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姝
摘要:曾幾何時,每當年幼的我看到父母觀賞戲曲,總會認為他們如此之老土,和時代潮流格格不入,認為以后我永遠欣賞不了這種老掉牙的東西。然而時至今日,我卻深刻地理解了父母、理解了“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這句話的深刻藝術內涵。誠然,作為華夏五千年歷史的藝術表達形式,只有懂得欣賞戲曲的魅力、懂得探索戲曲的精髓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這是因為,神州大地上的各種戲曲,不僅僅是我們的國粹,更是我們國劇!
關鍵詞:美學;戲曲;人生;愛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不僅和理想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同時和道德境界也有一定的關系。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認知屬性和道德屬性都會對最終的認知結果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而審美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以培養人的感知美、感受美、創造美的教育形式,并以此為基礎促使生命的和諧,并為思想的升華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正如上文中所介紹的,審美的本質就是對美的感知、感受以及創造,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主動追求美的系統化過程。而戲曲藝術作為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和生活中所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對戲曲藝術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就是尊重民族音樂、尊重人民欣賞習慣連續性的必然要求,以戲曲為基礎開展積極 的美育,可有效地強化教育的針對性和深刻性。
戲曲本身所具有的強大藝術感染力,并不僅僅體現于直接臨摹、模仿對象,而是通過藝術形象在舞臺上的塑造,喚醒我們對某種事物的既往情感。戲曲音樂所提供的美感,促使人們獲得思想情感上的滿足。與此同時,戲曲藝術在展現藝術化的生活的同時,也可以和觀賞者之間達成更為廣泛的心靈共鳴,從而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情,發揮其社會功能。
通過研究戲曲知識,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種傳承千年的傳統藝術形式的精髓所在。表演上,聲情并茂是最為基本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演員只有掌握了強大的表演功底,才能夠將戲曲中所蘊含的情感傳遞給臺下的觀眾,所表達的情緒和情感才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而在內涵上,所有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情感主線和內容主線,為作品現實意義的彰顯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更為深入的感知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包括社會、包括思想,或者是人性。與此同時,中國戲曲本身憑借侗族、行當、環境等來開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我們所熟悉的“四功五法”以及上文中有所提及的具體服飾等,都是戲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固定形式,是其審美特征最為直觀的體現。
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人生就像一場獨一無二的戲劇,從生命開始的呱呱墜地,到最終的黯然離世,在不同的年齡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將人生比喻為一場戲劇也未嘗不可。如果在人生的舞臺上有著出色的表演,則大紅大紫,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如果表演不好,則場面冷落。如何在生活的舞臺上做好自己的定位,如何明確自己的角色,這是我們所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演員的戲份往往需要我們自己去爭取,而生活舞臺上的角色也同樣需要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最終的成功與掌聲。戲劇作為一種基于演員表演而展現社會生活的綜合藝術形式,將音樂、文學、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路,將人生在方寸舞臺之上加以展現,讓人們有所思、有所得。
戲曲本身就是一部歷史,其中記錄著的豐富知識,值得我們學習和探討。同時,戲曲也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看到做人的準則。所以,任何一部成功的戲曲,都應該如一首裊裊道來的歌曲,無論所講述的內容如何,都要從中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東西。當然,戲曲所提供的警示要恰恰處于我們通過琢磨可以理解的層次,只有這樣這部戲才是有味道的、可以經過時間的琢磨的。
“人有愛好,百事不煩。”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會形成自己的一份愛好。有人熱衷于花鳥魚蟲,有人熱衷于歌舞影視,更有人熱衷于琴棋書畫。然而對我來說,音樂、戲曲和書籍卻始終是我的最愛。時至今日,已經步入中年的我,很多外界的繁華和紛擾已經不能讓我的心湖產生波動,年輕時的很多愛好也逐漸退出了我的生活,但是對于音樂和戲曲的熱愛卻有增無減。快節奏中奔走的我,忙里偷閑聽上一曲京劇,那就是至高無上的享受了。戲劇中那曼妙的舞姿、動聽的旋律,都讓我在日漸喧囂的社會生活中靜下心來,讓我的心靈重新回歸淡薄。中年看戲,不僅更好的領悟了大眾化、通俗化的戲劇內容,同時對戲劇更高層次的美學價值也同樣有了新的領悟。戲劇行腔之美,念白之美、水袖之美、武打之美、音樂之美,都是中華戲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觀賞戲劇,是一種從靈魂深處開始的洗禮,是藝術世界的傾聽。戲曲總是讓我久久無法忘懷,真有一種“三日不知肉滋味”的感覺。戲曲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果然是有其原因的。
中年聽戲,戲韻情濃,驀然回首,余味悠悠。
參考文獻:
[1]馮松.淺析何謂戲劇之美何謂戲劇最高境界[J].戲劇之家,2017(21):1.
[2]賈麗媛.細說戲曲花旦表演中的眼神之美[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9(0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