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皘?趙旌旌?任倩琳
高校黨校是中國共產黨對黨員、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訓教育的學校。高校二級黨校是由各學院(系)開辦的黨校,主要承擔培育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學生黨員后備軍的重要任務。二級黨校是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之舉,在學生積極分子教育培訓、學生黨員培養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校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和2019年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先后對黨校的辦學質量和黨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要把質量立校作為黨校工作的重要遵循,作為全面提升黨校工作水平的一項戰略任務”,要把黨員教育管理作為黨的建設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來抓。新形勢下,高校二級黨校的教學實效及教學質量成為了制約二級黨校發展的關鍵所在,是“質量立校”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高校二級黨校質量提升是時代大勢所趨、事業發展所需
(一)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決定了必須要高質量辦好二級黨校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向基層延伸。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強調,黨校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校是我們黨教育培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作為高校黨建工作的“根基”之一,二級黨校在開展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的過程中課程質量高不高、學員學習效果好不好,在發展黨員的過程中把關嚴不嚴,這些都關系到二級黨校的“陣地”“熔爐”作用是否發揮。辦好黨校,辦好高校黨校,辦好高校二級黨校,是將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細落小落實的重要舉措,關系著黨員隊伍的質量,也關系著我們黨的事業發展。
(二)高校立德樹人的使命決定了必須要高質量辦好二級黨校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歸根結底就是要“立德樹人”。高校二級黨校應當立什么德、樹什么人?“黨校姓黨”是黨校辦學的生命線,二級黨校是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教育的主陣地。從這個意義上看,高校二級黨校培養的是有共產主義覺悟、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先鋒戰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擁護者和合格接班人,他們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
(三)青年大學生的時代特征決定了必須要高質量辦好二級黨校
青年是時代變化的晴雨表。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浸潤在多元文化中成長起來,他們之中“大多學生也會關注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但仍具有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傾向;在設置人生價值目標時,表現出重小我、輕大我”,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功利色彩增強,奉獻精神弱化;傾向個人本位,強調自我,忽視全局;價值觀取向既體現獨立性,又體現靈活性”。 “意識形態工作是我們黨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領域你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去占領。如何站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時代新人的戰略高度開展高校二級黨校工作,更好地引導青年大學生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幫助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級黨校任重道遠。
二、高校二級黨校質量提升的現實困境
(一)二級黨校課程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亟需提升
當前,各高校二級黨校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章黨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形勢政策,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等,形式以集中授課為主。同時,配以學時不等的自學與實踐環節,形式有小組交流研討、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
但是在課程的實際設置過程中,會出現淡化黨校“主業主課”的傾向。一方面,放松了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一味加大自學和實踐環節的比重來“湊學時”,喧賓奪主;另一方面,不少二級黨校將不同專業背景的學員、不同學段的學員(本科、碩士、博士)以及不同身份的學員(普通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黨員)采取“一鍋煮”的方式進行教育培訓,缺乏針對性。
(二)二級黨校師資學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尚待加強
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講好黨校課程關鍵也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六個要”和“八個相統一”的要求,同樣適用于高校二級黨校的教師隊伍建設。然而現實情況是:以院系黨政領導干部、輔導員為主的師資隊伍“用學術講政治”的本領較為欠缺,難以“用學理講理論”;專家學者理論功底深厚,但在講政治講理論的過程中,難以做到深入淺出、生動吸引人,在面對不同對象學員的授課過程中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缺乏在課程內容、授課形式上的創新,使得黨校教學實效打了折扣。
作為黨校學員,入黨意愿強不強、入黨動機正不正、黨性覺悟高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二級黨校的培訓質量。高校二級黨校學員大都是學生,在繁重的學業和科研壓力下,重專業學習輕黨校學習成為常態,“專業學習是持續性的,黨校學習是階段性的”成為絕大多數學員的共識。在快餐式、碎片化學習的沖擊下,黨校學員的學習離“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真信篤行”尚有一段距離。
(三)二級黨校培訓體系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仍顯不夠
一般來說,高校二級黨校受本單位黨委(黨總支)的直接領導,在業務上同時還受學校黨校的監督和指導。但限于體制機制,不同高校黨校對二級黨校的指導水平參差不齊,致使二級黨校在組織育人中的作用發揮不夠明顯。
