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就業的影響

2021-12-03 12:23:08冉光和唐滔
改革 2021年11期

冉光和 唐滔

摘 ? 要:基于宏觀、中觀和微觀三種視角闡釋了數字普惠金融影響社會就業的原理及機制,并采用2011—201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實證探究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社會就業的影響。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顯著促進社會就業。相較于國有單位及企業就業,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微企業就業具有更強的促進作用;數字普惠金融能顯著促進第三產業就業增加,但會抑制第一產業及部分第二產業的就業,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在優化社會就業結構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新基建的投入以提升社會整體就業水平,拓展對中小微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以促進個體及私營就業,科學協調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緩解轉型過程中的就業壓力。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社會就業;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4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7543(2021)11-0104-14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在雙循環中,國內大循環是主體,它要求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不斷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引領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是主要抓手,而穩就業是擴大內需的優先選擇。一方面,擴大內需不僅要在消費層面持續增加居民收入,著力促進農村消費,而且要在投資層面引導資金更多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研發,加大對新基建等重點領域的投入,而社會就業的穩定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前提;另一方面,以創新驅動引領國內大循環,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可能對現有就業結構產生沖擊,傳統行業在數字化轉型中將會實現生產結構變化,更多將資產、技術、信息等作為生產要素,而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但是數字化時代催生出許多新興行業,將會吸納大量就業,這些都可能導致我國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發生變化。由此可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穩定的社會就業作為基礎,會對現有就業結構和就業總量產生沖擊。順利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一個第三方因素起到就業穩定器的作用,這個因素既要加快促進新型產業協調發展,又要穩定社會就業。我們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就是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重要的就業穩定器。

2016年由G20框架下的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負責起草的《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認為,“數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過使用數字金融服務以促進普惠金融的行動。具體而言,數字普惠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公司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融資、支付、投資和其他新型金融的業務模式,包括移動支付、互聯網借貸、眾籌融資等。數字普惠金融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它既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聯結數字經濟的紐帶。數字經濟是肌體,數字普惠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致使世界經濟發展進程受阻,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企業發展。一些企業被迫裁員甚至破產,引致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不匹配的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加重了社會就業的壓力。在疫情影響下,大量企業業務范圍受限,業務質量受損,業務總量下降,現金流受到較大沖擊,而傳統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存在的金融排斥和融資審核制度的低效,使得眾多中小微企業難以獲得及時的資金扶持。因此,傳統金融中存在的金融排斥和效率低下是眾多中小微企業破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更樂于向風險更低的大型國有單位及企業發放貸款,而不愿對風險較高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的審核程序復雜,放款時間長,難以解決企業資金周轉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降低融資成本、緩解金融排斥和提高金融機構工作效率等途徑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使企業能夠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從而穩定社會就業。那么,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就業到底有何影響?這種影響是否存在行業和企業性質差異?及時回應這些問題,對于在新發展格局中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以穩定社會就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本文基于2011—2019年分省份宏觀面板數據,系統考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社會就業的影響。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以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視角剖析數字普惠金融與社會就業的關系原理和影響機制;第二,從企業性質視角深入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就業影響的差異性;第三,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在不同產業和行業中的差異化影響,從實證結果出發闡述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在就業結構優化中發揮的作用。

一、相關文獻綜述

數字普惠金融一詞包含三層含義。它首先是金融,是眾多經濟活動的一種,是貨幣資金融通,亦或一個行業;其次是普惠金融,在這個意義上,其目標是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出發,使金融服務惠及更多弱勢群體和邊遠地區;最后才是數字普惠金融,“數字”是第三層意義,是實現普惠金融的手段。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的核心內涵是如何運用數字技術提高普惠金融水平。

普惠金融是數字普惠金融的本質與基礎。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由聯合國于2005年提出,是指能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的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體系。現有研究已經證實,普惠金融能夠減少金融排斥[1-4],改善居民健康保障投入[5]、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緩解收入不平等[6-11]、促進居民創業就業[12-14]、促進包容性經濟增長[15]、提高社會績效服務于鄉村振興[16]。其中,減少金融排斥、提高居民收入與提高社會福利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對社會就業產生影響。林春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普惠金融發展能夠顯著促進就業的增加[12,17]。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在世界范圍內仍處于較低水平,利率管制和所有制歧視等所形成的金融抑制,使得傳統金融機構難以在現有情形下做到金融服務的普惠化。而正是因為傳統金融在供給和需求上都有諸多不足,才促使數字普惠金融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18]。

