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娟
摘要:本文基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標版教材和部編教材中相同課文的教學實踐,從傳統文化、人文熏陶、語言建構、思維發展四個維度探尋小學高段語文部編教材和課標版教材教學的傳承與開拓的制衡點。
關鍵詞:同課不同教? 傳承與開拓? ?制衡點
2019年,金燦的秋日里,全國語文教學全面啟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編版教材(以下稱部編教材)。本文就筆者教學實踐為基,反思人民教育出版社實驗版教材(以下稱課標版教材)和部編教材相同課文的教學,比較中探尋部編教材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的制衡點。
傳統文化教學的傳承與開拓
文化是歷史這棵樹上結的燦爛果實,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多元而豐富。人教版課標本和人教部編版都將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中,教學中既要傳承課標版教材的精髓,更要大膽地邁向部編教材的高一級臺基。以同為古詩詞的教學而窺見一二。
(1)傳承——體驗與積累。感受就是感受思想情感。課標版教材強調母語的模糊性,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更多的是學會感悟和體會,不求理性分析。學習策略的制定應該遵循孩子的思維規律和學習內容的特點,小學生感性思維為主,而中國傳統文化意象性濃,勢必教學中應以感悟、體驗為主。
五年級下冊課標版第5課《古詩三首》(《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 課后練習“讀了遮三首古詩,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的情景?體會到怎樣的樂趣”;同樣,五年級下冊課標版第5課部編版教材第1課《古詩三首》(《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課后練習要求同學們“讀詩句,說說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體會其中的樂趣”。窺一斑而識全豹,感受、體悟始終是母語傳統文化學習中最具魅力的學習策略,課表版教材如是,部編教材亦如此!
積累是文化傳承積淀的重要手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對有著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知識應予以閱讀和背誦。六年級下冊,部編版教材和課標版教材都安排了10篇古詩詞背誦內容,由此足顯誦讀積累始終是傳統文學學習的致勝法寶。
(2)開拓——語用與美育。部編版教材將語文核心素養列為改革的核心方向,而同學們“語言建構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四部分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應該是糅雜螺旋形成的。部編教材對于傳統文化教學明顯提高了語用和美育方面的要求。
譬如六年級下冊部編教材相較于課標教材在10首古詩詞誦讀的基礎上增加了《古詩三首》(《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學。
課堂上,教師先引導學生體會詩句表達的感情:“月明”“人盡望”,想象故鄉的人兒倚窗望月,月光伴著“秋思”灑向大地,落入同在思念的故鄉人的窗口。詩歌借助什么表達思念之情?學生自然明白借助“月光”。
教師請同學們接著完成第二小問,“在你讀的古詩詞中還有哪些類似詩句”。
同學們打開記憶的大門,搜索自己平時積累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理解詩人通過意象承載感情,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久而久之這些固定的景和物就衍生為詩歌的意象。如此以來同學們學習古詩時不僅背誦積累、感悟詩情,更學會賞析古人表達思念之情的意象承載,更深一層次提升了學生對于傳統詩詞的美學鑒賞和語用現象。
人文熏陶的傳承與開拓
所謂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生命與尊嚴、意義與價值的理解,對國家民族關懷的博大情懷,面臨困境不屈服不畏難的積極參與。人文熏陶在語文教學中一波三折:在強調語文工具性的時候,曾“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新課標特別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矯枉過正,語文教學又出現了一系列“凌空蹈虛綜合癥”,人文熏陶在無所依托中再次走向險境。怎樣在“波折”立人文熏陶之根?
(1)繼承——潤物無痕。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與學生精神世界對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人文因素,立德樹人。
譬如《橋》一文在五下課標版教材和六上部編教材都錄有,其共同學習目標都在于體會老支書舍己為人、不徇私情的光輝形象。
筆者在深入文本內涵,品悟老漢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通過對老漢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的品析,感受老漢的形象,從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通過文本解讀進行人文熏陶,正是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體現。
(2)開拓——鮮明思辨
同是課文《橋》,人教版要求學生理解文本的表達上的特色;而部編教材更明確地將其歸為小說單元,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分別涉及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環境、人物。
在同學們學習五下人教版課文《橋》的基礎上,筆者再次教學部編教材《橋》一文時,做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在小說的大構架里進一步挖掘人文精神,教學時凸顯了了文本的文體特征。
師:五年級時《橋》的學習,我們已經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感受到老支書的形象,這節課同學們再一次梳理文章故事情節,并思考其作用。
生:人們慌亂擁向橋、、老漢鎮定指揮、老漢揪出年輕人等故事情節突出老漢的大公無私精神。
生:結尾祭奠父子的情節安排更具感染力,讓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老漢的偉大!
由此,根植于文體語用框架內理解人文內涵,使人文內涵成為源頭活水,有本可張,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更為思辨理性。
綜而言之,全面施行部編教材,對于小學高段同學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這就要求老師們要全面科學地理解部編教材的編寫意圖和課程改革方向,繼而將培養目標分解到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每堂課,乃至和學生交流的每句話里。
參考文獻:
[1]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肖莉
[2]繼承 發展 創新 ——部編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介紹,寧明
[3]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孫安芳
[4]語文教學不能在人文熏陶的“忽悠”下迷失,李晟
[5]談談語言建構與運用,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