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曼云
摘要:隨著我國開始全面施行“全面兩孩”政策,我國家庭選擇養育兩個孩子的家庭數量開始增多,家庭中出現兩個孩子,讓幼兒的社會關系發展,家庭認知和心理發展均產生了一定的變化,有些幼兒形成了一些心理落差,分析總結這些心理落差的原因,提出相應的教育策略,是解決幼兒心理發育問題,幫助家庭促進和諧發展,實現我國“單獨兩孩”政策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本文主要對二孩家庭幼兒心理落差產生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同時提出針對心理落差的教育策略,總結二孩家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關鍵詞:二孩家庭;心理教育;幼兒教育
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施行了幾十年,在這期間,“計劃生育”政策幫助我國明顯遏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態勢,為世界人口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二十一世紀以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高速推進的同時,人口增長放緩,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面對這樣的局勢,黨中央,國務院連同相關部門深入研究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我國要實行“單獨兩孩”的政策,該政策指出,我國夫妻雙方,如果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從獨生子女家庭過渡到非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將要面臨全新的家庭教育模式,社會將要面臨新的幼兒教育、娛樂、醫療等各項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孩子本身,也要面臨全新的成長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都出現了一定的心理落差現象。
一、二孩家庭幼兒心理落差的具體表現和原因
(1)家庭環境不和諧,造成幼兒的心理落差
家庭環境不和諧是指,當幼兒在生長過程中,和親兄弟姐妹共同成長時,會遇到資源分配的問題。獨生子女所有的玩具,學習用品,衣物都是獨享,但是非獨生家庭,孩子的各種生活資源就有了不同的分配方式,就會造成幼兒產生心理落差。
(2)身份認同的錯位,導致幼兒之間關系問題
幼兒年齡還小,對于道德意識,關系意識的理解還比膚淺,如果家長沒有進行及時的教育和引導,就會造成幼兒身份認同錯位的問題。例如,當父母將資源分配的重心放到弟弟妹妹身上,可是哥哥姐姐沒有我應該讓著妹妹,我們是一家人的理解;以及我是姐姐的這種身份認同,要更加關愛妹妹,此時姐姐就會產生心理落差,從“父母不再愛我了”發展到“我嫉妒妹妹、討厭妹妹甚至希望妹妹消失?!边@種心理落差問題產生后,如果父母不及時進行教育和糾正,姐妹倆的人格缺陷也會逐漸養成,這對姐妹倆未來的成,都帶來了十分嚴重的隱患。
(3)不公平的相處規則,導致性格的兩級分化
很多二孩家庭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成長中,姐姐或哥哥比較外向,比較強勢,生下弟弟或妹妹后,弟弟或妹妹比較內向,當家長分配好資源后,外向的哥哥或姐姐常常還要私下和內向的弟弟或妹妹搶占資源,最后導致哥哥姐姐越來越強勢,弟弟或妹妹越來越弱勢。長此以往,對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成長都不利,因為過于強勢或過于懦弱的性格都是性格缺陷,會對人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二孩家庭幼兒心理落差的教育措施
二孩家庭中,兩個孩子產生心理落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競爭。良好的競爭能夠促進雙方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可以幫助雙方鍛煉生存能力,但惡性的競爭,就會造成很多問題,對雙方的成長帶來隱患,所以,作為二孩家庭的家長,在教育二孩的過程中,需要研究全新的教育方式,貫徹全新的教育理念。
(1)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養成的很多行為,都是來自于對家長或對其他成年人的模仿,同時也來自于兩個幼兒之間的相互模仿。所以,要解決幼兒心理落差問題,將孩子教育好,家長首先要做好表率,主動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在資源分配過程中,要首先向孩子講明白,講清楚分配的原因,制定分配的規則,幼兒在上幼兒園時,教師也要加強對幼兒的道德教育,要讓幼兒明白大人要讓著小孩,哥哥要讓著弟弟的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禮儀定位,幫助哥哥或姐姐建立一種責任意識,也幫助弟弟和妹妹建立一種分享意識。通過這樣的教育,加上家長的言傳身教,和諧的家庭氛圍就可以幫助二孩的成長。
(2)真確定位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就是要讓二孩對自己的身份進行明確,要讓幼兒知道“我是你的哥哥”,或者“我是你的妹妹”的身份認同背后的含義。要知道這兩種身份代表哪些定義,需要享受怎樣的權利,同時要承擔什么樣的義務和責任。當然,幼兒尚處在生長發育的初期階段,對于身份認同的意識和身份轉化的處理能力還比較欠缺,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進行及時的引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角色游戲的方式,鼓勵哥哥或姐姐承擔一些照顧弟弟妹妹的簡單任務,強化這種身份認同;同時也要讓弟弟妹妹經常把得到的資源分享給哥哥姐姐,要讓弟弟妹妹懂得這樣的身份。不僅僅只需要索取,還要懂得感恩,懂得分享,知道團結。
(3)創建合理的競爭機制
競爭問題是目前家庭教育中少有提及,但卻比較重要的問題,不管父母如何進行和諧家庭的營造,如何進行身份認同的教育,但二孩都是在父母的保護下成長。所以,競爭教育機制的引入,可以幫助二孩養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二孩的生存適應性。例如本文前面所論述的分配不公造成的一些心理落差產生性格缺陷的問題,父母還可以針對這種情況引入合理的競爭機制,讓二孩之間能夠產生一種良心競爭的意識。比如,有一個玩具,姐姐妹妹都想要,這時,家長就可以和姐姐妹妹進行談話溝通,讓姐姐妹妹分別對喜歡這個玩具的理由進行陳述和辯論,最后,根據辯論的結果和表現,家長可以適當地打破“姐姐要讓妹妹”的這個規則,把玩具給姐姐。這樣的手段,就使得姐姐妹妹形成了良性競爭的意識,在以后類似問題的處理中,姐姐和妹妹就會考慮通過正常的手段,合理的辦法對資源進行競爭,而不是通過不良行為來對資源進行搶奪。
結語:
二孩家庭心理落差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資源分配問題,解決心理落差問題的教育措施也是圍繞資源分配這個主題進行,家長、老師和教育部門要共同努力,不但要讓二孩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要二孩正確認識身份,養成良好的家庭教養和規則意識,同樣也要讓二孩理解良性競爭,和平相處的競爭手段,這樣才能夠讓二孩順利健康成長,擁有健康的心理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參考文獻
[1]景萌萌.“二孩”家長育兒觀念的個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
[2]王潔.幼兒心目中的“二孩”及其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7.
[3]姜艷秋.淺析《小豬佩奇》對二孩家庭教育的啟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