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 左亞紅
摘要 新時代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數字農村、數字農業模式成為鄉村振興建設的有效工具和核心推動力。分析了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的驅動效應,提出數字農業驅動鄉村振興受政策、人文素質、經濟環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及農業生產服務體系等因素的影響,需要從政策制度、勞動力素質、經濟環境、農民收入水平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強數字農業的建設,驅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鄉村振興;數字農業;驅動效應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2-024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2.06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Effect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Dri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LIU Xiao-qing ZUO Ya-hong2
(1.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5;2.Sichuan Agricult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School,Chengdu,Sichuan 610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digital countryside and digital agriculture have become effective tools and core driving for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effec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at digital agriculture-drive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ffected by policies, humanistic quality, economic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industrial layou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rvic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agri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system, labor quality, economic environment, farmers income level and infrastructure to dri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Digital agriculture;Driver effect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于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該報告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為核心,并始終將它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實施數字農業是當今農村社會發展的機遇,它借助先進農業器械設備來達到農業信息化和標準化,這對整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定產生影響。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下,為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2019年1月,黨中央印發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該文件表明,要從數字鄉村建設工程著手,帶動農村數字經濟,逐漸實現農業數字化轉型。數字農業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是加速解放和發展數字化農業生產力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以此來驅動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孫文荊[1]認為數字農業在資金及政策的同步支持下,使我國農業生產水平有所提升,但從世界性的視角來看,我國與國外在數字技術應用、減少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差距明顯。李銅山等[2]認為發展數字農業是一項戰略性工程,我國將進入農業發展的一個過渡轉型關鍵期,目前農業發展成效仍不理想,需要創新和突破的螺旋式發展[2]。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呂小剛[3]認為要用數字網絡信息平臺去進行探測和監控農業的實時動態,形成治理有效、監測及時的大數據模式,從而為當前不利的疫情形勢提供必要的新型技術支撐,鄉村振興進程也不會因此停滯不前。王小兵等[4]認為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將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提升到高級化
階段,數字農業發展路徑是必經之路,目前,我國數字農業技術也輻射于農業生產發展的各個領域,這為后期鄉村振興建設夯實了基礎[4]。肖若晨[5]認為當代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給鄉村振興建設提供了多渠道的選擇,它是實現數字農業與鄉村經濟發展高效融合的有效途徑。鄒輝[6]認為發展數字農業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在互聯網平臺的大背景下,農業生產發展以網絡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要將數字技術的長效輻射效應挖掘出來,助力鄉村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鄉村問題一直是制約著我國整體發展的核心因素,工業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的助力,而農業的發展更離不開工業經濟的支持,它們兩者處于相輔相成、互惠互利、相互影響的狀態。目前要解決好鄉村問題,可以通過鄉村振興建設行動來減少我國鄉村發展難題。雖然目前鄉村發展有一定成效,但距離我國成為農業強國目標差距較大。該研究以加強數字農業技術應用和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動力為出發點,從多視角去分析當前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所產生的效應,為數字農業發展增添動力,使數字農業技術與鄉村經濟高度耦合,讓農業發展緊跟新時代步伐。
1 數字農業驅動鄉村振興建設的現狀
1.1 數字農業提升到農業發展國家戰略層面
中國歷年來高度重視農村農業的發展,作出了數字鄉村戰略、“互聯網+現代農業”等一系列重大部署。自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鄉村振興從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等方面全面展開[7]。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同時制定了農業數字化發展戰略措施,相繼出臺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以及《“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把農業數字化發展提高到了國家發展的高度,數字農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收入,增強農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1.2 數字農業發展新格局為鄉村振興建設注入了新動力
