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全喜 楊佳鈺 羅彩虹 嚴格
摘 要:新時代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于國家的發展進步和個人的價值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作為生逢其時的新時代奮斗者,應彰顯其勤思篤學、銳意進取、開拓攻關、勇于擔當的奮斗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而當前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面臨著培育主體積極性不高、培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育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培育方式缺乏創新性等現實挑戰,使得培育結果收效甚微。為此,亟待激發大學生內生動力、夯實家庭培育土壤根基、強化高校培育主導作用、切實發揮社會保障作用,形成個人、家庭、高校和社會的教育合力,共同提升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質效。
關鍵詞: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路徑
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撐和前進動力。青年一代要不斷激發奮斗意識,勇擔時代大任,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轉化為個人的實際行動,砥礪前行,爭做新時代的開拓者和奮進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1]大學生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力軍和后備隊,探索適應新時代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的路徑對助力大學生實現個人夢和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內涵
奮斗精神是貫穿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精神基因,隨著時代的進步,奮斗精神也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準確把握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時代內涵,首先要觀照“大學生”這一奮斗主體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思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新時代大學生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是最有能力、最有信心實現這個目標的一代,應抓住這圓夢的大好機遇,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展現其勤思篤學、銳意進取、開拓攻關、勇于擔當的奮斗精神風貌。
(一)勤思篤學的實干精神
“書山有路勤為徑”,“勤”是個人實現理想抱負的前提。新時代大學生面臨著日新月異的社會狀況,要想在時代大勢的浪潮中激流勇進,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奮斗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真”就是要有求真務實的態度。細言之,在學習過程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著眼點,時刻思考如何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而練就解決問題的“本領”則需要踏實篤行的鉆研和腳踏實地的努力,使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
(二)銳意進取的拼搏精神
新時代是大有可為的時代,大學生不應在正值風華正茂,奮勇拼搏時退縮懈怠。“行百里者半九十”,實現崇高理想的道路固然充滿荊棘,但功成必不唐捐,必然需要拿出新時代青年不畏艱難險阻,迎難而上的干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大會上強調, “我們現在所處的, 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3]大學生站在這個關鍵節點,唯有用奮斗的激情點燃夢想,用不懈的努力踐行誓言,增強時間緊迫感,主動淬煉素質、提升能力,才能為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開拓攻關的創新精神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創新是國之動力,民族賴之以興。創新精神涵蓋了敢于質疑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勇于挑戰的開拓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新一代產業優化、技術革新的現實挑戰,我們迫切需要善于研發、開拓攻關的創新型精英以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大學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新生力量,作為推進“萬眾創新”的主力軍,理所應當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激發自身的創新創造意識和潛能,推動國家技術革新和綜合國力的提升。
(四)肩負重任的擔當精神
擔當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敢于擔當,迎難而上的精神品格。黨的十九大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在一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4]這深刻道出了新時代青年肩負的時代使命與歷史責任。新時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的中堅力量,更應責無旁貸,懷著對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和個人理想的擔當,不懼風險、勇挑重擔,時刻提醒自身,把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在推進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放飛自己的夢想。
二、新時代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的現實挑戰
(一)培育主體積極性不高
大學生既是奮斗精神的認知主體,亦是奮斗精神的實踐主體,其自身的思想狀態和行為在奮斗精神的培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大學生總體上思想積極向上,能夠認識到奮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真正踐行的自主性不高,主要表現為:在學習方面缺乏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雖然大多數學生都有較高的學習期望,但缺乏自律的意志品質,有學習計劃但難以堅持。在生活方面貪圖享樂,勤儉節約意識淡薄,更有甚者成為高消費、用大牌、上檔次的“高大上”一族,在奢靡之風的路上愈走愈遠。
