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金鳳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來自于(2019)選修性必修3《生物技術與工程》第一章第2節微生物的培養技術與應用的教學設計。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接種和分離的兩種方法
難點: 微生物計數方法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溫故知新、問題驅動法、直觀法、比較法、邏輯推理法、講練結合法。
四、實驗優化
(一)確定課題
通過設計一節實驗課,讓學生基本掌握微生物培養的相關實驗操作,由于課上時間有限,安排了倒平板、平板劃線、稀釋涂布、血球計數、活菌計數等操作,而培養基的制備和滅菌,樣品的取樣和梯度稀釋,都在課前由興趣小組的同學來完成,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呈現。
通過預實驗來確定研究的課題。
(二)實驗流程
倒平板、平板劃線法、稀釋涂布平板法、無菌技術、微生物計數
(三)材料器具
高壓蒸汽滅菌鍋、水浴鍋、酒精燈、火柴、電爐、電子秤、稱量紙、報紙、錐形瓶、培養皿、大燒杯、玻璃棒、試管、移液槍、接種環、涂布器、封口膜、橡皮筋、恒溫培養箱、離心機、ep管、恒溫振蕩器、超凈工作臺、一次性手套、距地表3至8厘米土壤、酵母菌種、革蘭氏染色試劑盒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準備
1.知識儲備:完成了培養基制備,無菌技術、接種方法等理論學習,寫完學案預習部分。
2.材料準備:興趣小組兩名同學挖土,制備土壤懸液,用搖床充分搖勻,再用離心機離心。兩名同學負責制備酵母菌懸液,兩名同學負責配置培養基,并學會用高壓蒸汽滅菌鍋,另外兩名同學在超凈工作臺,梯度稀釋土壤懸液和酵母菌懸液。
(二)課堂教學環節
1.小組匯報,引出課題。
用學生課下展開討論感興趣的課題導入,讓興趣小組同學匯報他們預實驗的成果。
2、分組合作,完成課題。
把學生分成4組,前兩組做土壤中微生物的培養,后兩組做酵母菌的培養。這樣可以在有限的一堂課上,完成兩個課題,提高效率,共享實驗結果。學生能夠切實動手實驗,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操作、得出結論。從而形成一定的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采用問題引領的方法,用課件展示問題,幫助學生理解保證無菌的措施和平板劃線接種的要領。
(4)結果分析:
由于菌落長出來需要較長時間,所以用上一個班培養出的菌落直接進行觀察。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的觀察菌落。
①如何確定平板是否有雜菌污染?
②如何判斷哪些平板上是酵母菌菌落?哪些平板是土壤微生物形成的菌落?根據菌落的哪些特征來區分不同特征的微生物?
③劃線接種的平板上都長出單菌落了嗎?分析原因。
根據學生發言的情況給予評價。拿出已經長出菌落的平板,演示挑取劃線再純化培養,思考;劃線分離法能用于計數嗎?
④為什么稀釋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計數?選擇什么樣的平板進行計數?如何確定稀釋倍數是不是合適?
⑤對于統計出來的數據怎么樣處理?怎樣估算1毫升菌液中的酵母菌數量?
⑥估算結果與真實值相比有何變化?原因是什么?
通過問題驅動,學生主動得出計數的原則和計算公式,采用觀察法、練習法,學生觀察并分析實驗結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落實科學探究的核心素養。
3.探究深化,鏈接高考。
微生物計數是本節課的難點,溫故知新,聯系必修內容,生物計數的方法,樣方法,標準重捕法,血細胞計數法等,討論應用,聯系必修三,種群的數量變動J型曲線和S型曲線的數學模型構建。
①回顧舊知:利用血細胞計數法計數,使用顯微鏡和平板電腦觀察計數。
②用表格形式比較平板劃線法、稀釋涂布平板法、顯微計數法異同。
③鏈接高考:真題訓練,加強鞏固。
設計意圖:任務驅動法、實驗操作法:學生利用平板電腦觀察并分析實驗結果,使課堂更加高效和有趣。最后歸納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教學方法是歸納法。
4.課題延伸,發散思維。
(1)課后作業:
①比較同一稀釋倍數下兩種微生物計數方法得到的數據,分析原因。
②實驗現象及數據記錄(菌落的數量,大小,形態)每天用平板拍照。查閱資料,比對圖片,初步判斷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種類型。撰寫實驗報告。
(2)課題延伸:
安排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使用免洗手消毒凝膠前后,手上細菌數量的變化。手機殼上的細菌有多少?趵突泉水里有多少微生物?發動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方式商討實驗課題,設計實驗方案,并形成文字稿,明確本小組的研究方向。
六、創新與反思
【創新】
1.合理優化授課內容:源于課本又不依賴課本,按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重組,把微生物實驗中基本技能的操作流程濃縮到一節課45分鐘完成。通過設計環環相扣,把不連續的微生物實驗,在一節課中盡量完成,利用上個班做實驗的結果來計數,既高效完成了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同時體現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2.實驗操作輔助手段的創新
剪裁好和培養基一樣大小的圓紙片,在紙上畫上5個區域的平行線,輔助學生首次劃線分離接種,降低難度,節約時間。通過輔助的紙片,基本解決了學生劃線時區域分配不合理,劃不直、用時長等問題。
3.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多媒體,便攜式數據終端平板等,課上播放興趣小組同學的準備工作視頻,幫助同學回憶培養基制備、滅菌等上節課教學內容,又可以指導本節課稀釋過程,非常高效。
【反思】
本節課設計的操作環節較多,學生容易忘記操作要領,耗時較多,狀況頻出,平板正放于培養箱,劃線時還在稀釋菌液,涂布時,從高濃度到低濃度時,不換槍頭,這時,不急于糾錯,可以出結果時,讓學生自己來錯誤分析原因。微生物實驗的失敗率很高,組織學生分析失敗的實驗反而更有價值。
實驗效果與評價
1.學生通過本節實驗課,基本掌握了微生物實驗室設備的使用,學會配置培養基,倒平板,平板劃線接種,稀釋涂布平板法接種,間接計數法統計活菌數量以及顯微計數法統計酵母菌。
2.通過綜合實驗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操作、得出結論。從而形成一定的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3.平板電腦輔助教學是本節課的一大特色,豐富了本節課的課堂容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注重教材的重塑,實現知識的承前啟后,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實驗內容安排合理,教師講解示范簡明、準確,板書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