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欣 董倫 呂利娜 李方舟
摘要 采用景觀格局指數分析及緩沖區梯度帶分析2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雞西市景觀格局空間分布和梯度變化特征。結果表明,研究區以建設用地和耕地景觀為主,從主城區向外,其景觀面積比例和最大斑塊指數沿著緩沖區梯度帶呈下降趨勢;緩沖區內的城市地表覆被變化較為強烈,呈現斑塊形狀多樣、復雜、破碎的分布格局。
關鍵詞 景觀格局;梯度分析;分異特征;緩沖區;雞西市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2-009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2.02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Jixi City under Multi-gradient
YE Xin,DONG Lun,L Li-na et al (College of Mining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27)
Abs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gradient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in Jixi City was studied by combining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analysis and buffer zone gradi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y area was dominated by construction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landscape.From the main urban area to the outside along the buffer zone gradient zone,the proportion of landscape area and the maximum patch index showed a downward trend.The buffer zone was the area with the most intense change of urban surface cover,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atch shape diversity,complexity and fragment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pattern;Gradient analysis;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Buffer;Jixi City
城市化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過程,被普遍認為是改變地表覆被、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影響城市生態環境和景觀格局空間分布差異的重要原因[1]。城市擴展造成大量的自然覆被向人工覆被迅速轉化[2],嚴重威脅到城市生態安全和城市人居環境[3]。因此,對城市區域景觀格局的研究成為城市景觀生態學和城市規劃研究的熱點問題。
景觀格局是由空間上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的景觀鑲嵌體排列而成,它既可以表現土地利用的動態演變形式,同時也是自然、社會和生物相互之間作用而形成的結果[4-6]。城市區域景觀格局的研究是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基礎[7],對揭示城市化進程的變化特征具有重要作用[8-11]。
雞西市作為礦業特色鮮明的資源型城市,礦產資源豐富,但因長期進行煤炭開采,形成大面積的采煤沉陷區,給雞西市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困難。同時,雞西市農耕業較為發達,耕地與建筑交錯復雜的現象較為明顯,筆者將通過緩沖區劃分梯度的方式,以景觀格局指數為依據,分析雞西市多梯度下的景觀格局現狀以及差異特征,通過各梯度帶的各項景觀格局指數的對比來達到預期目的,以期為研究區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及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雞西市位于中國黑龍江省東南部,共轄9個縣級行政區,土地面積2.25萬km 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原為主。截至2018年,雞西市地區生產總值為535.2億元,人口172.7萬人。該地區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煤炭儲量達到30億t,保有儲量20億t,境內還有豐富的煤層氣資源,總儲量為636.7億m2。