(二)培育內容缺乏針對性
高校雖然將奮斗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但有的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未能貼近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而依然奉行“本本主義”。程序化的教學使得教育目標不明確,出現老師講得意猶未盡,學生茫然而不知所以。家庭教育不同于傳授理論性、系統性知識的學校教育,更多是具有示范作用的榜樣式教育。部分家長忽略了孩子成長中發生的變化,依舊采用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沒有及時根據孩子階段性的心理變化“對癥下藥”,從而使得奮斗精神教育效果不佳。
(三)培育環境的復雜性
社會的急功近利、家庭的過度呵護,尤其是以享樂主義、炫耀性消費為特征的消費文化的沖擊,造成大學生奮斗意識的弱化與偏離,在大學校園中比闊氣、充大款的現象頻頻出現。同時,出生于“95后”的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他們習慣于從網絡中尋找榜樣示范和解決路徑,而充斥于網絡中的“炫富”“拜金”等不良文化和有害思想的傳播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具有極大的攻擊力,導致大學生思想上缺乏對艱苦奮斗精神的認知、生活中缺乏艱苦奮斗的實踐。
(四)培育方式缺乏創新性
當下奮斗精神教育流于表面形式,僅在思政課中略微提及或以傳統的方式宣傳奮斗精神,缺少新鮮的教育方式。在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接觸新知識和新思想的渠道發生了改變,還在依靠幾張照片、幾個櫥窗、幾張舊報紙的靜態展示方式,難以吸引、感染青年,無法真正地深入其內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下的解釋力和親和力[5]。
三、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路徑
(一)激發大學生內生動力
主動砥礪奮斗目標,增強奮斗自覺是新時代大學生將奮斗精神內化為自我追求的根本所在。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磨礪自我的意識、勇擔時代大任的信仰是激發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內生動力。
1. 堅定理想信念,理性辨別信息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弘揚和踐行奮斗精神的精神支撐[6]。因此,大學生要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堅定理想,筑牢信念,積極了解奮斗精神的時代內涵。只有不斷提升對奮斗精神的正確認知,形成正面的情感體驗,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佛系”與喪文化等網絡負能量的洗腦,進而將認知轉化為奮斗行動。
2. 積極磨礪自我,增強自身本領
大學階段是成人成才的黃金時期,應積極主動參加實踐活動,磨礪自我,增強為遠大理想而奮斗的行動力。自覺向朋輩榜樣看齊,從中學習并且激勵自己。在學習中以刻苦鉆研、積極探求新知的精神豐富自我、突破自我。同時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高校和社會提供的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等,在實踐中理解奮斗的意義,逐漸提升奮斗本領。
3. 勇擔時代大任,爭做時代先鋒
弘揚奮斗精神,僅僅停留在對奮斗精神的認知上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重在踐履。大學生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新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擁有舍我其誰的主角意識,堅持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中。以實際行動深入社會開展的志愿服務、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實踐活動中,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爭做新時代身體力行的奮斗先鋒。
(二)夯實家庭培育土壤根基
家庭教育往往發揮幫助子女扣好人生第一顆紐扣的重要作用,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對子女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迫切需要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1. 家長以身作則,當好奮斗榜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7]家長是否具有奮斗精神直接影響著子女對奮斗精神的認知和實踐。因此,父母要主動擔當起奮斗精神培育的責任,當好子女奮斗的榜樣。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結合真實事例為子女作出正確的引導,潛移默化地為子女塑造奮斗品格,播下奮斗的種子。
2. 積極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
時代發展給當代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與目標,家庭教育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的觀念也要順應新的時代需求而發生轉變。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部分家長過分溺愛子女,這在無形之中使得當代大學生喪失了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為此,家長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寶劍鋒從磨礪出”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子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會和感知奮斗精神的真正內涵。
3. 創建奮斗家風,厚植培育沃土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8],良好的家庭氛圍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家長要不斷提升自我的奮斗意識,不斷優化教育方式,營造重視奮斗的家庭教育氛圍,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自身家庭情況和子女性格特征的教育方法,通過積極向上、樂于溝通、勇于奮斗的家庭氛圍熏陶,激勵當代大學生從家庭教育中感知和踐行奮斗精神,肩負起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三)大力發揮高校培育的主導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育的主陣地,理應在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中發揮主導作用,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 豐富教育內容,深刻把握要求
