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禮 喀什大學
在人類文明史上,中國是最早發明并使用紙幣的國家,其歷史已逾千年。中國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交子”,最晚出現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四川,是民間自發的一種代替鐵錢的流通貨幣。北宋天圣元年(1023 年)政府設置的益州交子務改由官辦,天圣二年(1024 年)發行官交子,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由國家發行的紙幣。中國古代紙幣自北宋交子開始,發展到后來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更為精良的錢引,形制逐漸完善[1]。其后歷代都有紙幣發行,如南宋的會子、金代的交鈔、元代的中統鈔、明代的大明寶鈔,以及清咸豐年間發行的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等。
作為一種價值符號,紙幣的印刷制作和發行是一個國家維系國民經濟運行的財政體系的核心,關系著國計民生。為防偽幣出現而擾亂市場,歷代統治者都會采用當時最先進的印刷技術進行紙幣的印刷制作。
發明雕版印刷術的條件在東漢時期已經成熟,隋、唐、五代時期得到初步發展和推廣應用,至宋代迎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兩宋的印刷事業,尤其是雕版印刷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官、私、坊三大刻書系統,在全國形成了幾大刻書中心,刻書的風格和版式已經形成時代風格。尤其是北宋初年,刻書業以四川最為發達,而最早的紙幣交子正是在北宋初年的四川出現的。私交子在出現的最初時期,采用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隨著交子在市場上的流通逐漸得到認可,為保證券面印刷的穩定性和滿足防偽需要,人們開始采用金屬版和套色等復雜的印刷工藝。圖1 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塊紙幣印版的印樣,印版為銅質。《楮幣譜》中記載的私交子“表里印記,隱秘題號,朱墨間錯”。南宋李攸撰《宋朝事實》一書卷一五《財用》中,記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十六富商聯保發行的交子,也是兩面都有印記,有密碼花押,朱墨間錯。綜合分析版面圖像并結合文獻可知,早期交子印刷就已開始采用統一的紙張、統一的版式、統一的圖像,雙面印刷,并采用黑紅兩色進行套印,由此可見,印刷技術要求之高。尤其是雙面印刷,正背圖案位置套印的精準度控制難度極高,是當時繁盛的刻書業都未采用的技術。而雙色套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彩色印刷的濫觴,應為中國印刷史上的一大跨越。
圖1 北宋交子印樣
北宋崇寧四年(1105 年)官方發行的錢引與交子相比,在印刷工藝技術上有較大改進。“每張錢引用六顆印來印制,分三種顏色,這是多色印刷術的開始。第一顆印是敕字,第二顆是大料例,第三顆是年限,第四顆是背印,這四種印都是黑色的。第五顆是青面,用藍色。第六顆是紅團,用紅色。”由此可以看出,錢引的三色套印用一顆一顆的印章在紙幣規定的地方用不同的顏色套印上去,較之交子的印刷工藝要復雜得多,防偽性能得到提升。錢引的工藝技術在印刷技術上是一個較大的進步,直接啟發了后來用紅黑兩色印刷的朱墨本印書的出現。
南宋會子的印版,目前為止只出土了一塊,其他色版尚未面世,大概仍是用紅、藍、黑三色印刷。會子在技術上的一大革新進步是開始使用活字技術。圖2 為南宋通行會子庫印版的印樣,從內容看應為主印版,左旁的號碼“第壹佰拾料”中,“壹佰拾”三字是可以任意置換的活字。
圖2 南宋通行會子印樣
自金代開始,紙幣的印刷中開始大量使用活字技術。圖3為貞祐寶券的印版,從版面上可以看到,部分地方有方形的凹槽,這應是為了方便植入活字而做的特殊設計。
圖3 貞祐寶券印
元代紙幣也是雙面印刷,由主版、合同印、官印等組成,采用雙面、雙色印刷,技術已經基本成熟(見圖4)。
圖4 中統元寶交鈔
