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麗,張瑛媛,周廣林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北京 102249)
質量傳遞(簡稱“傳質”)作為自然界和工程領域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很早就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尤其在化工生產領域,傳質及分離過程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因此“傳質與分離”的知識體系,成為工程類尤其是化工類本科生的重要課程內容。基于不同的生產過程涉及的質量傳遞的機理不同,人們把傳質分離過程分為平衡分離和速率分離兩大類。前者指借助分離媒介使均相混合物體系變成兩相體系,根據(jù)各組分在兩相中的分配關系的不同實現(xiàn)組分的分離;而后者主要指借助某種推動力,利用各組分擴散速度的不同實現(xiàn)組分的分離。由于工業(yè)中用到的傳質分離過程大多為平衡分離過程,如氣液傳質過程、氣液傳質過程、液液傳質過程、液固傳質過程等,因此關于氣-液相際傳質也是“傳質與分離”課程研究的重要內容。由于該課程內容偏難,知識體系較為復雜,理論基礎要求較高,因此學生學起來頗有難度。為了在授課過程中增加課堂實例,可引入工業(yè)上應用最廣泛的均相反應——烯烴氫甲酰化反應,讓學生了解工業(yè)與實驗室研究進展,拓展其知識面[1]。
烯烴氫甲酰化反應是指烯烴與合成氣(VCO∶VH2=1∶1)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生成多一個碳的醛的反應。該反應具有反應轉化率高、產物醛的正異比高、催化劑可循環(huán)使用等特點,被認為是當今綠色化工工藝技術的代表,是未來重點發(fā)展的化工技術。目前中國應用最廣的是丙烯氫甲酰化生產丁辛醇的反應,丁辛醇也是目前中國應用最多的塑料增塑劑醇。但隨著環(huán)保要求的日趨嚴格,由戊醛衍生出的2-丙基庚醇生產的鄰苯二甲酸二(2-丙基庚)酯(DPHP)因具有良好的低溫性能,而被認為是目前廣泛使用的DOP 最理想的替代品,也是歐美發(fā)達國家主要使用的塑料增塑劑[2]。戊醛主要由丁烯氫甲酰化反應得到。隨著中國原油加工能力和乙烯工業(yè)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加以及煤化工的快速發(fā)展,C4烴的總產量逐年增加。丁烯(包括1-丁烯和2-丁烯)是C4烴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丁烯的化工利用率還很低,利用混合丁烯生產高附加值的戊醛也有利于中國化工行業(yè)的發(fā)展。目前工業(yè)氫甲酰化反應采用油溶性的銠/膦配合物催化的氣液相反應,反應的活性和選擇性都比較高,反應條件溫和,容易控制。但由于金屬銠催化劑價格昂貴,且反應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何提高銠催化劑的利用率并減少其損失是影響此技術工業(yè)應用的關鍵[3]。
由正丁烯經氫甲酰化反應生成戊醛的反應方程式為:

正丁烯中的1-丁烯和2-丁烯均可以發(fā)生氫甲酰化反應生成正構戊醛和異構戊醛,但2-丁烯的反應活性遠低于1-丁烯。而且由于正戊醛的下游產品需求量遠大于異戊醛,因此反應產物的正異比(正戊醛/異戊醛)是衡量此反應的重要指標。
氫甲酰化反應中由于存在多種化學平衡而對反應條件非常敏感,在連續(xù)操作或重復使用時,催化劑體系的活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逐漸降低。如何延長催化劑壽命并減少過程中的催化劑失活對工業(yè)化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增加氣液相際傳質,氣液反應往往需要在高壓反應釜中進行,如圖1 所示。將一定量的2-丁烯、膦配體、催化劑和溶劑加入反應釜中,用氮氣吹掃釜內空氣,確認不漏氣后用合成氣吹掃置換氮氣;之后加合成氣至一定壓力,并攪拌升溫;待溫度到達指定溫度后,再次加入合成氣至指定壓力,此時開始計時反應;當反應達所需時間后,停止加熱,將反應釜冷卻至室溫,并對反應產物進行分析。

圖1 氫甲酰化反應示意圖
通過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反應溫度、反應壓力、攪拌速率、催化劑濃度等條件都對反應有明顯的影響,下面一一進行分析。
適當升高反應溫度有利于提高催化劑活性,從而加快反應速率。但溫度過高,丁烯及合成氣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減小,將導致反應速率快速下降。而且,對于1-丁烯氫甲酰化反應來說,溫度的升高將急劇地增加1-丁烯異構反應,導致2-丁烯產量增加,而2-丁烯的氫甲酰化反應活性較低,因此降低了產物醛的收率。另一方面,過高的反應溫度下,催化劑物種銠絡合物(如HRh(CO)(PPh3)3)解離加速,生成的大量中間物種(RhH(CO)(PPh3)2)在較高溫度下易聚合形成無活性的膦橋二聚體(-Rh-PPh2-Rh-),從而使體系催化活性下降。所以,反應的轉化率(或產物的收率)隨著反應溫度的增加一般有個極大值。對于1-丁烯均相氫甲酰化反應來說,最佳的反應溫度一般為90~100 ℃。
氣液相反應通常受到反應總壓的影響比較明顯,因為總壓往往直接影響氣相原料的含量或者濃度。在1-丁烯氫甲酰化反應體系中,一方面,由于合成氣(H2∶CO=1∶1)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增加反應壓力有利于增加合成的溶解度,也可以增加1-丁烯的溶解度。根據(jù)亨利定律,在總壓不太高的情況下,稀溶液中溶質的摩爾分數(shù)與其平衡分壓成正比。因此壓力的增加,將使得合成氣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必然將增大合成與丁烯以及催化劑的接觸概率,從而提高反應速率。另一方面,由于該反應是壓力減小的反應,從化學平衡的角度看,壓力的增加將有利于反應的發(fā)生。但是,在1-丁烯均相氫甲酰化反應體系中,壓力過高,CO 的濃度增大,使得催化活性物種平衡逐漸向生成異戊醛的方向移動,使得產物醛的正異比(正戊醛/異戊醛)隨壓力的增大先增大后減小,見公式(1)。實驗發(fā)現(xiàn),在1-丁烯氫甲酰化反應的過程中,總壓對反應轉化率和正戊醛的選擇性的影響存在極大值,最佳壓力值通常為2.0~3.0 MPa。

