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杰
摘要:在新的教育體制之下,歷史的學習也不只是機械性的教育模式,新的時期對高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提高中學生的綜合能力是現(xiàn)今急需解決的問題。課堂的提問,能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活躍度,讓師生互動加強,但課堂導學案設疑提問需要有效性,否則會起反效果,本文將對高中歷史課堂導學案設疑的有效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師生互動;課堂導學案設疑;有效性
在現(xiàn)今的教育大背景之下,教育體系不斷的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相比之前單純的填鴨式教育,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現(xiàn)今新的教育環(huán)境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改革,從而適應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高中歷史的學習更是如此,高中歷史的學習直接關乎學生的高考,而高中歷史教育時間緊,任務重,更需要在有效的時間之內(nèi)使學生的歷史能力得到提高,以至于在高考中歷史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高中歷史課堂上的導學案設疑便是在當今環(huán)境之下的一種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式,因此教師更需要提高課堂設疑提問的有效性,以達到此效果。
一、明確課堂的主體
在所有的課程學習當中,學生永遠是主體,高中歷史課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既然增加設疑提問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增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那么就更應該在這之前明確學生是主體,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通過導學案設疑提問引導學生進行理論見解,這樣才能增加提問的有效性,不至于讓設疑提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甲午戰(zhàn)爭》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先去預習課文,劃出自己不懂的背景,嘗試自己進行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導學案設疑問題則上課之時向老師進行提問。這樣學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在教師上課的時候,進行內(nèi)容講解,然后到達重要考點或者新的解釋的時候,通過對學生的導學案設疑提問,增強學生對這些考點的預習情況,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預習效果,以及對考點的掌握,增強了學生的記憶,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受益。
二、在提問時應增加趣味性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黃侃在讀書時,誤把墨汁當成醬汁蘸饅頭食之,吃了許久也未發(fā)現(xiàn)什么不對,直到有人來看望他時,看到他的樣子后捧腹大笑,這才讓他有所察覺。可見興趣的影響力是無窮的,也正是因為對國學興趣,才讓黃侃成為了一名國學家。歷史作為一門文學類的學科,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機械性地去重復記憶呢?讓學生理解地記憶豈不是更好。為此,教師更需要在導學案設疑提問的過程中增強趣味性,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為推動力的前提下學習,事半功倍。
在導學案設計上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設疑,抽取學生預習情況,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設疑提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
三、提問應逐步進行
學習本是一個提出問題,然后再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問題都是從容易到復雜的,當學生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之后才能解決復雜的問題,若是從一開始就接觸難懂的問題,不僅讓學生難以弄懂問題,還打擊自信,即使弄懂這些困難問題,也如空中樓閣一般,無法實際地貫通。因此,教師在導學案設疑提問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從容易到困難的原則,否則學生將無法接受這些知識。
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文章需求,來逐步在導學案上由易到難清晰設置問題,這樣將更有利于學生對歷史內(nèi)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在今后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出自己的閱讀歷史故事的習慣。
總之,課堂導學案設疑提問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具體的實施還需要老師因人而異,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合理的設疑提問,以此來增強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但是,只是這一種方法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不斷根據(jù)需求去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好高中歷史,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的魅力,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從心底接受這一理念,培養(yǎng)更強的歷史素養(yǎng)能力,從而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段軍.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導學案設疑有效性策略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9):773.
[2]岑濤.高中歷史課堂提問有效性探究[J].考試周刊,2018,(21):46.
[3]呂慶艷.高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學[J].讀書文摘,2017,(19):213-214.
[4]田 星.高中歷史課堂導學案設疑提問的有效性[J].青春歲月,2017,(12):26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