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英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醫院普外一科,內蒙古赤峰 024000
作為臨床常見的普外科疾病, 腹股溝疝主要指的是腹腔內臟器經過腹股溝區缺損向外突出形成包塊的病理現象,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考慮與腹壁薄弱、腹內壓力升高等有關[1]。 早期疾病隱匿,癥狀表現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會產生不同程度腹痛、惡心、嘔吐等,嚴重者伴隨腸管穿孔、壞死,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式不當,將直接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2]。 隨著現代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 腹腔鏡手術在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得以應用,其具有創傷小、視野清晰、術后恢復快等優勢,療效得到了醫學界的一致認可[3]。 然而作為一種創傷性操作,手術也不可避免會引起一系列應激反應,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因此對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尤為重要。該次研究收集2017 年5 月—2020 年5 月成人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患者60 例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成人腹股溝疝患者共60 例,均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為30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18~75 歲,平均年齡(48.63±3.72)歲。 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0~74 歲,平均年齡(48.53±3.59)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經體格檢查、MRI 診斷均確診為腹股溝疝, 符合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 年版)》[4];調查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研究目的及相關注意事項, 征得家屬及患者知情同意,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符合手術指征;患者能夠正常交流,年齡≥18 歲。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合并精神異常、心理障礙或意識喪失患者;存在惡性腫瘤疾病患者;聽力喪失、無法正常語言溝通或難以配合患者;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合并嚴重感染或急性感染患者;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5-8]。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入院后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患者予以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等, 針對手術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具體如下:(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針對存在焦慮、抑郁情緒患者要耐心勸導,教會患者情緒調節的方法,學會釋放負性情緒,播放舒緩輕音樂,使患者保持身心愉悅。 采用患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及通俗的語言為患者講解手術優勢、 手術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 分享治療成功案例, 激勵患者正向情緒,積極面對手術,做好配合。 ②術前準備,全面評估患者術前狀態,完成相關檢查。 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訓練,避免術后不適應床上排便引起便秘。 術前1 晚采用500~1 000 mL 肥皂水灌腸,術前12 h 禁食、6 h 禁水。 ③皮膚準備,對劍突下、恥骨聯合及腋中線范圍皮膚予以常規清潔,將皮膚汗毛剔除,避免損傷到患者皮膚,對腹部皮膚予以消毒、清潔,重點清潔臍部,可用棉簽蘸取雙氧水清除臍窩臟物。 (2)術后護理。 ①體位護理,術后患者取去枕平臥位,將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流出堵塞氣管,防止窒息。 清醒后取半臥位,給予患者吸氧干預,氧流量為3 L/min。術后6 h 患者可流質飲食,指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②引流管護理,妥善固定引流管,檢查導管有無堵塞、反折等,觀察引流液性狀、 量及顏色等, 若有異常及時告知醫師給予對應處理。 每天進行1 次會陰清潔護理,48 h 后將尿管拔除。③呼吸道護理,患者麻醉清醒前去枕平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給予吸氧,清醒后調整為半臥位,指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教會患者正確咳嗽的方法,針對痰液黏稠患者可實施霧化吸入,防止肺不張。 ④并發癥護理,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病情及有無并發癥發生, 協助患者定時翻身,防止壓力性損傷,予以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針對合并嚴重嘔吐患者應遵照醫囑給予止嘔藥物治療。切口換藥堅持無菌操作,警惕皮下氣腫、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記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 排氣時間等相關指標。 隨訪1 個月,評估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在護理前后的變化情況。 焦慮自評量表(SAS) 用于評價患者焦慮情況,共20 個條目,4~1 分反向計分,分值越高焦慮程度越高。抑郁自評量表(SDS)20 個條目按級1~ 4 評分,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深[9]。 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 兩組患者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64.36±2.54)分vs(64.41±2.46)分、(64.36±4.24)分vs(64.72±4.47)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77、0.320,P>0.05);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 評分、SDS 評分分別為(34.34±2.27)分、(38.54±5.14)分,優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268、21.225,P<0.05),且與對照組的(45.46±3.37)分、(52.32±3.15)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990、12.520,P<0.05)。
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16.38±4.24)h、(20.31±5.24)h、(32.19±5.27)h、(3.54±1.24)d, 對照組分別為 (20.46±4.52)h、(24.74±5.52)h、(37.32±6.23)h、(4.99±1.04)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06、3.188、3.443、4.907,P<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7%,較對照組明顯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腹股溝疝是指從下腹部到大腿根部的筋膜(覆蓋肌肉的膜)之間,被腹膜包裹的腸子呈囊狀凸出的疾病,與生長發育不良、 腹股溝發育不良及下腹部手術史等有關[10]。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全球每年腹股溝疝手術患者多達2 000 萬, 其中60 歲以上人群腹股溝疝發病率高達2%~5%[11]。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成為成人腹股溝疝治療的首選, 其不僅能夠將疝內容物復位,加強腹壁,而且能夠減輕手術創傷,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但大部分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再加上高昂手術費用、疾病痛苦等,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影響依從性,掌握手術護理要點、輔之以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 其覆蓋患者心理、生理等各個方面,貫穿患者由入院到出院全程,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術前注重對患者的心理評估及護理干預能夠增進患者對自身疾病及手術的認識,減少不必要的擔憂與焦慮,術前密切觀察患者病情,主動詢問患者病史、既往史,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及心理狀態,引導患者表達自己的情感,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促進負性情緒的改善[12]。從研究結果看,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 評分、SDS 評分均降低, 分別為(34.34±2.27)分、(38.54±5.14)分,優于護理前,且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護理模式在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 術前常規檢查、皮膚準備及床上排便訓練等則細節性護理, 是保障手術成功進行的重要操作, 且對術中及術后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預見性處理,以促進患者術后臨床恢復[13-15]。 術后護理主要包括體位護理、呼吸道護理及并發癥護理等多個方面,旨在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縮短住院治療時間。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等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僅為6.7%,低于對照組,提示該護理模式可促進患者臨床康復,有利于增強預后。趙吉英[16]在研究中對20 例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給予圍術期護理,結果顯示無術后并發癥發生,對照組4 例出現并發癥,占20%,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但由于樣本少、精力有限,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在后續研究中應加大樣本、增加隨訪指標,進一步探究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遠期療效的影響, 為臨床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應用于成人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治療,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