此外,合成氣中CO 和H2的分壓對反應也有明顯的影響。在CO 分壓較高的情況下,氫甲酰化反應有可能被阻止。H2分壓稍高于CO 時有利于活性物種RhH(CO)2P2的形成,因此可以提高反應速率。然而,H2的過量將會導致加氫反應的發(fā)生。另外,加氫條件下,三苯基膦與烯烴容易被Rh 配合物催化形成低活性的烷基二苯基膦化合物,見公式(2),向體系中補充CO 將使這種情況得到抑制。在H2分壓較低并且銠的濃度較高時,催化劑易聚合形成無活性的橋連二聚體,如-Rh-CO-Rh-。這種二聚體可以通過增加體系中的H2分壓而得到再生,見公式(3)[4]。

為了實現(xiàn)兩相更均勻的混合,氣液相反應通常都會在一定的攪拌速率下進行。一般來講,提高反應攪拌速率,有利于增加氣液傳質。根據(jù)質量傳遞原理可以知道,在湍流流體中,既存在分子擴散,也存在渦流擴散。攪拌使得流體中形成湍流流動;攪拌速率越快,產生的渦流擴散越強烈。由于渦流擴散的通量遠大于分子擴散的通量,因此攪拌速率的提高有利于原料氣向溶液中擴散,提高反應的轉化率。同時,該反應為微放熱反應,增加攪拌速度,利于熱量的均衡性,及時將反應熱擴散開,從而促進了反應的發(fā)生。
提高催化劑的濃度,意味著單位體積內與原料相接觸的催化活性中心數(shù)目增多,通常可以明顯提高反應原料的轉化率。但還應當考慮,催化劑濃度升高以后,催化劑之間的相互碰撞的概率也隨之增大。對于1-丁烯均相氫甲酰化反應體系來說,由于所用的銠配合物之間有可能會發(fā)生聚合反應,形成惰性的橋連二聚體,如-Rh-CO-Rh-,因此當催化劑濃度超過一定量后,原料的轉化率并不會隨著催化劑濃度的增加一直升高,反而有可能會下降。此外,催化劑濃度升高,將導致反應成本增加。尤其是銠是一種非常昂貴的金屬,一定要兼顧催化劑的轉化頻率與生產成本。
為了提高丁烯的反應轉化率,往往需要向反應體系中加入一部分膦配體。膦配體由于具有特殊的電子效應和立體效應,對氫甲酰化反應的反應活性和產物醛的選擇性有著重要的影響[5]。目前,氫甲酰化反應的催化體系中主要采用芳基膦、亞磷酸酯以及其他結構復雜的膦配體。三芳基膦類配體因結構簡單,在一定的反應條件下可以獲得較好的活性和穩(wěn)定性而成為使用最廣泛的配體,而且這種單齒膦配體的大量加入有助于提高產物醛的正異比。以乙酰丙酮三苯基膦羰基氫銠(ROPAC)催化劑為例,當體系中存在過量的三苯基膦(PPh3)時,ROPAC 會先脫去乙酰丙酮基,生成靜態(tài)物種HRh(CO)(PPh3)3(物種Ⅰ),物種Ⅰ將進一步發(fā)生解離形成具有選擇性的四配位中間物種Ⅲ,這一物種更傾向于形成直鏈醛。在較低的PPh3濃度下,體系中的靜態(tài)物種以Ⅱ的形式存在,Ⅱ或者解離下CO 形成中間物種Ⅲ(若CO 濃度高這一過程將被阻止),或者解離下PPh3形成中間物種Ⅳ。物種Ⅳ被認為更傾向于形成支鏈醛,如圖2 所示。雖然高的膦配體濃度有利于提高產物的正異比,但過多的配體則會因抑制靜態(tài)產物的解離而降低反應速率。

圖2 ROPAC/PPh3 催化體系中存在的物種平衡
均相反應作為重要的一類反應過程,具有反應條件溫和、活性高、反應機理容易監(jiān)測等優(yōu)點。對于氣液相反應,由于氣相需要與液相接觸或者溶于液相才發(fā)生反應,所以其本質上屬于均相反應。在反應體系一定的前提下,提高氣液相際傳質是提高氣液相反應效率的重要方式。而研究提高氣液相際傳質的途徑,即影響傳質的因素,無論對于工程應用、實驗室研究,還是課堂上的理論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