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摘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培養怎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類問題已經得到了明確答案,但是,怎樣提升育人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逐漸成為我國教育改革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2019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此文件著重指出了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五育并舉,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以及加強體育教育,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力發展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鑒于此本文將針對“五育并舉”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五育并舉;中學生;全面發展;路徑
一、轉變觀念,構建“五育并舉”新機制
若想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建立一個“五育并舉”育人新機制。在既往的教育模式下,教師更傾向于“獨育”教育,很少有將德智體美勞進行有效融合。教師要積極轉變固有觀念,將“五育并舉”理念深入滲透到整個教育過程,讓學生從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感受到“五育并舉”教育模式的魅力。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需結合學情,建立一套“五育并舉”教育新機制,通過制定一些具有實操性的實施辦法,步驟化教育模式,為“五育并舉”教育制定量化標準,以此幫助教師將五育滲透到教育各個環節,從而實現五育深度融合。例如,教師可定期開展“五育并舉”學術研討會,在討論中實現教育觀念碰撞,發現自身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優化教育模式。教師通過構建五育并舉新機制,能夠有效提升五育教育效果,更好地解決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從而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二、積極探索,構建“融合主體”新形式
在“五育并舉”的教育背景下,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主體應變得更為多元化。在以往教育工作中,教育主體存在單一性特點,教師很少將德智體美勞進行融合,在進行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智育時,很少在其中穿插美術、思想品德、勞動等科目的教學內容,不利于五育并舉,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新形勢下,教師要積極探索,構建一個“融合主體”的新型教育模式,以此幫助學生在提升智力的同時,還能有效發展自身道德、審美、體能、勞動技能等方面的綜合水平,促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進行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智育時,可以積極發掘其中美術、思想品德、勞動等科目的元素,而后通過多媒體視頻、課堂游戲、實踐活動等方式,將美術、勞動以及思想品德等學科的知識與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教學進行融合,以此促進“五育并舉”教育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此外,教師可借助網絡資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輔助手段,豐富“五育并舉”教育內容,豐富實踐教育形式,以此幫助學生逐漸形成一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為其之后學習更深層次的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融合生態”,以此更好地應對擇校熱、應試教育等教育問題,通過將“育人”和“育分”進行有效結合,能夠逐漸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為“五育并舉”教育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由此可見,通過多主體融合教育,能夠讓“五育之花”在課堂綻放,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形成教育合力。
三、重視評價,探索“融合評價”新模式
教育評價是檢驗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科學、全面的評價模式能夠促使“五育并舉”教育實效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傳統評價模式中,教師通常會孤立地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其中一方面為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模式不利于教師從整體上了解學生情況,對提升教育質量、優化授課過程有極大阻礙作用。因此,教師要重新審視教育評價模式,積極探索“融合評價”新模式,不斷豐富教育評價內容,從多角度、全方位對學生開展更科學、系統的評價工作。
構建新的“融合評價”模式,教師要以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基準,對其開展更全面的整體性評價,不斷發現學生知識、素質以及能力方面的薄弱點,進而對他們開展更具針對性的“五育并舉”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不僅如此,為豐富評價內容、優化評價模式,教師可鼓勵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從不同角度、方向對“五育并舉”教育模式的教育效果進行評價。在“融合評價”這種新模式下,中學教師能夠更為清晰、全面地了解到“五育并舉”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改進教育內容、優化授課流程,最終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五育并舉下,為促使中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從轉變觀念,構建“五育并舉”新機制;積極探索,構建“融合主體”新形式;重視評價,探索“融合評價”新模式等層面入手,以此在無形中促使中學育人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王藝璇.新時代中學生品德養成教育研究[D].湖南大學,2019.
[2]范新萍.五育并舉,全面發展[J].中國德育,2018(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