深刻把握培育奮斗精神對教育教學的新要求,有針對性地完善教育內容。一是將奮斗精神融入教學體系,增重奮斗精神在思政課中的比例,打造奮斗精神的精品課程;把奮斗精神作為大學生綜合測評的重要因素,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二是提高對大學生的學業要求。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9]。因此,高校要適當提高課程通過難度和畢業難度,激勵學生在學海中拼搏,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2. 優化教育環境,營造良好氛圍
高校要充分發揮宣傳教育功能,營造良好教育環境,比如利用廣播、QQ、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宣傳奮斗精神;開展奮斗主題的比賽、展覽、講座以及報告等;對踐行艱苦奮斗精神的學生進行獎勵,以引導更多學生弘揚奮斗精神。其次,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也尤為重要,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們言傳身教,才能引導大學生們矢志艱苦奮斗、樹立崇高理想。
3. 加強社會實踐,激發奮斗精神
進行奮斗精神的教育,僅靠理論引導是不夠的,參加社會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培育途徑[10]。以豐富的實踐活動助力大學生奮斗精神的養成,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進行。一是學習上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通過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活動,鼓勵大學生敢于創新、勇于挑戰,強化大學生的實戰能力。二是組織創新實踐活動,如社會調研、“三下鄉”活動、志愿活動等。讓大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實踐中拓寬視野、增長才干,感悟自身肩負的使命,錘煉吃苦耐勞的品質,激發艱苦奮斗的作風。
(四)切實發揮社會保障作用
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夠豐潤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養,全社會應通過正面引導、耳濡目染的形式引導大學生將奮斗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 創新傳播方式,渲染奮斗氛圍
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因其內容新穎、更新及時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根據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成長特點,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以直播、小視頻互動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奮斗精神。還可以打造奮斗精神相關的網絡綜藝節目,以及在網絡游戲中穿插奮斗精神,將奮斗精神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及娛樂中。同時,充分整合優化社會育人資源。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讓大學生在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故居等教育基地的同時,了解其背后隱藏的奮斗故事,促使大學生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中提升奮斗覺悟。
2. 加強網絡監管,凈化社會風氣
社會風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意志品質[11]。凈化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社會奮斗精神氛圍重點要加強網絡監管。網絡媒體既能傳遞正能量,同時其摻雜的消極因素也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造成了危害。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網絡文化建設,一方面,需加大對網絡中與奮斗精神相悖內容的監管力度,從法律上遏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可采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做好信息篩查,堅決抵制低俗、媚俗等糟粕內容,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3. 塑造奮斗榜樣,激勵奮斗行動
奮斗榜樣是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指路明燈,其所承載的正能量具有很強的感召力,能對大學生產生正面激勵作用。社會應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廣泛宣傳平民英雄、時代楷模的奮斗事跡,觸動大學生的思想靈魂,進而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矢志奮斗的決心。同時要積極挖掘大學生身邊的先進青年典范,宣傳新時代優秀青年銳意進取、敢于擔當、勇立潮頭的精神品質,使大學生在朋輩效應下見賢思齊,以此點燃大學生奮斗激情,引導大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奮斗精神。
參考文獻:
[1][9] 張福樂.對新時代高校培養大學生奮斗精神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9,(4):46-50.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侯玉環.論新時代青年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53-57.
[4] 王紹霞.新時代奮斗精神的基本邏輯與時代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58-62.
[5] 季海君,林于良.《思想的田野》湖南篇:講透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12):43-45.
[6] 田仁來,楊艷紅.新時代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培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71-73.
[7][8]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J].共產黨員(河北),2017,(4):10-11.
[10] 陳志超.高校應大力加強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6):105-109.
[11] 莫勒德爾·吾介特.如何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J].黨史博采(下),2019,(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