數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數字深化,旨在依托數字技術進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水平。數字普惠金融最初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它是一種有別于通過銀行間接融資和通過股票、債券直接融資的新型融資方法?;ヂ摼W金融的發展能讓市場效率進一步提高,減少金融中介的參與,以此減少資金流通的成本。目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已處于世界前沿,創新性數字金融為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指明了發展道路[19]。數字普惠金融主要包括在線支付、網絡借貸和網絡保險。在線支付減少了交易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動性;網絡借貸則拉近了資金借貸方的地理距離,極大減少了借貸業務的交易費用[20];而網絡保險與傳統保險相比,降低了客戶、代理人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信息溝通成本,且能幫助保險公司拓展市場,開發潛在客戶[21]。

現有研究證實數字技術發展提高了普惠金融水平。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有效緩解貧富差距,提高弱勢群體收入[22-24]。宋曉玲等對國內外經驗的研究表明,互聯網使用顯著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普惠金融指數[25]。李建軍、王德通過研究發現,搜尋成本和網絡效應共同作用于融資行為,搜尋成本越低,網絡效應越大,相應融資渠道價值越高,而互聯網借貸平臺具備這兩方面的優勢,擁有比銀行更高的小微融資渠道價值,是普惠金融服務的重要提供者[26]。齊紅倩、李志創發現,我國正規金融對青年和女性群體的包容程度相對有限,非正規金融和數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這兩類群體使用金融服務的可能性[27]。由此可見,數字普惠金融擴大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使得普惠金融得以進一步發展。

已有學者探討數字普惠金融與就業創業的關系,并就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就業的促進作用給出了相關證據。封思賢、徐卓發現,數字金融能夠顯著提高我國資本配置效率,從而影響生產和就業[28]。胡鞍鋼等認為數字技術能夠引發就業增長,并調整就業結構[29]。李曉華認為,數字經濟的“蒲公英效應”將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溫床[30]。尹志超等通過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促進家庭創業行為,從而促進社會就業[31]。更有學者實證研究了數字普惠金融與社會就業的關系,他們從微觀角度根據調查問卷數據就受訪者的微觀特質,如受教育程度、戶籍類型等進行了異質性研究[32-33]。上述研究有的僅停留在理論分析上,缺乏通過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而有的雖進行了實證分析,但主要考察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微觀個體的就業及創業行為的影響,目前尚缺乏從宏觀視角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就業影響的經驗結果,且缺少對數字普惠金融與社會就業結構關系的探討。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數字普惠金融與傳統金融的關系梳理

對于數字普惠金融和傳統金融的關系,目前學術界中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替代論”和“互補論”。支持“替代論”的學者們普遍認為,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降低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減少交易成本,降低金融中介的作用,使得金融交易能夠逼近無金融中介狀態,因而數字普惠金融終將替代傳統金融。支持“互補論”的學者們普遍認為,雖然數字普惠金融增加了金融服務的效率,但在本質上還是局限于傳統金融的理論與業務框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延伸與創新,因而數字普惠金融是在傳統金融行業基礎上進行的升級和優化,而不是顛覆和替代。已有學者證實,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當地傳統金融發展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但并沒有發現此消彼長的關系特征[34]。目前,傳統金融依舊處于擴張階段,越來越多的銀行將線下網點開設在發展相對落后的鄉村,居民金融可得性顯著提高。而傳統金融交易產生的大數據,傳統金融行業培養的金融從業者,在傳統金融發展過程中總結出的金融理論,都是數字普惠金融誕生的基礎。新生的數字普惠金融反過來促進傳統金融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金融行業改革發展。因此,本文認為,傳統金融是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數字普惠金融是傳統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成果,傳統普惠金融與數字普惠金融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數字普惠金融促進社會就業的理論機理分析

數字普惠金融是促進社會就業的重要驅動力。數字普惠金融、傳統金融與社會就業應有序協調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和傳統金融與社會就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數字普惠金融彌補了傳統金融在深度和廣度上可能存在的短板,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就業。

