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摘要】網絡環境下的課程改革需要教研活動的有力支持,有效教研是高效課堂的基石,因此,組織有效教研,才能構筑高效課堂。而高效課堂來源于科學有效的教研模式和教研方法。我校以校本教研為突破口,組建高效運作的語文教研組,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網絡;混合式教研;高效課堂
教研組是學校組織實施教學和教研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促進學校教師整體素質提高和名師崛起的溫床。而在網絡環境下的教研組的高效運作,直接影響著學校教學、教研綜合效能的發揮。我校語文教研組聚焦“構筑高效課堂”這一核心主題,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努力建構教研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保障系統,確立以“研究—嘗試—反思—提升”為教研工作基本方式,組建教研共同體,形成校本教研聯動機制。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網絡環境下的教研新路徑
1.調研與規劃,為教研新范式提供技術路線
通過多種調研手段(問卷、訪談、觀察),摸清當前語文校本教研、教師專業發展及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問題;制定語文教研計劃。
2.優化語文教研管理制度,創新語文教研機制和方式
一是優化教研管理制度,建立適應校情、學情的“學段—單元—課時”的整體視域下的深度備課,完善“備課—教學—作業布置與反饋”教學環節。每周星期一下午5:10—6:10為集體備課時間。開學初,各備課組長擬好集體備課計劃,安排中心發言人。每周的集體備課時間,先由中心發言人闡述自已設計的意圖,指明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自已感到困惑的問題,再集體研討。每次的集體備課都由主備人把備課討論的內容記錄在《高文小學集體備課記錄表》。
二是建立語文教研實施、考核、獎懲等規章制度,制訂具有先進性、層次性、可行性和完整性等特點的校本培訓方案,每學期注意做好校本研修計劃和總結,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檔案,對教師的培訓記錄、學習筆記、教學計劃、教案、示范課、研究課、承擔的實驗課題、教育教學成果及所受表彰獎勵,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自我評價等方面的材料整理歸檔。每周設立固定研修時間,將校本研修與年度考核評優掛鉤,每學年實施表彰與獎勵。
二、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研
在常規教研的基礎上,開拓“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的校本教研新路徑,推進信息化與教研融合,常規教研與網絡教研相結合,進一步提高集體教研的效率,更好地服務教師專業發展。
1.完善線下教研模塊,組建“學研共同體”
一是把原級學科備課組改造成為“學研共同體”,發揮備課組長的專業引領作用,以打造高效課堂教學為共同目標,實現教師整體性專業發展。
二是開展在線教研,豐富教研活動形式。參加不同類別的線上線下“跨時空”互動交流,開展主題教研沙龍,特邀專家作為嘉賓,在現場采取對話的方式,圍繞展示課例進行點評;同時通過網絡展開面對面的深入互動研討,不斷拓深教研內容。以互動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方式,開展聯校網教、數字學校建設與應用,實現網絡環境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構建智慧型的深度教研模式。
2.創建線上教研平臺,實現零距離的互動學習
一是設立教師“QQ群”和“微信群”,教師可隨時隨地以文字、多媒體等方式,將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學心得、教案設計、課堂實錄、課件等上傳發表,超越傳統時空局限,促進教師個人隱性知識顯性化,讓全體教師可以共享自己的知識和思想。
二是建立“公眾號”、人人通資源庫和UMU互動平臺,及時向教師傳遞教育教學信息。利用網絡組織視頻教學,實現一人上課,多人遠程聽課。
3.搭建協作研修平臺,建立研究型教師隊伍
一是“互動研修”平臺:教師,教育發展之本;研訓,教師成長之道。緊緊圍繞“學校發展,師生成長”的辦學目標,結合當前的新課程背景和學校實際,扎實地創新地開展“無生試講”“教師才藝展示”“課堂教學比賽”“三字一話比賽”“說課比賽”“微課例展示”等研修活動,以賽促教,為教師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
二是“共同體”平臺:構建學習型團隊,主要以校本研修為主的教師學研共同體(課題合作、課例研討、青藍結對、教師沙龍、教師論壇),通過云平臺、網絡直播等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傳統教研活動實施范圍小、受益面窄的局限,為廣大教師交流學習教學新理念、新方法提供平臺。
三是“交流分享”平臺:組織骨干教師赴名??疾鞂W習,領略名師、名校的工作經驗,并在回校后匯報分享;組織教師集體備課,鼓勵賽課老師進行賽后反思及分享……促進互動交流,提升教師整體教研教學水平。
三、互聯網支持下的區域協作教研
傳統網絡教研通常采用社交網絡開展教研活動,活動往往是孤立的。網絡協作教研是教師之間依托網絡平臺,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分享經驗,共同研究教學問題的行為。而網絡協作教研需要構建網絡教研共同體。我校教研共同體通過區域聯動、城鄉結合,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課堂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因此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我校通過區域聯動、城鄉結合,以強扶弱,縮小城鄉之間的整體差距,實現城鄉資源的優勢共享與互補。與聯合學校做到“三個一”:每期城區學校語文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送教下鄉”一次;每學期作課改示范、專題講座一次;每期開展“教學沙龍”,零距離交流探討,解決教學問題一次,例如開展專題教研,確保研一題通一類。聯盟校有時也會以網絡直播、教研專家遠程點評、主題論壇研討等方式開展教研。
四、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比賽活動
組織教師開展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比賽活動,鼓勵老師線上學,線下用,從而提升技術,學以致用。上課老師精心備課,認真上課,把一節課最好展示。聽課老師專心聽課,在考核表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分,課后進行在線教學研討并評課。最后把小組內組員的得分情況進行排名。這樣的教學比賽活動,從電子備課、說課、評課、共案修改、課例點評、板書設計、課件制作與展示、網絡資源應用等多項專業技能入手,倡導自我修煉,形成有特點的校本研修活動和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一批骨干教師肯鉆研、敢突破,在賽課中脫穎而出:林敏嬋獲得茂名市市道德與法治教學比賽一等獎;陳鳳參加高州市語文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獲得第二名,高州市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何穎、梁容參加高州市語文第一共同體第二小組課堂閱讀大賽分別獲得第一名。
五、對組織有效教研活動的新思考
課程改革需要教研活動的有力支持,以校本教研為突破口,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但我們深深體會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第一,要使教研取得實效,關鍵在于教研活動具有針對性研究,確定好教學研究的主題。第二,區域協作教研的形成尚不穩固,專家引領的渠道不夠暢通。我們要進一步令教研主動性增強,根據網絡環境的優勢,不斷令信息化意識強化,令信息化素養提高,使傳統教研與網絡教研有機結合起來。在語文教研的變革中,促進學校教研發展,不斷提升教研理論高度,指導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參考文獻:
[1]夏虹.新時代個性化教研范式小議[J].語言文學研究,2019(10):74-75
[2]陳小芳.有效開展語文教研活動,構筑網絡環境下的高效課堂[J].學園,2017(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