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
課堂是人們掌握知識的主要場所,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活動的主要場地,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課堂管理也越來越關鍵。教師必須通過教材上的所有信息,靈活調整上課的內容、課程目標、授課環節、節奏、氣氛、時間等所有因素,以使教學順暢展開的教育活動。課堂掌控能力是一門綜合能力,主要內容包括課堂組織與管控能力、課堂察言觀色能力、課堂有效反饋能力和課堂系統掌控能力。課堂管理應做到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的統一。
一、課堂組織管理能力
教師在課堂中,要通過課程目標、教學方法、用不同管理方式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調動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使其自發、積極、自主地進行獲取知識與能力的活動。在互動形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整個課堂的教學組織管理若能得心應手,老師便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抓住學生的學習信息、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上。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初步會從數學教育的視角提出問題、認識問題,并能綜合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巧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使用意識。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銀行利息、保險、商業有獎存款、分期付款、投資理財、國債管理等財經方面的數學知識教育問題,已逐漸變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常識問題,這不就是我們現代數學教育時所要研究的問題嗎?學習專業知識,就是要利用數學知識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時,我依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優點、心理,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細心鉆研教學,使課程中激發出新生命力,使學生會在實際生活中充分運用數學知識,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統計”時,讓學生先統計教室里課桌椅的數量,再統計小學各年級各班學生的總數量以及男生和女生數量等信息。在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題的同時,逐步認識數據的含義與功能,并了解它們的特征與作用。讓學生在初步學會把原始數據分類整理的基礎上學,會做出幾個有百分數的簡要統計表。會對統計表作出幾個初步的分類,能說明這些統計表中所說明的問題。通過滲透統計學思維,結合統計表的基本知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經常通過這種練習,讓學生更深切地了解到數學研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多重要,學數學的社會價值又有多大,并由此啟迪著他們對做好數學的強烈欲望,進而轉變了“學數學”為“用數學研究”。
二、課堂察言觀色能力
教師可從挖掘、設計、引申、運用、見機行事,讓“麻煩”不再“麻煩”,從而形成更寶貴的教育資源,優化課堂。同時,教師還能在學生的認知矛盾上捕獲可用消息。而由于學生課堂主動性的提高,老師追問、反駁、討論提問的機會增加,學生和教師間也往往會形成認知上的矛盾。教師從學生提問的焦點、學生認知的偏差、教師認知的矛盾上去捕獲可用的消息。
比如,在講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時,教師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實物后,通過學生的分析和回答,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起來說道;“老師,你說錯了,應當是由四條邊圍成的圖形。”等他一說完,還有一位學生起來辯解道;“應當是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條線段就是邊。他們還都有4個直角。”老師繼續笑笑地認真聽著,總結道:“嗯,這幾個同學說得很好,老師期望學生們都能像他們那樣主動思索,踴躍發言,把自己知道的與大家學習有關的說出來,大家互相促進。”那一段時間里這兩個學生學習興致都特別濃厚,而其他的學生受此影響,在上課時發言也特別踴躍。所以我們在課堂中,就要更多促進學生相互合作溝通,利用交流的方法發現新問題,解答和發展新難題。
三、課堂及時反饋能力
課堂信息及時反饋能力,即教師對課堂的所有信息快速準確地做出分類比較、綜合評估、邏輯推理與表達的能力。在教學上,教師要針對所學內容、學生反饋的已有教學經驗、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老師自己的語言特長,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因勢適應,以滿足教學的要求。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根據算式,提出問題。算式(1)6×4+7×4和算式(2)(6+7)×4。根據老師出的這兩道算式編題。
分組展示,互猜說理。
第一組展示編題:芳芳去文具店購買筆記本和鋼筆各4個,筆記本每個6元,鋼筆每支7元。芳芳一共要付給售貨員多少錢?
老師:“請同學們猜猜,這一組同學使用了哪一種算式來編題?請說明,他們的推測根據是什么。”
生1:我認為是算式(2)。(6+7)×4,表示先算出一個筆記本和一支鋼筆共要十三元,買四份,表示有4個13元,所以一共需要52元。
生2:我認為應是算式(1)。6×4+7×4,表示將4個筆記本和4支筆的價錢分別計算,再加起來就是芳芳所要付的錢款,也是52元。
生3:我覺得6×4+7×4和(6+7)×4都對,因為這2種計算方法都能夠解這道題。它們的計算方法并不相同,不過它們的結果都是相同的。
師:兩個方法都對。不管是分別計算還是合著計算,最后都可以計算芳芳一共要付多少錢。其實,這兩個算式是完全相等。
師板書:(6+7)×4=6×4+7×4
本環節主要針對學生以往所學混合運算的知識點,以編題—互猜—追問—交流的方法進行教育,利用學生的能力自主編題目,并通過數量關系,讓學生根據算法說出的“算理”,將分開算和合起來算這2種解題思路建立聯系,使學生明白“算法不同,算理相同”,并同時導出了乘法分配律的新雛形,為學生接下來進行的深度研究作好鋪墊,既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應用意識。
四、課堂系統掌控能力
課堂系統的掌控能力,是指教師能否準確掌握課堂教學目標、穩定課堂節奏、以及掌控課堂結構的能力。掌控課堂目標需要老師從總體、全局,適時適情地把握課堂,并隨時監測對自身的把握是否可以掌控目標的達成程度,并能夠及時針對課堂教學實際狀況對自己所設定的課堂目標做出適當反應與調整。
在課堂教學《統計》時,教學內容主要為統計全校同學最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并形成了統計圖。老師為了擴大學生的運動感受范圍,讓統計成果更實際,創造了活動情景。課堂一開始老師就提供了一份學校舉行運動會的文件,設置了長跑、跳遠、跳繩、擲壘球四個項目。然后,由老師將學生們帶入操場上,讓每個學生都感受了一回這四個項目之后,老師又將學生們帶到了課堂上進行感興趣的運動項目統計。這個過程花了三十多分鐘,學生感受還是深刻了,但數學教學卻沒有了。學生返回課堂后,還在紛紛議論著剛才的教學活動。盡管這一情景很現實,學生們很感興趣,感受很深切,統計的成果也實際。但花費了大半節課來創造的情景,效益卻很小,得不償失。教師能夠準確掌握課堂教學目標、保持課堂節奏、掌控課堂結構的能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縮短情境和課堂之間的距離,就可以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果。
古希臘哲學家曾對教學的重要性,有過這樣的論述:教育是一種激發每個人全部內在創造力的終身過程。皮亞杰先生也曾對于教學有過如此的論述: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塑造能夠做全新事情的人,塑造具有創造力和擅長發明的人,塑造具有批判能力的發現者。所以,數學核心素養是人的一種智慧,是學生在經歷數學的學習中憑借對自身的經驗、感受、體會和反思所得到的,這種獲得知識的過程也就是深度學習的過程。
【本文系廣東省2020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校本培訓的課程設計與區域實施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020YQJK059)子課題“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校本培訓實踐研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丹尼爾格林伯格,拉塞爾阿克夫.翻轉式學習[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