1.2 數據來源及處理 該研究的數據源為2015年雞西市Landsat遙感影像數據。借助ENVI 5.3和ArcGIS 10.2軟件,對所選擇的原始圖像數據進行幾何校正、圖像鑲嵌,融合,裁剪,研究范圍提取,圖像增強等預處理,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采用監督分類和目視解譯方法,將雞西市地表覆被劃分為建設用地、林地、水域、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6種景觀類型,并建立相應的標識字段。景觀格局指數通過Fragstats 4.2軟件進行計算。
1.3 研究方法
1.3.1 樣帶布設。
由于雞西市城鄉結合現象較為明顯,為探究在“城市-鄉村”復合影響下,雞西市景觀格局沿梯度變化的過程,采用緩沖區分析方法,以雞西市主城區為中心,向外圍設置5 km步長的緩沖區,并依次向外設立共5個緩沖區,從內向外分別為第1緩沖區、第2緩沖區……第5緩沖區(圖1)。對于每個緩沖帶,計算景觀格局指數,通過對主要景觀格局指數的分析,從景觀尺度和類型尺度上,尋求雞西市景觀格局現狀及分異特征。
緩沖區選擇的中心是雞西市城市發展較為發達的主城區區域,沿著緩沖梯度帶向外,可以呈現出由城市到鄉村的變化過程。城市的發展是將鄉村化建設進一步轉變為更利于城市發展的高等級建設,緩沖區域內城鄉結合情況較為明顯,建設和耕地交錯復雜,有利于景觀格局的研究。
1.3.2 景觀格局指數。
景觀格局指數是高度濃縮的景觀格局和景觀動態信息,被廣泛用于了解景觀格局的組成成分、空間配置和動態變化過程[12]。為了更好地反映景觀格局與過程之間的聯系,需建立合理的景觀指標體系。因此,綜合前人研究成果[13-15],該研究在類型水平上選擇景觀面積指數(CA)、景觀面積比例(PLAND)、斑塊密度(PD)、最大斑塊指數(LPI);在景觀水平上選擇斑塊密度(PD)、面積-周長分維數(PAFRAC)。基于景觀生態學原理,采用FRAGSTATS 4.2軟件計算各景觀指數,并分析雞西市景觀格局現狀。
2 結果與分析
2.1 雞西市景觀格局總體特征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
雞西市各景觀類型中建設用地所占比例最高,達33.95%,其次是耕地(31.97%),2種類型景觀用地占比基本持平;未利用地占比最低,僅為1.63%。研究區以建設用地和耕地景觀占主導地位,其中林地的斑塊密度(PD)較高,說明其景觀分布較為分散,景觀破碎度較高,且林地覆蓋范圍較廣,與綠化程度呈正相關。建設用地和耕地的最大斑塊指數(LPI)較高,分別達28.51和9.4 說明這2類景觀為研究區的優勢分布景觀且在雞西市的占地面積較大。
綜合來看,雞西市以大面積集中連片的建設用地景觀和耕地景觀為主,其他景觀較為分散,若想對雞西市進行有益的規劃,需要引導人類活動方向,對建設和耕地景觀進行調整,并加大其他景觀優勢。
2.2 雞西市景觀梯度變化分析
2.2.1 類型水平上的景觀格局梯度分析。從景觀面積指數(圖2a)來看,建設用地在中心區所占的面積最大,達10.08 km 其次為耕地景觀,隨著由中心梯度帶向外圍梯度帶的推進,耕地所占面積逐步上升,建設用地所占面積逐步下降,在第5緩沖區(20 km)以后耕地所占面積超過了建設用地。與此同時,草地所占面積隨著距中心城區距離的增加而不斷增大。而林地和水域的景觀面積變化不明顯。未利用地直到第5緩沖區才出現,可見中心城區的土地利用率較為合理。
從景觀面積比例(圖2b)來看,第1緩沖區以建設用地和耕地占主導地位且具有較大的景觀優勢,而密度卻不是最高,說明這2類景觀的景觀異質性較低。在第2至第5緩沖區,建設用地和耕地的景觀面積比例仍然是每個區占比較大的景觀,但隨著第1緩沖區向外圍緩沖區推進,這2類景觀在各個區域所占的面積比例有所下降,各緩沖區其他景觀面積比例有顯著提高,同時建設用地和耕地的景觀密度也在不斷提高。這種變化說明隨著距中心城區的距離越遠,景觀的異質性越來越高,多樣性和復雜性也不斷升高。
從斑塊密度(圖2c)來看,林地斑塊密度在第3緩沖區達到最高,為81個/km 并隨著緩沖區向外逐漸降低,草地斑塊密度在第2緩沖區達到最高,綜合說明雞西市綠化建設多處于遠離城中心的區域,林地和草地兩類景觀越向外圍緩沖區越趨近于自然狀態,不再因城市發展和人類活動造成過大的影響。但相對來說景觀異質性較低,缺乏多樣性。水域和未利用地在5個緩沖區的表現都不突出,但是第3緩沖區內水域景觀的景觀密度與在其他4個緩沖區內表現不同,第3緩沖區水域景觀密度較高,達到與建設用地景觀相似的水平,但同時水域的最大斑塊指數很低,說明該區域水域景觀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有一定的景觀優勢卻未能提供足夠的貢獻率,需加以改造合理利用。
從最大斑塊指數(圖2d)來看,建設用地最大斑塊指數(LPI)在第1緩沖區最大,并且是所有類型中LPI最大的景觀,沿著緩沖區梯度增加逐漸減小。而耕地景觀的LPI與其相反,在第1緩沖區最低,沿緩沖區梯度增加逐漸增加。說明主城區由于城市開發強度的增大而逐漸形成了大型建設用地斑塊成團分布的格局,且建設用地分布較為集中,沿主城區向外,城市開發強度逐漸減弱,耕地景觀占主導地位,建設用地景觀逐漸成破碎化分布。