1.數字普惠金融影響社會就業的理論分析

結合相關研究,本文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視角分別梳理數字普惠金融影響社會就業的關系原理及影響途徑。其中,宏觀視角是指從宏觀經濟學角度,以利率、投資、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指標為工具,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影響社會就業的關系原理;中觀視角是指從產業經濟學角度,從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影響社會就業的關系原理;微觀視角是指從居民行為和中小微企業角度,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影響社會就業的關系原理。

從宏觀視角來看,數字普惠金融的本質是金融服務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實現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的進一步深化。根據肖(Shaw)的金融深化理論,金融深化具有就業效應,其實質是金融深化放松了利率管制并最終使得實際利率上升、資本價格上升,在此背景下,企業將減少使用資本而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帶來就業的增加。傳統普惠金融雖然也具有社會促進效應,但受到信息不對稱、風險高、成本高、受眾群體小且分散等制約,其就業效應難以發揮;而數字技術具有信息優勢,成本可能更低,有管控風險、突破時空的優勢,是金融的技術制高點。兩者結合形成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惠及更廣大的群體。數字普惠金融從宏觀角度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產生就業效應:一是通過普及在線支付加快資金流動速度,以提高社會總需求,從而使企業擴大生產,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以此促進社會就業。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電子貨幣普及在線支付,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貨幣流通[35-37]。根據宏觀經濟學的數量方程得知,貨幣流通速度的提高將引起總需求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生產,增加勞動力投入,以促進社會就業。二是通過加速儲蓄—投資轉換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增加生產資源產出效率,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從而增加勞動力就業機會,促進社會就業。數字普惠金融不僅擁有信貸資本,而且具有獨特的數據稟賦——一方面擁有海量真實、高質量的用戶數據,另一方面連接眾多外部公共數據資源。通過對資金和數據兩種資源的充分運用,數字普惠金融能夠為經濟發展吸納更多資金,并加速生產要素在市場中的流通,從而優化數字經濟產業布局,推動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38],增加勞動力就業機會,從而促進社會就業。

從中觀視角來看,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引領各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重塑一些傳統行業,促進新興產業的誕生,從而優化社會就業結構,促進社會就業。數字普惠金融是金融業進行數字化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成果,同時又從資金、技術上為其他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必要條件,推動了整個社會的數字化進程。就金融業而言,當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更高級的需求,包括對金融產品及金融服務的需求,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進一步放大了這種需求,而需求的增加將推動金融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從而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促進社會就業。就其他行業而言,數字普惠金融從技術和金融服務方面助力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一是為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可基于自身在數字化轉型與金融科技應用方面的經驗積累,指導其他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二是為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務,建設數字化產融合作平臺,推進產業鏈運營、供應鏈管理、交易風險管控等領域的數字化改造升級。雖然某些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并不一定會促進社會就業,甚至可能會減少對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如農業、制造業等,但我國近半的勞動力都在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就業,而服務業數字化轉型能催生就業新風口,誕生新行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國有1 200萬小店因為數字轉型帶來收入V字反彈,并且催生出巨大的數字經營人才缺口,大大緩解了因疫情帶來的就業壓力。

從微觀視角來看,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擴大現有中小微企業規模和增加中小微企業數量,促進了社會就業。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擴大了現有企業規模,從而促進了社會就業。當前制約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對企業信貸抵押的要求過高,中小微企業信貸抵押限制急需進一步放寬,金融服務效率需進一步提高[39-40]。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要引導傳統金融行業從逐利道路走向普惠金融的道路。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削減了對抵押物的依賴,使得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放款的門檻降低,中小微企業可以獲取更及時、優質的金融服務,這樣就增加了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率。而中小微企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工作崗位,滿足更多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從而促進社會就業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激發個人創業熱情,提高中小微企業的數量以促進社會就業。金融是創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機構是否愿意向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發放貸款會直接影響創業活動的進行。傳統金融企業存在低效率和金融排斥,數字普惠金融使傳統金融發展如虎添翼,它能依托大數據技術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更加科學地進行創業風險評估,使得更多創業項目能夠獲得資金支持,進而促使更多人創業。他們創立的中小微企業能夠吸收眾多社會勞動力,從而促進社會就業。

