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心
小學科學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為學生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小學科學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但可以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更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既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又增添了科學的人文之美。
傳統文化中的成語、詩詞、諺語、對聯都是學生熟知的,它們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還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深邃的科學思想,以它們來加深學生對自然科學規律的理解,必將引人深入,妙趣橫生。下面,我就來簡單談一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一點做法。
一、巧用成語導入新課學習
小學科學授課中,能否有效的進行新課導入直接影響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為盡快抓住注意力,促使學生認真聽講,可考慮將成語滲透該環節中。例如在教授學生認識杠桿一課,開課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太極拳的片段,引導學生說出太極拳“以柔克剛”“四兩拔千斤”的特點,然后設疑“四兩之力如何能撥動千金之物呢”,從學生熟悉的成語入手,遷移到課堂要學習的科學知識,自然而順暢,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二、巧用成詩詞創設科學情境
詩詞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同學們都很喜歡,其中有很多詩句包含了深奧的的科學知識。將詩詞的深邃內涵與自然科學的直觀形象結合起來,往往能起到不俗的效果。例如在講解“聲音”時,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為學生講解該詩的大致意思,尤其要求學生認真思考,為什么會“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從該句中可以得出聲音的什么特點以及人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這樣就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趣味性,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
三、巧用諺語解釋科學現象
小學科學涵蓋內容較多,很多知識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諺語。在講解“天氣”相關知識時,我向學生展示如下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先要求學生解釋諺語的意思,給學生講解如何通過觀測云,識別天氣。其中“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指早晨如果出現彩色的云是有雨的征兆,不易出遠門。而晚上出現彩色的云,表明天氣晴朗可出遠門。“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表示天上出現魚鱗一樣的云彩,表明天氣晴朗,曬稻谷不用翻就能曬的很好。小學科學知識講解中運用諺語,不僅容易記憶,而且可給運用所學帶來指引,大大提高授課的趣味性。
四、巧用對聯概括科學規律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可以借助對聯的言簡意賅的特點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科學規律,構建科學概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聲音的產生》一課小結時,東林書院的那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無疑是絕佳的選擇。上完新課后,我們可以用此對聯來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可以嘗試讓學生來解釋對聯的上闕中包含的聲學知識(風聲、雨聲、讀書聲分別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同時也說明空氣能傳播聲音)。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更好的激勵其努力學習。
總之,傳統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具體體現,在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上效果顯著,因此,應結合小學科學特點,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的科學知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既傳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又使科學課堂充滿文化氣息,既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也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