理科研相關教育和培訓,科研知識掌握不足。另外,我國兒科護理人才短缺[7],臨床工作任務重,科研活動的開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加之科研意識淡薄,以至于出現兒科護理人員科研態度消極、科研能力不佳的現狀。護理科研薄弱會嚴重影響臨床護理學的發展,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通過對附屬醫院兒科護理人員的最高學歷、職稱、行政職務、婚姻狀況以及工作年限進行調查分析我們發現:(1)最高學歷與科研能力呈顯著正相關,學歷越高,科研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越高(P<0.01)。護士基礎學歷偏低,護理科研相關知識接觸甚少,科研基礎差,但在繼續攻讀學位的過程中,會逐漸加深對護理科研的了解,接受更多與科研相關的教育,有更多機會進行科研思維的培養,所以,本調查結果發現學歷越高科研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越高的趨勢。(2)高職稱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略高于低職稱護理人員(P<0.05),主要表現在論文寫作能力、資料處理能力以及問題發現能力上。高職稱護理人員有著更豐富的護理經驗,對臨床護理問題有更全面科學的認識,所以發現問題的能力更強。現階段,護理人員在職稱晉升的過程中同樣需要科研成果,所以高職稱護理人員在晉級過程中也積累了相應的論文寫作及資料處理的經驗,故該方面能力更強。(3)有行政職務的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突出。護理管理者必須在學歷、科研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滿足相應的要求,所以成為護理管理者必然進行過更多的科研學習與實踐,并且有相應的產出,另外護理管理者作為護理團隊的核心人物,對護理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對自己的要求相對更高,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她們的護理科研能力更強。(4)入職20年以上的高年資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總分以及各維度得分均明顯低于其他組護理人員(P<0.01)。>5~10年護齡組與>10~20年護齡組的科研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最高,略高于0.5~5年護齡組。0.5~5年護齡組的護理職業生涯剛剛起步,臨床經驗不足,無暇顧及護理科研,但基礎學歷普遍較高、學習的積極性高,對護理科研的接觸多于其他護齡組,所以科研能力高于20年以上護齡組,低于其他兩組。20年以上護齡組中的大多數人步入職業生涯后半段,基本完成了主管護師的晉升,對職稱的晉升需求度降低,且教育背景與工作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使該組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總體偏弱。
根據調查分析結果并綜合護理人員的需求,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期對提升護理人員的科研水平提供幫助。(1)重視在校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培養。建議護理院校的教育者科學合理地安排護理科研的相關課程,探索護理科研的教學方法,培養護生的科研能力,提升護理群體的整體科研水平。(2)組建完善的護理科研管理體系。各醫院應對護理人員進行系統化、規范化、多層次的長期組織管理,聘請科研專家作為管理機構的顧問進行科研指導。(3)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培訓,加強統計學知識以及軟件操作的學習。提升護理科研能力任重而道遠,其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所以需要針對性地逐一解決每個問題。統計學知識及操作技能是科研分析的關鍵,同樣需要進行相關培訓。(4)營造積極的護理科研氛圍。為了保證護理科研工作的長期穩定開展及有效推進,醫院應鼓勵護理人員組建團隊,互幫互助、交流合作,并制定科研基金支持計劃以及科研獎勵制度,激發護理人員進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筆者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兒科護理人員進行了科研能力的相關調研,發現其護理科研能力普遍偏低,經統計發現,該能力與最高學歷、職稱、行政職務及工作年限有關,最后提出重視在校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培養、組建完善的護理科研管理體系、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培訓并加強統計學知識和軟件操作的學習以及營造積極的護理科研氛圍4點建議,期望能夠提升兒科護理人員的總體科研能力,為兒科護理的長足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