綜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數字普惠金融會促進社會就業。

2.數字普惠金融對不同性質企業就業的影響機理

為進一步證實數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這里就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不同性質企業的差異化影響進行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國有單位及企業就業的促進效應和對中小微企業就業的促進效應有明顯差異。相較于國有單位及企業,中小微企業具有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資金流水不穩定、可抵押資產少等特點,因而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難以獲得融資。而數字普惠金融有針對性地緩解了這一狀況,使得中小微企業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及門檻降低,提升了其發展質量,有利于發揮出數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因此,相較于在傳統金融系統中占據優勢地位的國有單位及企業,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中小微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更為直接。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數字普惠金融的就業促進效應具有普惠性,相較于國有單位及企業就業,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微企業就業的影響更大。

3.數字普惠金融對不同行業就業的影響機理

為研究數字普惠金融是否會促進傳統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以及數字普惠金融是否會使社會就業結構發生變化,這里就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不同行業就業的差異性影響進行分析。從產業特征角度來看,以農林牧漁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存在收入彈性下降、投資報酬遞減等問題,且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風險規避難,間接促進了農民進城務工。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服務更加普惠,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使得農戶和養殖戶能夠獲得信貸資金進行農具的升級,現代化農具的應用將減少第一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使得加工和制造各種農副產品的廠商能夠獲得信貸資金,進行生產設備的更新,而數字化生產流水線將減少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上述兩方面的原因共同導致勞動力從一、二產業向其他產業轉移,可能使得一、二產業的就業人數進一步下降。而以各類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則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最大的受益者,我國中小微企業大多歸屬于第三產業,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使得他們得以擴大生產,從而吸收更多勞動力。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3:數字普惠金融具有就業結構優化作用,它會抑制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就業,促進第三產業就業。

三、數據與實證模型

(一)基準模型

本文主要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就業的影響,并探討企業性質維度和行業維度下影響的異質性,據此建立面板模型。從定性分析來看,各?。▍^、市)的就業狀況難免會受到不容易控制的地區文化、自然環境、地區政策等區域差異影響,并且這些差異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有關,因而應將模型設定為固定效應模型以更好地進行實證分析①。

本文采用2011—2019年31個?。▍^、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具體模型如下:

employit=β0+β1indexit+β2KZ+λi+εit(1)

式(1)中:index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控制變量簡寫為KZ,引入省份固定效應λi,i表示地區,t表示年份,employ表示就業量,β0為截距項,ε表示殘差。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地區就業指標employ:本文用各省(區、市)總就業人數(非私營單位就業人數+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個體就業人數)來表示。

2.解釋變量及其工具變量

數字普惠金融指數index: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PKU-DFIIC)刻畫了我國數字經濟2011—2020年的發展程度。該指數從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數字支持服務程度三個方面刻畫了各省(區、市)數字金融的發展狀況。該指標逐年增長,在前三年甚至是接近年年翻番的增長速度,在后幾年趨于穩定增長,但增速依然很快。對比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標,發現兩個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趨勢大致相同,但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區別。不難發現,我國東部與西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差距在逐步縮小。而我國南北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差距不算太大,北方地區略低于南方地區,2011—2014年追趕速度很快,但2018年后差距又有逐漸拉大的趨勢。對于具體省份而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如2019年北京市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為399,而青海省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為282.65,說明不同省份間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另外,在后續的研究中,本研究使用互聯網普及率作為自變量的工具變量[41]。

3.控制變量

本文采用的控制變量主要包括:

(1)收入水平:用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表示[16];

(2)教育水平: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edu=X1*6+X2*9+X3*12+X4*16(2)

其中:X1,X2,X3,X4分別代表各地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和大學學歷的人口占當地6歲以上總人口的比例[16];

(3)金融發展水平:用各省份信貸總額/當地GDP來表示[41];

(4)固定資產投資:用各省份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來表示,該指標在回歸中取對數[42];

(5)開放水平:用各省份進出口貿易總額/當地GDP來表示[42];

(6)人口數:采用各省份年末人口總數表示,該指標在回歸中取對數。

各變量指標統計結果如表1(下頁)所示。

(三)數據來源

本文樣本覆蓋2011—2019年31個省(區、市)。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

四、實證檢驗與分析

(一)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表2報告了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社會就業的基準估計結果。列(1)利用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社會就業水平進行簡單OLS估計分析,估計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列(2)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但經檢驗,數據不支持時間效應模型,故在模型設置中不添加時間固定效應①。