截至2019年底,4G覆蓋的網絡通信率已超過了98%,同時農村寬帶總用戶數已超出了1.3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在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下不斷完善,特別到2020年以5G為代表的新時代網絡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數字農業的發展,數字農業網絡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機遇,農村網絡和數字農業建設成為了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8]。以新時代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為基礎的數字農業成為探索鄉村振興發展的新途徑,是鄉村振興發展的新理念、新動能、新格局和新層次。
1.3 數字農業再造了鄉村振興結構體系
一是重構了農產品供銷體系。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拉動下,新一代信息科技重構了當代農村在農產品供銷模式、銷售途徑或供應需求端的渠道,農村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5.22%,配送服務、質量服務、網絡服務達到一個新的高質量層面。二是重構了農村的生活交流方式。中國的農村有著落后的經濟、遼闊的地域、復雜的地形、分散的村落和人口的顯著特征,農村大部分地區的寬帶業務將隨著數字農業的要求展示出數字、綜合、多元等發展特征,數據時代改變了傳統通信方式,農村不同群體的生活交流需求得到了滿足。三是重構了農產品的結構。在數字農業的拉動下,現代農業發展的速度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農產品結構得到了主動合理的調整,農業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減少了資源浪費。
2 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的驅動效應
2.1 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建設中的農業產業結構的驅動效應
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數字農業的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途徑。根據我國鄉村振興對數字農業的需求來做好對當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有效帶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調整自然會催生出新型農業生產和發展方式,逐步形成以數字農業為主導的新型職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新生產組織等形式的新主體。這樣的農業產業結構有利于減少農產品堆積、農產品成本等相關難題,進而達到以調整當前農業產業生產結構影響當地農業經濟增長的目標。數字經濟已展現在當代農業發展中且處于穩步提升的階段,很大程度上推動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9]。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經營主體的出現,使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效益增加,也提高了農業專業化服務水平,這種轉變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鄉村振興發展中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2.2 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治理能力提升的驅動效應
伴隨著數字農業的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也在農村得以應用,這使得鄉村治理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在符合鄉村振興總體要求的前提下,將鄉村治理結構在數字化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優化相關成果。在鄉村治理中融入數字農業新技術,為鄉村治理提供引進服務、審核服務、管理服務,推進主要治理事務線上線下相結合,促進數據融合和業務協同,使鄉村治理與農業各個環節實現高度有效融合,從而提升治理力度。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包括職員職責的界定、管理制度的修訂、工作質量效果的監督等,這都代表了數字化發展的激勵成效[10]。數字農業使鄉村治理從治理模式到治理手段得以提升,簡化了治理程序流程,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則建立高效審批機制,從而促進了鄉村治理的效果,構建多元共治的治理結構和自治、法治及德治的鄉村治理制度。
2.3 數字農業對農村生態宜居的驅動效應
生態宜居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處于十分關鍵的位置,根據生態宜居理念提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以數字農業為主導的農村生態的改善,可利用新設備、新工藝,構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實現農村廁所污水垃圾無害轉化或資源化利用,顯著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效率。數字農業推廣和多元發展,改善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成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的驅動力,幫助鄉村向生態宜居的目標更近一步。
2.4 數字農業對農民生活富裕的驅動效應
摒棄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應用先進的農業器械設施,利用現代科技對農業生產活動進行管控,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農產品結構,增強農產品品質,增加農業產值。科學地預測農產品需求,按照市場需求合理控制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農品的生產效益,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數字農業手段幫助農民實現生活富裕。
3 數字農業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的影響因素
3.1 “軟驅動”因素
3.1.1 政策及執行因素。它是直接關系數字農業發展驅動鄉村振興的主導因素,政策系統完善,數字農業發展提速,會加大驅動鄉村振興的驅動作用,反之會減弱驅動效用。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雖然中央針對數字農業下達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等文件,但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大數據平臺依然存在涉農數據信息不全,投資有限,基礎建設緩慢等情況,以“互聯網+ ”為鏈接的服務模式推廣應用有限,區域內的政務服務開放不足,網上涉農審批、公共服務等模塊僅停留在信息公開的層面,沒有實現多級聯動和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的功能對接,政策執行乏力。
3.1.2 農村勞動力素質及人文因素。農村勞動力素質及人文因素是數字農業發展和驅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農村勞動力素質高及富有創新和團隊意識的人文環境因素會加快數字農業發展并驅動鄉村振興進程,反之就是受阻。但當下我國農村地區的勞動力文化水平總體偏低,個體素質參差不齊,農村居民應用數字農業的能力差別較大,不能適應新設備、新技術應用的要求,很多地區的農村居民還會出現對新科技的抵觸情緒,影響了數字農業的快速普及發展[11]。由于農村居民人文居住環境或是風俗習慣的影響,無法全面深入地認知數字農業建設的重要性,影響了數字農業發展對鄉村振興的驅動效應。
3.1.3 經濟環境因素。通常認為農業的弱質性,農業的總體經濟效率相對較低,自然風險較大,農業投資報酬遞減,數字農業正好可以防范農業生產活動過程這些不足,對農業產業和現代農業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向積極作用。但由于受經濟環境的影響,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較差,資金投入有限,數字農業發展滯后,會進一步影響現代農業發展,減弱了鄉村振興的驅動效應。
3.1.4 數字農業技術水平。數字農業技術水平對鄉村振興有著直接的影響,高水平的數字農業技術會驅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但當前數字農業技術水平創新不夠,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難提升,如智能化的農機裝備,成為數字農業發展的一大“短板”,影響了鄉村振興的高效開展。