首先,二級黨校培訓的科學化程度不高。表現在:課程設置大都以“信手拈來”的“拼盤式”課程構成,對必修與選修的劃分比較模糊;二級黨校培訓尚無統一固定的教材,學習內容多以參考資料、推薦閱讀等方式呈現,涵蓋馬恩經典原著、《共產黨宣言》、《中國共產黨章程》、《習近平新時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等,學員難以在黨校學習期間將這些內容全部消化吸收。
其次,二級黨校培訓的規范化程度不夠。調研發現,高校二級黨校的培訓時間跨度一般在1-6個月不等、培訓時長在24-64學時不等,不同高校甚至是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二級黨校,培訓時長也存在較大差異。培訓規模方面,高校二級黨校一期的學員數少則40人,多達250人,學員數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黨校的教學質量。考核形式方面,二級黨校的考核形式以課堂出勤率和結業考試為主,過程性評價較少、結業考試難易度差異明顯、對學員黨性覺悟的評價方法不多。
再次,二級黨校培訓的制度化水平欠缺。制度建設是教學(培訓)質量管理的基礎,一些高校缺少指導二級黨校規范開展培訓的制度性文件,缺乏對二級黨校主要職責與培訓任務、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工作保障和考核評價等的體系化建設。
三、高校二級黨校質量提升的路徑
(一)聚焦主業主課,堅持“黨校姓黨”的根本原則,建設二級黨校課程體系
課程內容是提升二級黨校質量的根本。“理想信念不可能憑空產生,也不可能輕而易舉堅守。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培植我們的精神家園”。高校二級黨校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作為黨校教學首要任務,在黨校教學內容上精心設計。第一,加強黨的理論教育,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選讀,使學員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堅持“全面學、貫通學、深入學”,通過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學員系統了解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成果,用理論武裝頭腦。第二,加強黨性教育,“設置專門的‘黨性教育單元’,針對不同班次的學制長短,安排充分的教學內容和時間”,堅持“帶著信念學、帶著感情學、帶著使命學”,通過學習補足精神之鈣,固牢思想之元,提高政治覺悟,增強黨性修養。第三,加強黨章黨規黨紀教育。將《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內容作為必修課程,推動學員把黨章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根本遵循,引導學員守住黨規黨紀底線,自覺用黨規黨紀規范言行。
在堅持黨校辦學的正確政治方向不動搖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二級黨校課程體系。圍繞黨的理論教育、黨性教育、黨章黨規黨紀教育,建設一批固定的“優課”“金課”,作為高校各級各類黨校的必修課程;圍繞新時代對黨員學習教育的具體要求,建設“黨史”學習教育、黨風廉政教育、建黨百年等專題課程,供不同班次、不同對象選擇,全面提升學員的政治理論水平。還應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結合工作需要學”的原則,建設一批有助于理論指導實踐、適用于不同學員個性化需求的選修課程,幫助學員不斷提高自身知識化、專業化水平。
(二)進一步加強黨校師資隊伍建設,不斷豐富黨校教學形式
加強師資隊伍、豐富教學形式是二級黨校質量提升的手段。習近平關于黨校師資隊伍建設有諸多論述,對黨校師資隊伍及其建設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實施黨校系統“名師工程”,建立高校黨校“師資庫”。將具有較高黨性修養、扎實理論功底、豐富教學經驗的專家、學者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納入高校黨校“師資庫”,根據他們的研究方向和學術專長,建設“一人一課”,以菜單方式供二級黨校“按需點單”。加強對高校黨校“師資庫”的管理,使黨校教師錘煉成為合格、優秀的黨校教師,成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大先生”,使他們的黨校培訓課程真正吸引學生,有效打動學生。同時,將本校(院)離退休干部、黨務干部、黨支部書記、專兼職輔導員等納入黨校兼職師資隊伍,嚴格落實黨委委員和黨支部書記講黨課制度,發揮兼職師資隊伍的業務特長,組織好二級黨校的實踐教學環節。
創新優化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方式方法,不斷豐富黨校教學形式。通過辯論、交流、研討等手段,引導學員從被動接受灌輸到主動進行探究,實現“翻轉課堂”,進而提高教學實效、提升教學質量,增強黨校培訓課程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通過實景教學、調研考察、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手段,使課堂內外互通互補、互動互聯。用好社會“大課堂”中的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讓學員在實踐中體悟國情世情黨情社情民情,進一步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真信篤行。
(三)形成“培訓-考核-評價”閉環,建立常態化學習機制,著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黨校
提升考核質量、注重教學評價是確保二級黨校質量提升的關鍵。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會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應堅持質量立校的原則,加快形成以質量為辦學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加大對黨校學員的過程性考核,嚴格出勤管理、學習筆記抽查、日常表現記錄,增設描述性、質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考察學員的入黨動機和黨性覺悟,不以結業考試成績“論英雄”,嚴格把好入黨“入口關”。
應注重黨校學員對黨校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和培訓效果的評價與反饋,要有“教師講得好不好、課程設置合不合理,由學員說的算”“黨校質量高不高、培訓的學生黨員優不優,由黨支部說的算”的底氣和勇氣,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將學員的反饋建議作為二級黨校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課程質量的“助推器”,建立健全二級黨校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確保黨校教育質量提升有章可依有據可循。
“我們黨依靠學習創造了歷史,更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要做好二級黨校各類培訓課程的有機有序銜接,形成從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正式黨員接續培訓體系和常態化學習機制,形成線上線下學、課內課外學、集中教育和經常性教育相結合、組織培訓和個人自學相結合,“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氛圍,著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黨校。
本課題受2019年度上海市“陽光計劃”項目資助(項目號:19YG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