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麗
一、有效提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有效提問是高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方法,事實證明它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常常會面對很多數學問題,但是很少有人關注這些數學問題是怎樣設計出來的,它們有著什么樣的深層含義,通過借鑒和解決這些數學問題,他們能夠從中得到什么經驗和教訓等。而這些恰恰是有效提問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有效的提問不亞于教師的苦心督促,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克服困難,自覺自愿地對題目進行解析。學生為了解決題目,會不斷地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學習更好的思維方法,從而提高自身的數學解題能力,培養數學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對有效提問的應用,從各種經典的數學題目的設置中,去尋找有效提問的方法,應用有效的提問來提高教學質量。
二、應用有效提問的建議和措施
一個有效的提問必須要具備以下因素:一是與課本知識緊密相關;二是題目難度設置要有梯度;三是打破思維慣性,凸顯創意;四是蘊含邏輯內涵,符合邏輯;五是與實際結合,彰顯生活性;六是富有語言特色,表述清晰。教師要結合這些有效提問的設計要求,借鑒經典題目的設置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以有效的提問推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以下是幾點設計有效提問的建議和措施。
三、設計題目時要注意銜接課本知識
教師通常在講解完課本知識和例題之后,就會給學生布置一些題目,要求學生借鑒例題的解答方法去解決題目。例題體現了教師對課本原理知識的初步應用,而有效提問則是在例題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教師要讓學生突破例題的范圍的局限,體驗所學的原理知識在其他范圍的應用。教師要為有效提問設置更多的限制條件和新的應用環境,而學生要學會適應新題目設置的條件和所規定的情境,對課本的知識能有一個所深層次的理解,能透過題目看到原理的本質,了解到它和例題之間區別,從而在應用相關的知識原理時,能夠做到堅守本質,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從最本質的解題要素入手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四、設置梯度性的題目
教師在設置有效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梯度性,做到從簡單到復雜、從現象到本質、從問題的提出到原因的解讀與檢驗的過渡。題目經過梯度的處理之后,會使得學生不至于在一開始就遇到極難的問題,從而失去了自信心,喪失了解題熱情。同時,題目經過有層次的過渡,能夠讓學生層層深入,能夠結合上一小題的分析和結論,更深入地了解到題目設置的深意,從而在層層探析中獲得探索的樂趣。
五、打破思維定性,實現解題創新
學生陷入題海戰術之后,很容易對各類的數學題目產生應激反應,一看到類似的題目,就將常用的解題方法套進去。這種習慣很容易使學生陷入出卷人所布置的陷阱中,讓學生產生慣性思維。因此,教師在設置有效提問的時候,要注意推陳出新,巧妙設計陷阱,讓學生警惕“眼熟”的“習慣性陷阱”。教師也可以多設計一些一題多解的有效提問,要求學生至少用幾種方法去解答,以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之后教師可以讓他們分析各種解題方法的優劣,從中選擇最適合、最簡便的方法。第四,要解析題目的邏輯內涵。我們知道,每一道題目都有一定的邏輯,而教師在設計有效提問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其中邏輯思維的完整性和正確性,以便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能夠遵循一定的邏輯方式,給自己規劃出一條清晰的思路。有效提問的邏輯可能是比較隱蔽的,用以考察學生提煉題干的能力和解析題意的能力,學生在明確了“題眼”之后,就能夠順藤摸瓜,得到一條清晰完整的邏輯線路,體會到題目的邏輯內涵,明白了題目情境與課本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最后總結出類似題目的邏輯結構。
六、結合時事,設計生活類題目
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有效提問的時候,要注意與當前的時事新聞、熱點問題相結合,或者是與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歷相結合,以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為背景,設計一些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以此體現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樣的問題設置可以激發學生的共鳴,可利用學生對問題背景的關注,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對現實事件的設置和引入,學生會對提問更加感興趣,希望去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意義和經濟意義、社會意義等。
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提問,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教學質量都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重視有效提問所具備的優勢,積極引進好的提問方法和提問方式,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導學生開拓思維,鍛煉并提高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從而促進他們數學成績的提高和數學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