3.2 “硬驅動”因素
3.2.1 基礎設施建設因素。數字農業和農業科技發展技術支持下的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的硬件資金投入直接關系到數字農業的實踐應用效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充分,會極大地的支撐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的驅動效應,反之驅動效應會大幅降低。
3.2.2 產業布局及產業鏈建設因素。由于自然、經濟、地理區位不同,不同區域結合當地農村特色為基礎規劃制定的產業布局方案對數字農業的需求程度不同,良好的產業布局和經濟基礎下的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的驅動效應較大。即使部分農村地區的數字技術引進力度較大,但受農村傳統思維影響痕跡較重,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的驅動效應無法得到良好的體現,統籌和協調發展困難。在產業鏈建設上,產業鏈優化是提升農業生產總值的有力手段,農業初級產品和工業在很多方面存在著產業鏈條式的前后道工序,存在著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協調發展需要,數字農業可以有效地協調各產業間的矛盾,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從而體現出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的驅動效應。
3.2.3 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因素。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漸明顯和商品生產的發展,原來進行一體化事務的農業部門,也需形成相應的社會獨立部門,如種子企業、生產資料供應公司等諸多獨立的公司,來滿足農業的需求,但這些企業并非是成熟的,如服務質量低、農業生產技術人員缺乏專業知識等。此外生產服務中對數字農業的配套服務也不到位,一對一的需求難以滿足;相關的管理體制也不健全,涉農人員在行動上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在技術推廣上得不到重視,收入得不到保障[12]。以上因素都阻礙著數字農業的發展,使得鄉村振興的發展困難重重,效率難以提高。
4 對策建議
4.1 完善相關政策,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數字農業對鄉村振興發展的驅動效應,需要完善數字農業的相關政策制度,從政策層面為數字農業發展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許多方面的支撐,并注重各項政策制度有效落實,對違反行為進行嚴肅處理,防范各種虛假欺騙行為,提高政府的政策執行力度。還要制定相關的農村產業政策,扶持農業高科技產業,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為鄉村振興進程帶來新契機。
4.2 注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培育區域文化,建設生態宜居的人文環境
借助數字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高效高質發展,優化人員素質,要對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行系統性培養。各地要通過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組織團體等多種形式去培育出符合各地特色的農村勞動力。還要從思想觀念上轉變對數字農業發展的認知,讓農村結合線上線下渠道進行學習,了解數字農業技術并加以應用,加強區域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塑造符合鄉村的公共社區文化,推陳出新,吸收現代文化元素,更好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促進鄉村區域文化和數字農業協同發展,更好地驅動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
4.3 優化經濟環境,提升數字農業技術水平,強化農村治理能力
國家應在農業經濟環境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利用農業數字技術不斷完善農村市場秩序、市場競爭、農產品的流通、融資和風險控制、農業保險,為農產品的價格劣勢提供扶持,從而保證農民的基本利益。還需要通過人才、技術引進、專業培養等多種途徑去彌補數字農業發展進程中的短板,提高數字農業技術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防止成本大于收入的負效應,利用數字農業技術加強基層社區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使農村治理能力穩步強化,達到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目的。
4.4 借科技創新、產業鏈升級幫助農業收入水平的提升
當前農業發展正在由傳統的以量為主轉向以質為重點,農業發展層次性、多樣性日趨明顯,農業經營主體要意識到單打獨斗式、封閉式的農業發展已經沒有競爭優勢,要走產業鏈式的一體化發展,并利用新技術拓寬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的產業鏈,借助數字農業技術對農業按照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系列化進行培養,并按照農業產品的需求進行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產業結構,從而增進農業綜合生產效益,有效提高農業收入水平。
4.5 加大數字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合理布局農業生產活動
基礎設施是數字農業技術應用的基礎,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建設新興電子商務或其他科技平臺,如加大農業圖像識別、農業人工智能、智能農機設備的核心技術開發等,創新信息技術工程建設,加速共享經濟的發展,讓數字農業建設更好地服務鄉村。
參考文獻
[1] 孫文荊.新時代下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機遇、不足及對策[J].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2021(2):42-45.
[2] 李銅山,王艷蕊.數字農業助推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 37(1):1-7.
[3] 呂小剛.數字農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對策[J].農業經濟,2020(9):15-16.
[4] 王小兵,鐘永玲,李想,等.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與推進路徑[N].經濟日報,2020-04-02(011).
[5] 肖若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踐策略[J].中州學刊,2019(12):48-53.
[6] 鄒輝.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困境及解決方略[J].農業經濟,2021(2):46-47.
[7] 周清波,吳文斌,宋茜.數字農業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8,30(1):1-9.
[8]
施威,曹成銘.“互聯網+農業產業鏈”創新機制與路徑研究[J].理論探討,2017(6):110-114.
[9] 王曉紅.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財富生活,2021(4):30-31.
[10] 溫靖,郭黎,黃珊瑜,等.助力鄉村振興 賦能數字農業農村:2019年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論壇側記之一[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33):9-12.
[11] 溫靖,郭黎.數字農業的中國實踐:我國數字農業建設發展概覽[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36):12-17.
[12] 李道亮.農業現代化如何從“互聯網+”發力[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10):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