明清兩代的紙幣印刷,在技術上沿用了歷代成熟的舊有工藝,沒有創新和突破,也沒有采用當時最前沿的技術。至清咸豐年間發行“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時,西方近代印刷技術已經蓬勃興起,中國的紙幣印刷技術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北宋民間自發的私交子,因為缺少實物,我們所知不多。從圖1——迄今發現最早的一塊紙幣印版的印樣看,為豎長板形,上部刻鐵錢圖案,標明交子代替鐵錢通行的屬性,中部刻“除四川外許于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并同見錢七百七十陌流轉行使”字樣,下半部刻有建筑、包裝好的貨物及搬運貨物的三個人物等圖像。從印樣來看,私交子應是脫胎自北宋刻書的版式設計,版面四周有邊框,整版分為上、中、下三欄,每欄內分別安排圖案、文字、圖像等。整版設計規整大方,自上而下信息清晰明了、圖像通俗易懂。
北宋崇寧四年(1105)官方發行的錢引,版面圖像設計比早期的交子又有較大改進。“每張錢引用六顆印來印制……六顆印都飾以花紋,如敕字印上或飾以金雞,或飾以金花,或飾以雙龍,或飾以龍鳳,每界不同。又如青面印則飾以花木動物景象……至于紅團和背印則是圖畫故事。”錢引的圖像開始采用更復雜的設計,有人物、花木、祥瑞圖案等,防偽性能得到提升。
圖2 為南宋通行會子印版的印樣,與交子印樣和文獻中記載的錢引比較,圖像設計有較大改進,上部賞格部分周圍做圍欄式花紋設計,下部為線條細密的山泉花紋圖案,這種設計應是從防偽角度進行的特殊安排。圖3 為出土于山西新絳縣的金代貞祐寶券銅印版,四周為雙線外欄,欄內遍施花紋,花紋內亦為雙線欄,欄內花紋設計成連續紋樣,線條規整繁復,里面為鈔版名稱、賞罰制度及押印等。圖4 為元代中統元寶交鈔伍佰文,幣面四周的花紋為連續的纏枝紋,在面額下面有成串的金屬貨幣的圖像。
明朝200 余年間,只發行了一種鈔票——大明寶鈔。一貫寶鈔的尺寸為高約一尺,寬約六寸,票面較大,其他小面額的票面較小。大小鈔版面設計基本一樣,四周為雙線貫通的纏枝紋,花欄里上部為面額和錢貫圖像,下部為賞格、年號等文字。其特別之處是,依據面額的不同,錢貫圖像有不同的設計,如一貫鈔的錢貫圖像是十串錢的圖像(見圖5)。這種以圖像直觀顯示面額的版面設計,使大明寶鈔的版面更加規整,銅印版的圖像紋理刻制分明,這是明代紙幣的一大特點。
圖5 大明通行寶鈔一貫
清順治年間紙幣因為發行時間較短,其形制、幣值、面額已無從得知,應是仿明朝舊制,大概與大明寶鈔相似。咸豐三年開始發行以銅錢為單位的大清寶鈔和以銀兩為單位的戶部官票兩種紙幣,這兩種紙幣的形制也是仿大明寶鈔,但面積較小,中間為滿漢文字,四周為龍紋(見圖6)。
圖6 大清寶鈔
中國的傳統紙幣順應中國傳統的文字行文習慣,自上而下行文、從右到左排列,在這種書寫習慣下產生的紙幣,形成豎式行文的豎版票形設計樣式,設計莊重,氣度宏大,顯得端莊、凝重,這是中國傳統紙幣的顯著特征和中華文化獨有的內涵。在圖像上,中國傳統紙幣多以想象中的神仙故事人物、程式化的景物及花卉等為內容,極富理想主義色彩,絕少有與鈔票發行背景相關的現實主義風格圖像出現,圖案紋飾也多為程式化表現的抽象內容。此外,在正背面加蓋官印和檢校印等也是中國傳統紙幣獨有的特點。
清光緒以后發行的兌換券已經具有近代紙幣的性質,是中國古代紙幣向近現代紙幣發展的轉折和過渡時期的產物。光緒二十一年,北洋鐵軌官路總局發行鈔票,在英國倫敦印制,采用小面積橫型設計,標中英兩種文字,正面刻印圖案為火車過橋,這是中國最早的新式鈔票。光緒二十三年,清政府設中國通商銀行,發行銀兩、銀圓兩種鈔幣。1905 年,中國通商銀行從倫敦印制第二批三種面額新鈔,票面設計正面是英文,背面是中文,這是中國通商銀行仿外國銀行的辦法發行的紙幣,也是我國近代銀行發行兌換券的創始。
紙幣的印制發行關系著國計民生,就如現代各國印制發行的紙幣,會采用最特殊優質的紙張顏料、最先進的制版印刷技術一樣,中國古代紙幣從出現肇始就迅速發展起來,并形成特有的印刷工藝體系和版式、圖像設計理念。宋代以后的中國紙幣,在技術和設計上基本保持了這樣的穩定性,除了在印刷上日趨精美,鮮少有技術上的巨大革新,沒能孕育出近代印刷科技的萌芽,這與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的發展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