綜上所述,在控制省份間個體效應與控制變量的前提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能夠顯著提高社會就業水平。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僅提高了居民的消費,而且讓更多居民能夠享受到優質的金融服務,讓更多中小微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資金,使它們擁有發展的機會,從而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讓更多邊緣人士獲得資金以接受更多的教育,使得社會人力資本質量得以提高,緩解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二)穩健性檢驗

1.工具變量估計

目前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常用的工具變量是互聯網普及率。表3列(2)顯示的是第一階段回歸結果,結果顯示,互聯網普及率顯著促進了數字金融發展,其F值為533.06,明顯大于經驗數值10,說明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列(3)為第二階段回歸結果,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仍對社會就業具有促進作用。列(4)中將工具變量與解釋變量共同放入計量模型中,發現工具變量不再顯著,說明工具變量除通過內生變量外,不存在影響社會就業的其他直接途徑,證明了該工具變量是外生的。對工具變量模型和基準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卡方值為1.70(p=0.945>0.5),因此不能拒絕基準模型“所有解釋變量均外生”的原假設,故認為基準模型不存在內生性或內生性不影響回歸結果。

綜上所述,在進行內生性處理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顯著提高社會就業水平的結論依然成立。

2.核心指標變換

本文采用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支持服務程度三個指標分別替代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來進行研究。其中,覆蓋廣度指標主要通過賬號覆蓋率來測量,使用深度指標主要包括對移動支付、貨幣基金業務、信貸業務、保險業務等多方面評估所得的綜合指數,數字支持服務程度指標主要涵蓋移動化指數、實惠化指數、信用化指數、便利化指數四個方面。本文依次使用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支持服務程度指標作為自變量代入模型中進行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表4所示??梢钥吹?,更換自變量指標后,依然可以得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顯著提高社會就業水平的結論。

五、數字普惠金融促進社會就業的異質性研究

(一)數字普惠金融就業促進效應的企業性質差異

該部分用于驗證假設2的內容。按照《中國統計年鑒》就業部分的分類,本文將企業性質分為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數、個體及私營就業人數,其分別代表國有單位及企業就業人數、中小微企業就業人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異質性研究。從表5(下頁)的結果中可以看到,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于國有單位及企業就業、中小微企業就業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從系數上來看,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的就業促進效應要大于國有單位及企業的就業促進效應。

上述結果說明,數字普惠金融的就業促進效應在不同性質的企業間存在差異,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微企業就業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從資金來源來看,中小微企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金融排斥,這影響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而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增加金融普惠性,降低了融資成本和審核門檻,放松了對抵押物的依賴,使得這些中小微企業能夠得到更加及時的融資服務,從而提高了其生存率,增加了社會就業。而對于國有單位及企業,由于存在政府的隱性擔保,其從傳統金融渠道獲取金融服務的難度遠低于中小微企業,因而數字普惠金融對其就業的促進效應更多來源于其對整體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蒲公英效應”,該作用幅度小于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的直接幫扶所帶來的就業促進效應。

(二)數字普惠金融就業促進效應的行業差異

本部分用于檢驗假設3的內容。這里以每個行業省級就業人數的對數作為因變量、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作為自變量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以檢驗不同行業視角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就業促進效應的影響。

從表6(下頁)的回歸結果來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在大多數行業都顯著促進了就業,但在一些行業上的表現不盡相同。從產業角度來看,在第一產業相關行業中,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顯著減少了就業;在第二產業相關行業中,數字普惠金融的就業效應在建筑業和采礦業中表現為顯著的負面效應,在制造業中就業效應不顯著;而在第三產業相關行業中,數字普惠金融普遍都發揮著顯著的就業促進作用,假設3得證。2011年以來,我國一、二產業的就業人數逐年下降,但其總產值逐年提高,其原因可能是一、二產業的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成效,其技術進步使得生產效率提高,并采用信息投入、資本投入等其他生產要素替代勞動要素,使得單位勞動投入的生產效率提高,也有可能是因為一、二產業的部分企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產生了規模經濟,從而使得其生產效率提高。

研究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顯著抑制了一、二產業的就業,但顯著促進了第三產業就業,尤其是與數字普惠金融直接相關的金融業和信息傳輸等行業,增加了第三產業就業在整體就業中的占比,優化了社會就業結構。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視角剖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影響社會就業的關系原理和影響機制,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31個?。▍^、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數據,構建了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實證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社會就業的影響及其在不同性質企業和行業中的差異性。研究表明:第一,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就業的促進效應顯著;第二,相較于國有單位及企業,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微企業具有更大的就業促進效應;第三,進一步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抑制一、二產業就業,但促進了第三產業就業。

