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楠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手術室護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有非常強的實踐能力。許多醫學院校的手術室護理臨床教學不僅時間有限,而且模型設備落后,不利于護生手術室綜合技能與邏輯思維的培養。缺陷式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模擬臨床醫護工作情境過程中有意設計臨床缺陷或錯誤環節,讓護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找尋工作中的缺陷或問題,并及時總結分析問題所在,從而提高護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1]。為提升高職護生手術室護理技能,將缺陷式情境教學應用于高職護生手術室護理臨床教學中,為建立一種創新型教學方法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選取我院2020級高職護生12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試驗組與對照組各60人。試驗組采用缺陷式情境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兩組護生由同一組教師對其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與教學計劃,對高職護生進行為期3周的手術室護理臨床教學,其中包括顱腦疾病患者手術護理、乳腺疾病患者手術護理、骨折患者手術護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護理。將試驗組護生分為5組,每組12名。現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護理為例,做如下匯報。
(1)知識講解:試驗組護生觀看手術護理視頻,教師詳細講解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過程中器械護士與巡回護士操作注意事項。(2)缺陷式情境教學:5組護生每組隨機抽取1個案例。將每組護生又分為兩個小組,每小組6人,輪換進行角色扮演。每小組護生1人扮演患者、1人扮演麻醉師、1人扮演巡回護士、1人扮演病房護士,還有2人分別扮演主刀醫生、助手。場景一:術前準備間至手術間,由巡回護士和病房護士對患者進行對接。該情景存在的缺陷和錯誤:患者所帶影像資料片并非本人、患者未佩戴腕帶、患者病歷內沒有交叉配血化驗單、患者沒有攜帶術中所需藥品、患者手涂指甲油。場景二:手術前,護士、主刀醫生與麻醉師“三方核對”。該情景存在的缺陷或錯誤:護士、主刀醫生與麻醉師未核對患者手術部位、再次核對過敏史時患者所述與病歷不符、術前未建立靜脈通路。(3)歸納與總結:每組護生尋找兩個場景存在的缺陷與問題進行討論及匯報。授課教師對整個課程進行總結,重點強調易錯與易遺漏點,并結合臨床不良事件案例對因術前交接差錯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進行強化。
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方法。(1)教師利用多媒體向護生講解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前各項護理措施以及交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2)護生分組練習。
2.3.1 考試成績 期末對兩組護生進行手術室護理相關知識考核,包括理論與實踐兩部分。
2.3.2 教學滿意度 采用自制問卷從教學模式、教學資源、學習興趣、學習效果4個方面對兩組護生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評分從“非常不滿意”(1分)至“非常滿意”(5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生對教學滿意度越高。
2.3.3 自主學習能力 采用中文版自我導向學習評定量表對兩組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對比。該量表由Williamson研發,我國學者沈王琴等[2]對其進行翻譯與修訂。量表包含學習意識、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學習評價及人際關系技能5個維度,共計60個條目,正向計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66。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計數資料以(±s)表示,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檢驗水準為α=0.05。
通過對兩組護生的理論與實踐成績比較發現,試驗組理論與實踐成績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理論成績與實踐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理論成績與實踐成績比較(±s,分)
組別 理論成績 實踐成績試驗組對照組t P 95.32±1.59 89.57±2.03 7.33<0.05 96.41±1.88 88.21±1.90 9.19<0.05
通過對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調查發現,試驗組教學模式、教學資源、學習興趣、學習效果4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 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 學習興趣 學習效果試驗組對照組t P 4.82±1.00 2.71±1.89 6.77<0.05 4.68±1.25 2.25±1.87 5.74<0.05 4.88±1.08 2.05±1.37 6.27<0.05 4.95±1.56 2.70±1.29 7.52<0.05
對兩組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比發現,試驗組護生5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s,分)

表3 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s,分)
?
本研究將缺陷式情境教學法應用于高職護生手術室護理臨床教學中,結果發現試驗組護生的理論與實踐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缺陷式情境教學法可提高高職護生的學習效果。有學者認為[3],醫學類課程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傳統醫學類課堂通常是以理論講授為主,與臨床實踐脫節。缺陷式情境教學在高職護生手術室護理臨床教學中應用,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為護生構建了臨床模擬場景,從而更好地調動了護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護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強化了臨床易遺漏點或錯誤點的記憶,培養了護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
通過本次調查結果可知,試驗組護生的教學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缺陷式情境教學法充分得到了護生的肯定。在本次研究中,試驗組護生通過發現與分析手術室護理操作過程中的缺陷或錯誤環節,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增強了護生對臨床工作的體驗。與此同時,通過模擬臨床手術室場景、角色轉變,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幫助護生建立了良好的臨床思維,激發了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了護生對教學的滿意度[4]。
通過對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對比發現,試驗組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缺陷式情境教學中,護生能真切感受到真實的臨床環境,以一種發現者、參與者、探索者的角色參與缺陷式情境教學,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護生的風險意識,促使護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知識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探尋者,使學習策略及行為得到積極轉變,從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將缺陷式情境教學法應用于高職護生手術室護理臨床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加深護生對知識的認知、記憶與應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其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習成績。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在講授護理操作流程的同時,強調手術室護理的完整性與靈活性,突出對護生臨床思維的培養,鍛煉了護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5-6],提高了護生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