2.2.2 景觀水平上的景觀格局梯度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雞西市的總體景觀斑塊密度首先沿著緩沖梯度帶呈上升趨勢,到第4緩沖區達到最大值,然后開始呈下降趨勢。說明在第4緩沖區梯度上,雞西市總體景觀異質性較高,景觀較為豐富。結合第5緩沖區和雞西市整體情況來看,隨著城市化干擾強度降低,景觀斑塊破碎化程度也降低。
從圖4可以看出,沿著緩沖區梯度向外,面積-周長分維數(PAFRAC)整體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說明在主城區中心形狀比較規則,隨著直到鄉村邊緣地區,城市擴張對自然斑塊的形狀結構沖擊力減弱。受自然影響程度變大,其形狀結構也趨于自然且不規則。
3 結論
該研究以建立緩沖區梯度帶的方式,探究多梯度下雞西市景觀格局現狀及分異特征,結果表明,雞西市整體景觀格局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破碎化的特征。近年來隨著雞西市城市化發展,將大量林地、草地轉變為建設用地,致使草地、林地等生態景觀萎縮,導致整體景觀呈現更加多樣、更加復雜的趨勢。因此,雞西市要朝著更有利于人類活動的方向發展,未來應合理利用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并在保證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進行景觀格局的優化。
參考文獻
[1]
雷金睿,陳宗鑄,楊琦,等.基于GIS的海口市景觀格局梯度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7,32(3):205-210.
[2] 于濤,包安明,劉鐵,等.不同等級道路對瑪納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11):2427-2439.
[3] 閆俊霞,張建峰,韓陽.基于Fragstats的邯鄲市城區綠地景觀格局研究[J].中國城市林業,2018,16(1):21-24.
[4] 張玲玲.基于移動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觀格局梯度分析[D].西安:長安大學,2014.
[5] 卞正富,張燕平.徐州煤礦區土地利用格局演變分析[J].地理學報,200 61(4):349-358.
[6] 呂一河,陳利頂,傅伯杰.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耦合途徑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7,26(3):1-10.
[7] 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伍娬,王志杰,潘遠珍.基于GIS的安順市景觀格局空間梯度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9,34(6):214-223.
[9] 吳健生,羅可雨,趙宇豪.深圳市近20年城市景觀格局演變及其驅動因素[J].地理研究,2020,39(8):1725-1738.
[10] DENG J S,WANG K,HONG Y,et al.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land use change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response to rapid urbaniza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9,92(3/4):187-198.
[11] 呂樂婷,張杰,彭秋志,等.東江流域景觀格局演變分析及變化預測[J].生態學報,2019,39(18):6850-6859.
[12] 張晨,趙安玖.基于Fragstats技術的榮縣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4):16-18.
[13] DADASHPOOR H,AZIZI P,MOGHADASI M.Land use change,urbanization,and change in landscape pattern in a metropolitan are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655:707-719.
[14] 于偉宣,毛亞,劉樾,等.礦業城市景觀格局時空演變分析:以淮南市潘集區為例[J].測繪通報,2018(5):48-53.
[15] 陳文波,肖篤寧,李秀珍.景觀空間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內容[J].生態學報,200 22(7):1135-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