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落地,如何把學生作業的“量”減下去,把“質”提上來,為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奠定基礎,不斷優化作業設計,是一線教師面臨的難題,尤其是對一二年級要求沒有書面作業,沒有紙筆考試,這對一二年級的教師尤其是一年級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培養剛入學學生的習慣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老師需要盡快角色轉換,為一年級學生創造新政策下的學習習慣。
1.“動手畫數學”(畫畫分享數學學習)
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的興趣,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畫出來展示給大家就是“再創造”,把故事講給大家聽,讓大家分享你的故事,分享就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寫、畫和講”活動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想象能力得到了培養,語言文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培養。學生根據數學題目要求想象一個故事情景,再根據內容畫出的畫面加以描述,是語言文字加工的過程。
把數學與美術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實現數額跨學科的整合,在低年級中防守讓學生畫數學,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注力還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開口講數學”(講算例說理解)
對于加減法等算法算理類的,應鼓勵孩子先根據圖片說一說,然后列出算式后再讀一讀,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加深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等學生基本理解加減法含義之后,再進行口算練習,口算練習既能進一步加深算法算理理解也能鍛煉孩子反應能力。
讓學生開口講出算理或者計算的過程能促進學生的公眾表達能力與生活化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算理說的多了,計算的時候出錯的機率就小了,孩子的計算能力得到了提升。
3.“用心讀數學”(讀課本讀繪本)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課本是最直接的學習材料,讓小朋友們多讀讀數學課本,讀給爸爸媽媽聽聽,讀給同學聽聽,或是和家長一起讀數學繪本,一方面增加親自時間,另一方面增強孩子的讀題能力。
現在的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不會的題目讓他多讀幾遍,就會了,可是自己就是不主動多讀讀,所以讀課本成了“雙減”下的必然趨勢。課本上的數學內容呈現的是“非連續性文本”的狀態,所以要求邊尋找順序線索邊讀,這就要去我們在讀的時候也要注意課本或繪本上誰先說的話,誰后說的話,數學課本主題圖中那些零散的信息就需要孩子開動腦筋,在腦海中整理、歸納、總結,才能理清思路,順利讀下來,這樣對于訓練一年級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讀數學繪本更是能增加孩子的知識量和讀題的習慣,更是增加親子時光、培養讀書習慣的好方法。
4.“動腦找數學”(從生活中找應用)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對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借助這一個好時機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學習新知識之后老師會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字,運用數字,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數字”并能用數學的思維解決一些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
高質量的作業練習建立在教師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關鍵要找準“整合點”,打破時空界限,讓作業練習發揮更大的作用。關注學生長久、持續的發展,才能實現學生作業練習的發展性功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高效學習!
“雙減”讓孩子的成長空間更加寬闊,讓孩子的思維發展更加廣闊,“雙減”讓一線的教師的創意更加無限,相信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會更上一層樓。讓“雙減”插上雙飛的翅膀,減下孩子的負擔,減下作業的量,進一步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
孫守俠,女,中級教師,市電教課一等獎,市實驗優質課一等獎,在《吉林教育》、《學習報》上發表文章,棗莊市現代教育技術骨干教師,小學青島版教學資源征集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