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紅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對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如充滿個性的瑯瑯書聲,基于文本的閱讀體驗和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等,但對于標準問題的探討也一直沒有停過。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是一堂高效的課,專家們的觀點似乎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對待語文有效課堂的評價標準上,我認為,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可以從三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樸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的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從目前的研究和實踐來看,我以為下面這幾點可以作為有效課堂的標準來參考。
一、有效的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用累與不累來區別課的好壞和有效程度,主要是考慮到我們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該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一堂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有效與否,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鐘,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
(1)學生興趣高,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以往有些語文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有些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呆板,或過于夸大語文課的作用,教師求全、急燥的心理過于嚴重,給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使學生產生了厭煩的情緒。
有效的課堂,學習的興趣不只是一兩個人的興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興趣,而是全體學生的興趣。不管學生的語文基礎怎么樣,教師心中都要有一種“全人”發展的觀念,努力促使自己的課堂能使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實現這樣的發展觀,要求教師對全班學生應有全面的了解,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駕馭課堂的能力上,都要作出一定的考慮。
(2)學生能積極參與。不累的課堂不是表現在學生很悠閑,無所事事,而要看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狀態良好的學生,總能積極踴躍,滿懷激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正是這種高度的參與使他們忘卻了疲勞,因此,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而且是高效的。
評價學生的參與狀態,我們可以看學生是否全程參與學習;也可以看學生是否踴躍舉手發言,是否興致勃勃地閱讀、討論;也可以看學生是否積極投入思考或自覺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還可以看有沒有一些學生,在小組學習討論時,給予別人指點幫助或大膽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等。
(3)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一堂不累的課因為有學生的參與而變得實在,也因為有學生個性的張揚而變得生動。我們在聽課的時候,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老師的教法,而是一些學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我們在稱贊別人孩子聰明的時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怎樣為了成績而把學生教成書呆子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提倡個性化閱讀,切忌毫無邊際,為了課堂的一時熱鬧,不去正確地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例如《落花生》一文,雖然拿花生跟蘋果、石榴比較,但在贊美花生的同時也決無貶低蘋果、石榴之意,《狐貍和烏鴉》一文寫了狐貍用各種手段騙了烏鴉的肉,表現的是狐貍的狡猾而絕非聰明。
二、有效的課是一堂樸實的課
葉瀾教授指出,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準備,然后才能上的課。現在的一些公開課,就一堂課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確實給我們聽課者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他們為這一堂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卻幾倍于平時的課前準備,是平時的教學中無法效仿的。也有的公開課,是對設計的一種重演,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有效的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我們經常說語文要教出語文味來,要能體現語文的價值,語文味該怎樣教出來?語文的教學價值該怎樣體現?這幾個問題,目前一線教師非常關注而且極力想在操作層面上弄明白。歷史上語文課曾經上成思品課、常識課、鑒賞課、故事課,其重要原因都是沒有準確地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的性質弄明白了,語文該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語文教學也就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