總體來看,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全方位地促進社會就業,且這種就業效應還具有普惠性,對中小微企業就業的幫扶作用顯著。不僅如此,數字普惠金融還加快了勞動力從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優化了社會就業結構?;谏鲜鼋Y論,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快數字普惠金融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提高社會就業水平。數字普惠金融存在“東強西弱”的特征,因而要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增加中西部地區新基建的投入和完善其他基礎設施,克服可能出現的“數字鴻溝”。其關鍵在于構筑有利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物質和人文環境,不僅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應加快提升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信息化素養,同時各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根據自身情況合理調整數字化改革進程,切勿造成經濟發展脫實向虛。

第二,進一步拓展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數字普惠金融機構應致力于消除傳統金融模式下的融資約束,積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提高金融服務質量,為創新型實體企業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金融服務。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提供金融服務,逐步減少對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非必要的融資。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運用數字技術拓展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并設置考核指標,如設立為中小微企業發放信貸數額的專項指標,降低為中小微企業發放信貸的利率標準等。同時,還應優化國有企業及單位的結構,增強其社會競爭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逐步降低對金融資源的占有率,從而促進社會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

第三,積極推動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對于傳統金融行業,政府應擴大高校中數字金融型人才的培養,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管理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對于制造業,政府應通過加快數據立法、加強制度支持等手段以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工業互聯網為主要抓手,推動各企業以自身實際情況為基礎探索個性化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并通過就業技能培訓等方法幫助勞動力轉崗。對于農業,應依托數字農業技術,完成農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并出臺政策鼓勵青年回鄉創業,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格局。對于服務業,政府一方面應全力支持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并解決了大量社會就業的外賣、快遞、網約車等新興行業,另一方面應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懲罰機制以保證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Reform]

參考文獻

[1]GHALIB A K, MALKI I, IMAI K S. Microfinance and household poverty reduc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rural Pakistan[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43: 84-104.

[2]粟芳,方蕾.中國農村金融排斥的區域差異:供給不足還是需求不足?——銀行、保險和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分析[J].管理世界,2016(9):70-83.

[3]周洋,任柯蓁,劉雪瑾.家庭財富水平與金融排斥——基于CFPS數據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8(2):106-116.

[4]尹志超,彭嫦燕,里昂安吉拉.中國家庭普惠金融的發展及影響[J].管理世界,2019(2):74-87.

[5]DUPAS P, ROBINSON J. Why don't the poor save more? evidence from health savings experimen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4): 1138-1171.

[6]KHANDKER S R, KOOLWAL G B. How has microcredit supported agriculture? evidence using panel data from Bangladesh[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6, 47(2): 157-168.

[7]LACALLE-CALDERON M, PEREZ-TRUJILLO M, NEIRA I. Does microfinance reduce poverty among the poorest? a macro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J].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2018, 56(1): 51-65.

[8]田杰,劉勇,陶建平.社會經濟特征、競爭優勢與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布局——來自我國278家村鎮銀行的經驗證據[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86-92.

[9]武麗娟,徐璋勇.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減貧增收效應研究——基于4 023戶農戶微觀數據的斷點回歸[J].南方經濟,2018(5):104-127.

[10]張彤進,任碧云.包容性金融發展與勞動收入份額的關系: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南開經濟研究,2016(3):90-105.

[11]何學松,孔榮.普惠金融減緩農村貧困的機理分析與實證檢驗[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76-83.

[12]林春,康寬,孫英杰.普惠金融對中國城市就業的影響——基于地區、產業和城市經濟規模異質性的考察[J].城市問題,2019(8):94-104.

[13]劉丹,陸佳瑤.金融知識對農戶信貸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代際差異的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19(11):18-28.

[14]鄭秀峰,朱一鳴.普惠金融、經濟機會與減貧增收[J].世界經濟文匯,2019(1):101-120.

[15]劉金全,畢振豫.普惠金融發展及其收入分配效應——基于經濟增長與貧困減緩雙重視角的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37-46.

[16]鄒新陽,溫濤.普惠金融、社會績效與鄉村振興——基于30?。▍^、市)的面板數據[J].改革,2021(4):95-106.

[17]林春,孫英杰,康寬.普惠金融對中國產業就業的影響效應——基于總量和結構視角[J].證券市場導報,2019(6):13-19.

[18]李繼尊.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1-7.

[19]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4):1401-1418.

[20]PIERRAKIS Y, COLLINS L. Crowdfunding:a new innovative model of providing funding to projects and businesse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3.

[21]宋文力,解鋼.淺析我國網絡保險的發展[J].金融科學,2001(3):96-98.

[22]張呈磊,郭忠金,李文秀.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業效應與收入不平等:數字鴻溝還是數字紅利?[J].南方經濟,2021(5):110-126.

[23]李連夢,吳青.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鎮弱勢群體收入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2021(2):47-53.

[24]李牧辰,封思賢.數字普惠金融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文獻的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0(10):84-91.

[25]宋曉玲,侯金辰.互聯網使用狀況能否提升普惠金融發展水平?——來自25個發達國家和40個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7(1):172-173.

[26]李建軍,王德.搜尋成本、網絡效應與普惠金融的渠道價值——互聯網借貸平臺與商業銀行的小微融資選擇比較[J].國際金融研究,2015(12):56-64.

[27]齊紅倩,李志創.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測度與評價——基于不同目標群體的微觀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5):101-117.

[28]封思賢,徐卓.數字金融、金融中介與資本配置效率[J].改革,2021(3):40-55.

[29]胡鞍鋼,王蔚,周紹杰,等.中國開創“新經濟”——從縮小“數字鴻溝”到收獲“數字紅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3):4-13.

[30]李曉華.數字經濟新特征與數字經濟新動能的形成機制[J].改革,2019(11):40-51.

[31]尹志超,劉泰星,張逸興.數字金融促進了居民就業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2):98-112.

[32]方觀富,許嘉怡.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居民就業嗎——來自中國家庭跟蹤調查的證據[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2):75-86.

[33]何宗樾,宋旭光.數字經濟促進就業的機理與啟示——疫情發生之后的思考[J].經濟學家,2020(5):58-68.

[34]張暉.縣域數字金融發展評價體系和普惠特征研究——兼論與傳統普惠金融發展的關系[J].農業經濟問題,2010(11):120-130.

[35]陳丹,姚明明.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居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2019(6):74-77.

[36]周光友.電子貨幣發展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基于協整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6(3):1219-1234.

[37]王瀟穎,馮科.電子貨幣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基于微觀主體持幣動機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1(3):14-19.

[38]薛瑩,胡堅.金融科技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實踐基礎與路徑選擇[J].改革,2020(3):53-62.

[39]謝世清,劉宇璠.普惠金融政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19(4):13-21.

[40]王偉,孫芳城.金融可得性及其空間變化——基于31個省際面板數據[J].當代經濟管理,2018(9):90-97.

[41]謝絢麗,沈艷,張皓星,等.數字金融能促進創業嗎?——來自中國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18(4):1557-1580.

[42]戚聿東,劉翠花,丁述磊.數字經濟發展、就業結構優化與就業質量提升[J].經濟學動態,2020(11):17-35.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Social Employment Promotion: A Study of Heterogeneity based on Enterprise Nature and Industry

RAN Guang-he ? TANG Tao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social employment, and empirical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social employment by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1 to 2019. The study found that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social employment. Compared with the employment of state-owned units and enterprise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plays a strong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small, medium-sized and micro enterprise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employment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but it will inhibit the employment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some secondary industries, indicating that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optimizing the social employment structur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new infra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mployment level of society, expand financial services for small, medium-sized and micro enterprises to promote individual and private employment, and scientifically coordin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alleviat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social employ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與縣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17AJY020);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大決策咨詢研究課題“重慶市高質量發展目標、短板與體制機制研究”(FGWXSW2020-1-22)。

作者簡介:冉光和,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滔(通信作者),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999精品在线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人与鲁专区|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天堂久久|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久草热视频在线|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国产啪在线91| 午夜综合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三级欧美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色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99re免费视频|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第八页| 久久黄色影院|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99re经典视频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亚洲乱强伦|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亚洲午夜片|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亚洲人成网18禁|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中文字幕色在线|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天天操天天噜|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无码一区18禁|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99手机在线视频|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久久黄色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